站內搜索

描繪青海水土高品質發展新“畫卷”

發佈時間:2022-07-11 13:53:34 | 來源:青海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後的梯田。青海省水利廳供圖

生態觀察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支撐。

水土之變,折射出青海生態發展理念之變。多年來,我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積極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高標準設計、高效率審批、高品質落實”抓好水保工作,形成了“設計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工作格局,項目儲備實現了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整治、淤地壩除險加固等重點工程建設有力推進,越來越多的山青了、水清了,大美青海的綠色底色愈發靚麗。

手握“生態之筆”築牢綠色發展之基

“這裡原來是光禿禿的土坡,河裏面原來有很多垃圾。”

“以前的山上都是土,不見樹,更別説綠色梯田了。”

“曾經風吹一嘴土、落雨一腳泥的‘土日子’早已遠去,變成了現在‘高原綠’、‘河湖清’的新生活。”

……

西寧市大通縣新莊鎮的村民,説起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來生態環境的變化,喜悅溢於言表。

治理道道溝壑,染綠條條山嶺,是青海省留水保土、改善生態的縮影。

2022年上半年統計顯示,十八大以來,省水利行業先後投入水土保持資金21.39億元,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整治、淤地壩除險加固和祁連山水土保持專項治理4大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拓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治理小流域170條,小型蓄水保土工程7762項,新修梯田3.4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21.78平方千米。其中,“十三五”期間共投入水土保持資金12.98億元,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坡改梯128項,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03.78平方千米,水土保持投資和建設規模較“十二五”成倍增加。

荒山披綠,濁水變清。為了使“綠水青山”底色越來越靚,科學推進水土保護綜合治理,青海相繼實施了《青海省“十三五”水土保持專項規劃》《青海省水土保持規劃》等規劃,編制了《青海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規劃( 2021-2035年)》《青海省“十四五”水土保持規劃》《青海省黃河流域淤地壩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十四五”實施方案》《青海省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2021-2023年實施方案》,為推動“十四五”期間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和農業綠色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手握“發展之筆”書寫生態經濟新篇

7月,西寧市湟中區卡陽村的卡陽山上,森林層巒疊嶂,梯田高低錯落。

“這些年,我們這山更綠、路更好,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的光陰也多了!”卡陽村的村民張萬虎歡喜地和客人訴説著生活的變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前,全村七成是水土流失區,耕地九成是坡梁地,地裏的土壤、肥料一下大雨就隨水流走,産量很低。 2014年10月,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湟中縣攔隆口項目開工,卡陽村183.33公頃坡耕地被改造為梯田,成為“青藏高原最美綠色梯田”。 2015年,張萬虎和妻子開起了農家樂,享受到了家鄉由窮山禿嶺變綠意盎然而帶來的生態經濟福利。

受項目實施成效帶動,湟中區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611公頃,基本農田面積達到926.17公頃,每人平均新增基本農田0.09公頃,宜坡改梯區域坡改梯實施率達100%,項目區年新增農業産值166.47萬元,當地農業生産條件顯著改善,逐步形成“坡地梯田化、梯田産業化、種植全膜化、生産標準化”的旱作農業發展模式,並探索出“梯田+馬鈴薯、梯田+油菜、梯田+中藥材”等産業發展模式,有效促進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整齊劃一的梯田、四通八達的田間道路,顯著改善村容村貌,也讓村民端上了“生態飯”,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

綜觀全省,通過實施湟中區卡陽小流域、大通縣廟溝生態清潔小流域、湟中區大寺溝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上游主要溝道、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打造了一批“小流域+生態旅遊+脫貧攻堅+種養殖+清潔能源”等典型精品,實現水土保持和經濟發展同步推進。

手握“科技之筆”描繪治理新藍圖

為全面了解掌握青海湖流域雨季前水土流失狀況,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成立工作組,每年都相應開展青海湖流域生態監測體系運作項目水土保持地面監測工作,至2022年已開展了12年。

項目實施區域涉及海晏、共和、剛察、天峻4個縣,總面積5.6萬平方千米。根據青海湖流域不同地貌類型和水土流失特點,共設置各類水保監測站點24個,其中水土保持定位監測點5個,地面巡測點19個。“工作組按照年度工作安排,用插釬法、現場調查、樣方觀測、資料查閱等方法,對監測站點開展水土保持野外數據採集工作。”工作組相關負責人説,每次取得的實測數據,都為下一步青海湖流域監測數據匯總、對比分析、報告編制等提供了數據支撐。

此外,青海省持續實施了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青海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態監測體系運作項目、青海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項目、青海省祁連山生態環境本底監測與調查評估項目等水土保持監測專項,開展了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完成了相關年度監測報告並通過了有關部門驗收。 2022年6月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省級共批復水土保持方案326項,防治人為水土流失面積434.18平方千米。

青海省水利廳根據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項目實施進度安排,配合水利部、流域機構開展青海省國家級重點防治區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完成了年度遙感監測的野外核查工作,監測成果得到認定。

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青海已凝聚起治山治水的強大合力,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征程上,以“綠色巨筆”描繪青海水土高品質發展新“畫卷”。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火山岩柱狀節理群是目前青海省發現規模最大、特徵最典型的火山岩柱狀節理群,是集眾多美麗傳説和獨具特色的地質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火山運動地質遺跡,較完整地保留了距今2.2億年前的自然景觀風貌。張洪旭圖片均由都蘭縣委宣傳部提供

江河話語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青海

中國共産黨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到:“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對國家、民族、子孫後代負責。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青海生態地位特殊而重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構築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是必須擔好的重大使命和政治責任。五年來,青海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堅決扛起生態保護重大政治責任。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堅持一切産業、經濟活動都必須有利於促進生態良性發展,舉全省之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成立,青海大地上山巒翠綠、海晏河清,藏羚羊、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鯉等瀕危動物種群數量不斷擴大。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黃河源頭千湖美景再度歸來。

身為青海人,要胸懷“國之大者”,堅定不移地做“中華水塔”守護人,扛牢源頭責任,持續保護高原大地的良好生態環境。在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形勢下,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更加重要。

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保護三江源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作機制,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援,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要加強對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的生態治理修復,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要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綜合整治水土流失,穩固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地落細,才能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建設者、保護者、受益者,應堅決擔好綠色使命,築牢生態屏障。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青海。

生態故事

好生態是最好的金山銀山

今年以來,不斷出現的“新朋友”讓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鎮的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管護員們驚喜連連。“每天早起,我拿起手機就先看朋友圈裏有沒有新動物現身的消息,今年這樣的好事很多!”在扎隆溝站工作的董多傑説著,激動地給我們展示他收藏的數十條連結,其中有關於大天鵝、馬鹿、豺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首次現身的報道。最近的一條是“ 6月30日,近70年來首次發現棕熊的活動軌跡”的消息。

來到集合處,二十多位管護員正整裝待發開始一天的巡山工作,一看到李蘭智進來,大家趕緊給他“發佈”最近一週的天氣預報。李蘭智樂呵呵地説:“我才剛回來,你們看到紅外相機裏出現了新動物,這是要趕我走的意思嘛。”原來,他是專門負責採集這個管護站遠紅外相機資料的人。而要進山必鬚根據天氣情況,一般2-3個月才能去山林深處一趟拿回拍攝資料。令他興奮的是,今年以來幾乎每次都有重大收穫。

除了紅外相機的記錄,管護員們也明顯感受到林子裏更有活力,幾乎每個人都在工作中遇到過此前鮮見的動物或植物,日常巡林不時就能拍到狍鹿的身姿。最突出的感受是山裏的樹多了、草豐了。

今年58歲的龔國成,在成為管護員之前收入來自家裏0.67公頃耕地産出的馬鈴薯和油菜,以及十幾隻羊,一年下來不到萬元。成為護林員後,他一年的工資就有2萬元,更可觀的是養羊的收益,因為家裏養的羊達到了100隻。

同村的女性生態管護員馬忠花告訴我們,龔國成家養羊的規模在村裏只能算是中等,比他家多2-3倍的也有好幾戶。“以前養得少不僅因為買不起那麼多羊,關鍵是山上草少,養不動。”在她的記憶裏,上世紀70-90年代,林場周邊的村民都砍樹、割草用於取暖、建房或養殖牲畜,山林裏的植被大量減少。很多野生動物也蹤跡全無,加上游客來挖土,亂扔垃圾,使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通過採取禁止天然林採伐,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加大森林管護和撫育等措施,林區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總量持續增長。至2022年初,林區植被覆蓋度達98%,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120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51種。初步查明有野生動物19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35種。

近年來,加定鎮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各級黨委政府的生態保護政策,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聚焦綠色發展,把握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通過抓好著力塑強綠色發展名片、著力推進全民綠色行動、著力強化宣傳引導,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當地群眾保護生態,創造美好人居環境的自覺性進一步提高,一些村民開起農家樂,生活水準持續提升。馬忠花説:“我正在上高三的孩子,經常和我們這些大人説,林場的山水動植物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寶貴資源,好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人的健康,讓牛羊有足夠的草吃,還會吸引源源不斷的遊客,為大家帶來經濟效益,這是最好的金山銀山!”

水利部針對北方五省啟動 洪水防禦Ⅳ級應急響應
水利部10日12時針對河北、山西、河南、陜西、甘肅省啟動洪水防禦Ⅳ級應急響應,要求相關地區做好洪水防禦。
描繪青海水土高品質發展新“畫卷”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支撐。
山東黃河沿岸打造防溺水“安全網”
盛夏時節,在黃河山東鄄城段的大堤上,地表溫度超過40攝氏度,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阻泳志願者林演華身穿紅色志願者馬甲,手裏拿著擴音器,在大堤上步行進行防溺水義務巡邏。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