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釋放黃河文化展示的博物館“合力量”

發佈時間:2022-07-27 16:38:1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近日,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印發《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將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為規劃對象。在大運河、長城、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陸續推進的背景下,《規劃》的制定將為保護、研究、利用、傳承黃河文化提供引領和保障,推動文物資源更好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動力。其中,充分發揮博物館理念、場所和技術優勢,將為“保護黃河、展示黃河”貢獻重要力量。

推進黃河文物保護展示主題的內涵整合。主題展示、“講故事”是博物館展示的基本形式。文化遺産整體保護觀、黃河線性文化遺産特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需要,都要求對黃河文化的內涵進行整合與展示,講好黃河文化故事。一是以博物館體系的完善促進整合。截至2021年,我國6183家已備案博物館中,名稱中含“黃河”的有14家,均未定級,其中12家為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除了在建的黃河國家博物館和部分考古遺址博物館外,國家和省級層面黃河文化專題館、特色館還較為缺乏,符合黃河文化整體展示要求的博物館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以核心價值的對接展示促進整合。黃河流域涉及9省區,可分為河湟、關中、三晉、河洛、齊魯等文化圈,文化價值可分為“人類發源”“文明歷程”“生産生活”“水利遺産”“水陸交通”“藝術薈萃”“民族融合”“人文景觀”“革命傳統”等9個方面。後續建設中,在規劃引領的同時,還應積極發揮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等平臺的作用,統籌謀劃展示內容,發揮各地、各館特色優勢,深入對接核心價值體系。

推進黃河文物保護展示場所的時空綴合。物、空間、人三者關係的處理是博物館展示的基礎,《規劃》將進一步推進文物保護從資源管理向空間管理提升。在展示空間的謀劃中既要考慮歷史文化背景,又要兼顧社會經濟和自然空間。一是盤活存量。近年來,不可移動文物修繕取得一定成績,展示利用成為重點。《規劃》鼓勵利用文物建築建設專題性黃河文化博物館,依託古村古鎮、名人故居、會館商號、革命文物、工業遺産現有場館改造,建設黃河文化專題展廳,在“保下來”的基礎上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二是做好增量。考古遺址博物館、石窟寺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現場展示等陸續出現的新展示空間,兼具文化、休閒與娛樂的多重屬性,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其展示內容、形式、參觀感受與傳統博物館不同,在具體的實施環節,應該區別對待。在一些發展成熟的自然景區,還可通過改擴建等方式,增加黃河文化展示區域。這一方面可增加景區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新建博物館後續運營成本。

推進黃河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的多維融合。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博物館早已“出圈”,展現出與各領域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不過對文物內涵有效展示仍是其根本。一是以優化展示為落腳點,拉動上游的資源普查、文物保護、文化基因解碼和展示創意創作等相關模組流程。可通過設立重大考古項目展示利用轉化專項,推動展示利用與發掘研究同步。統籌黃河流域在建展示利用項目,設立黃河文化精品展示專項,鼓勵展覽展示創新。二是以優質展示為基礎,擴展線上線下衍生的無限可能性。除了《規劃》提到的建立數字展示平臺、全媒體傳播矩陣等措施,近年在研學、影視、真人秀、網路遊戲、密室逃脫、劇本殺、數字藏品、元宇宙等各領域都出現了文物的身影。在私人定制流行的當下,面向小眾的利用方式往往能與市場深入接軌,為博物館的運作“造血”。綜合運用多種形式,或將能真正實現全時段、分眾化、多視角、沉浸式詮釋和傳播黃河文化的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彭蛟)

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在山西太原成立
7月28日,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成立儀式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舉行。該聯盟旨在就黃河流域石窟寺保護、利用、研究、展示、對外交流、文旅融合方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更好地守護石窟寺遺産,傳承黃河文化。
釋放黃河文化展示的博物館“合力量”
近日,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印發《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將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為規劃對象。
運城黃河一號旅遊公路鋪就發展新底色
盛夏時節,黃河一號旅遊公路運城段滿目皆綠。錯落有致的綠化景觀和彩色慢行道相映生輝,后土祠、鸛雀樓、大禹渡等文旅景觀與魚躍龍門、浪漫沙灘等打卡地相互疊加,遊客在自然和人文景觀中領略千年河東的文化底蘊。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