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水利樞紐的兩代人:60余載“接棒”鉗制“水獸”

發佈時間:2020-12-14 11:32:3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閆姣 高展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圖為劉家峽水電廠檢修人員轉運機組閘門。(資料圖)高展攝

作為黃河水利樞紐上的第二代“水電人”,50多歲的孔全有從懷揣抑制黃河水患夢想的少年郎,到默默堅守、承擔水電廠核心設備檢修工作的老班長,30年間,他見證黃河水害頻發地變成了海內外遊客納涼避暑的旅遊打卡地。

圖為劉家峽水電廠檢修人員檢查轉輪磨蝕情況。(資料圖)高展攝

孔全有出生在黃河之畔——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縣。“每逢暴雨季黃河漲水,房屋、農田被淹,危及兩岸百姓。後來,有一群人勘測、設計、建設了劉家峽水電站,馴服了黃河‘水獸’。”小時候,他常聽家裏的人這樣説。

聽了父輩們的傳奇故事,他也想成為父親一樣的人。

劉家峽水電廠位於永靖縣境內,坐落在黃河上游,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安裝、管理的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于1958年開工興建。它的建成不僅開創了中國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先河,還把陜西、青海、甘肅三省電網聯結在一起,為西北地區工農業發展作出貢獻。

圖為劉家峽水電廠檢修人員艱難鑽出機組蝸殼門。(資料圖)高展攝

20世紀九十年代初,剛從技校畢業的孔全有來到劉家峽水電廠,成為一名水輪機班的實習檢修工,“咣咣”的敲打聲與“滋滋”的電鑽聲,以及陰冷、潮濕的工作環境是水電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因當時設備落後,檢修人員需人工搬動幾百斤重的器械,他們的肩膀常磨得出血,工作一天后,手抖得無法拿起筷子。

“這份工作太苦、太累、太忙,我不想幹了。”孔全有向父親表明想法後,父親痛罵了他,“這一行總要有人幹,黃河兩岸的百姓總要有人守護。”從剛開始的不理解,到逐漸從檢修中找到樂趣,再到肩負起一個班組的檢修檢查任務,孔全有一幹就是30年,慢慢“離不開了”。

每年冬季枯水期,劉家峽水電廠都會進入機組“全面體檢”和“康復修養”的繁忙時光。12月上旬,中新社記者實地探訪水電廠時看到,檢修工雙手扣住重要導水設備蝸殼的內側,騰空雙腳,縮成一團艱難鑽進直徑僅一米的人孔門。蝸殼內黑暗潮濕,內壁傾斜且光滑,檢修工作開展困難。

在孔全有看來,吃苦耐勞是一名檢修工必備的素質,而身為副班長的他,更是身體力行為年輕人作出榜樣。因常年加班,他患有嚴重的職業病,頸椎、腰椎受損,腸胃也多有不適。

“要細心、耐心。”機組檢修完畢回裝時,水輪機班組所負責的設備安裝精度以毫米為單位,要求極高,操作難度之大,稍有差錯,後果無法預料。雖是個糙漢子,但是他調侃自己,“該細的地方絕不含糊。”

孔全有一直説,老師傅們年紀大了,要面臨退休,手藝傳承也很重要,所以他除了操心每一個檢修細節,還要幫助年輕人成長。

現年32歲的蒲強曾是他的學徒,如今是水輪機班的班長,蒲強繼承了前輩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和純熟的檢修技術,在此基礎之上又加以創新,大膽引用新型工器具、優化檢修工藝流程、提升檢修水準,確保機組安全可靠穩定運作。

60余載彈指一揮間,如今,劉家峽水庫旁,沿黃河修建了休閒娛樂場所,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遊客賞玩。工作之餘,孔全有帶著父親過來。劉家峽水電廠的兩代人,一前一後走在壩上,談論著數十載以來,黃河兩岸及黃河水利樞紐的變化。(完)

首屆黃河論壇濟南開幕 聚焦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首屆黃河論壇13日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政府部門、高校等專家代表深入研討交流,獻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黃河水利樞紐的兩代人:60余載“接棒”鉗制“水獸”
作為黃河水利樞紐上的第二代“水電人”,50多歲的孔全有從懷揣抑制黃河水患夢想的少年郎,到默默堅守、承擔水電廠核心設備檢修工作的老班長,30年間,他見證黃河水害頻發地變成了海內外遊客納涼避暑的旅遊打卡地。
濟南市提出七大設想建設智慧生態黃河
爭取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共同建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科創中心……從12月12日上午召開的濟南市政府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戰略合作工作組專題會議上獲悉,雙方將重點圍繞“黃河戰略”,調研生態環境監測、科研工作,研究智慧生態黃河建設,並提出七大設想。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