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濟南樂章”

發佈時間:2022-04-25 13:41:30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新華網濟南4月25日電(朱津明)大河潮涌澎湃起,萬里揚帆正當時。4月的黃河下游,正值桃花汛期,黃河濟南段的百里長堤兩岸崛起,花紅柳綠,堤內春潮涌動,大河奔騰。

和著春風,新華網“聚焦高品質發展”調研記者踏上大堤,伴著濤濤黃河,極目北望,解讀濟南“踐行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規劃舉措和建設成果,在濟南全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歷史使命中,探尋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濟南樂章”。

一隧通南北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改寫濟南歷史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之後的第五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也是最高層級的區域發展戰略。

1855年黃河改道濟南,成為左右區域發展的一大變局。100多年來,津浦鐵路跨越黃河和自開商埠,一度為濟南破局,帶動近代經濟崛起。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1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復《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該區成為黃河戰略中的唯一實體性新區。

時隔百年,大河春潮再起,濟南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新局。

圖為青銀高速濟南黃河大橋段。新華網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供圖)

萬里黃河奔騰到濟南,逐漸形成一條地上懸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盤踞濟南城北,成為濟南“北跨”發展的一道天塹。

跨越天塹,亟待通途。2021年9月29日,“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通車,南北穿越黃河,僅需5分鐘,讓居民過河已然告別浮橋時代,這也標誌著濟南從“大明湖時代”加速邁向“黃河時代”,正式拉開攜河發展的序幕。濟南河城一體高品質發展正破題勢起。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對外發佈。綱要中多次直接“點名”濟南:支援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支援濟南等沿黃大城市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建設濟南經鄭州至西安、蘭州、西寧的“一字型”東西向大通道;提升濟南等區域樞紐機場功能。

這些“點名”是新時代賦予濟南的重要任務,也是濟南發展的重大機遇。從國家戰略到發展藍圖,從規劃綱要到“落地起步”,濟南的發展歷史由此改寫,發展軌跡由此重置,迎來了乘勢飛躍的雄起“風口”。

圖為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新華網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供圖)

一城貫東西蹚出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大河之側的山東濟南,瞄準頂尖前沿、發展加速進階,“工業強市”戰略深入實施,先進製造業和數字經濟雙雙進入國家一線城市前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水準位居全國第八,“中科系”院所達到15家,成功攻克物聯網安全晶片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國內首臺智慧雪蠟車亮相北京冬奧會,在全國創新型城市排名中居第14位,成為“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

如今的濟南,經濟發展能級實現連年躍升。2021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1432.22億元,兩年平均增長6%,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0.9和0.1個百分點,形成了千億級地區生産總值增量、千億級財政收入的“雙千億”驅動結構,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20強中居第18位,連續三年實現位次前移。

作為承載著未來希望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被國家賦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新示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新引擎、高水準開放合作的新平臺和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的重大使命。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勢、十五年成城“三步走”目標,起步區將為沿黃地區加快高品質發展蹚出一條新路子。

在過去的一年,濟南起步區通過確定以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為主體,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3+1”産業發展方向,精準發力加強項目招引,截止到目前,已經開工三批次重點項目67個,總投資897億元,為起步區培育壯大新動能提供強力支撐。

圖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新華網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供圖)

為更好優化營商環境,發揮優勢産業集聚效應,起步區以園區平臺為依託,加快載體建設,為産業壯大營造更好環境。其中,光大照明智慧産業園已經投産,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先後落地,數字經濟産業園引入入園企業達到330余家,濟南國際標準地招商産業園已簽約17家企業,橫跨空天裝備、能源裝備、智慧製造、工業機器人、檢測裝備新型材料等多個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三大園區正陸續開園。

而在會展經濟産業園中,設計凈展面積51萬平方米的會展中心一期將落成,即將舉辦首展,山東濟南,將成為黃河流域橫貫東西對外開放交流的新靚點。

一區見高下打造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

在黃河國家戰略實施進程中,大河之城濟南,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通過保護修復沿河生態系統,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典範城市,呈現自然之美,讓濟南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更強,濟南由是被評為“全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在做好防風固沙築起廣袤“綠色屏障”的同時,濟南加快黃河沿岸生態環境提升改造。漫步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高樓廠區鱗次櫛比,一路向東,曾經陡峻的大堤,已成緩坡綠化的公園,置身綠植間,但見天水之北,城區中心、新區建築和大堤河岸天然接壤,融為一體。

圖為濟南黃河流域景色。新華網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供圖)

和公共服務相比,最讓群眾期待的還是自己的新家園。目前,在起步區內共規劃安置區12處,累計啟動總建築面積約547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設任務。在即將交付的大橋組團安置西區一期的安置房樣板間裏,衛生間及廚房的瓷磚早已鋪好,水、電、氣、熱、網路等基礎配套全部配齊。在起步區首個三甲綜合醫院建設現場,崔寨街道解營村的村民陳忠萌充滿期待:“以後,十里八村的過來看病就方便了,再也不用跑到黃河南排長隊去了。”不僅僅是三甲醫院,山東省實驗中學在起步區正建設新校區,具備承接洲際專業足球賽事的濟南黃河體育中心在開建,黃河博物館則集中開工……

“住南不住北”是濟南人心目中的傳統觀念,隨著黃河北岸的規劃建設,這一傳統觀念正在被打破,很多過去要到黃河南才能享受到的“城裏人的生活”,正慢慢的在黃河北岸家門口這片土地上變成現實。

如今,濟南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加快推動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新定義了城市發展格局,聚焦關鍵領域、實施重點突破。濟南正舉全市之力,以最高標准將起步區打造為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完)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指出:“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保護黃河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山東:膠東五城3000萬人將過上“同城生活”
作為山東三大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活力充沛、緊靠海岸線的膠東經濟圈又有新動作。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濟南樂章”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之後的第五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也是最高層級的區域發展戰略。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