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入海處,那是“家”的方向!

發佈時間:2020-12-08 14:52:35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東營市著力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工作綜述(上)

黃河蜿蜒萬里而來,在渤海灣畔歸入大海“懷抱”,造就出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更賦予了這片土地獨具特色的生態美景與旅遊魅力。

如何做好全域旅遊這篇大文章,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充分利用東營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遊資源,培育旅遊精品,完善旅遊設施,提升旅遊服務,豐富文化內涵,把東營打造成為文化旅遊勝地。”東營市委六屆四次全會確立了“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定位。

向著目標進發!山東省東營市精心編制《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規劃》,加快實施“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響“黃河入海、我們回家”品牌,在提升旅遊産品品質上做文章,在營造遊客“回家”氛圍體驗上下功夫,加快文化和旅遊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構建主客共用的文化和旅遊新空間,讓黃河三角洲成為向世界展示大江大河入海口文明的標誌地。

到黃河入海的地方,體驗“回家”的感覺,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旅遊新選擇。

在這裡,感受世界級旅遊資源的魅力

黃河入海處,坐落著153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這裡已成為世界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據“國際濕地”官網公佈,全球目前共9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2條從這裡經過。這裡有368種鳥類,約佔全國鳥類的21%,其中國家I級、II級重點保護鳥類63種,是“中國東方白鸛之鄉”、“中國黑嘴鷗之鄉”,是東北亞內陸—環西太平洋和東亞—澳大利西亞兩大鳥類遷徙路線的重要轉机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譽為鳥類重要的“國際機場”和棲息地。

儘管最近天氣寒冷,但東營市一些資深觀鳥愛好者卻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是觀鳥最好季節。鳥多的時候,一走進蘆葦叢就會驚起一群鳥。鳥群飛起來就像一張懸在空中的網,黑壓壓一大片。”他們説,最近幾年,東營市,特別是保護區內鳥的種類和數量都增加了很多。

今年,隨著黃河口生態旅遊區被評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遊客在這裡體會到了更多新項目,有了更豐富的旅遊體驗。走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博物館,不但能夠實景觀察保護區內珍稀鳥類生活,詳細了解鳥類特點習性,還能親身體驗科普遊戲……這些都讓遊客眼前一亮、興致盎然。

種種感受的變化源於大力挖掘世界級旅遊資源潛力的努力。東營市加強頂層設計,高標準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及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補水等9個專項規劃;積極探索創新,堅持把規劃落實到具體政策措施和項目上。觀覽“河海交匯”項目實現突破,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引進直升機開展低空遊,北岔河河道開挖項目基本完工,海上觀覽河海交匯航線項目開通,黃河口管理站(一期)、大汶流管理站及紅灘濕地景觀修復項目全部完工,紅地毯及濕地景觀得到有效改善,“黃河入海流”主題VR體驗館投入使用……通過一系列項目開發建設,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龍頭作用進一步顯現,觀覽“河海交匯”、觀鳥、大美濕地、生態研學等“醉美”線路進一步完善。

當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已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東營更是敢於擔當,奮力奔跑,積極爭取國家支援,加快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積極推進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東營根據其陸海統籌型的功能定位,聘請高水準專業機構參與,進一步明確黃河口國家公園規劃範圍、目標任務,提前研究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問題,健全嚴格保護管理制度,促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以國家公園建設為統領,統籌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全面提升黃河三角洲生態品質和生態服務功能,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保護治理模式,永葆黃河口的生態魅力,彰顯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在這裡,欣賞別具一格的氣質

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年輕和古老並存。黃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孫子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在這片土地延續傳承,他們構築起了城市的精氣神,也呈現出東營獨特的氣質,他們是東營重要的文化旅遊發展資源。

為了深挖弘揚東營市文化旅遊資源,增強東營市文化旅遊吸引力,東營始終堅持將文化旅遊産業發展作為一盤“大棋”來謀篇佈局。在加快文化旅遊産業發展中,向上,東營市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搶抓機遇;向下,精雕細琢每一個文旅項目和每一處城市規劃建設。

5月,東營市啟動“山東人遊黃河口”暨文化旅遊系列主題活動,舉辦了千車萬人自駕黃河口、黃河口(東營)啤酒美食節等系列活動。9月,2020中國東營黃河鐵人三項冠軍賽暨黃河入海生態鐵人運動旅遊展示賽、“東津渡文化旅遊周”、第十四屆孫子文化旅遊節系列旅遊活動繽紛綻放。10月,為期近半月的“黃河入海,我們回家”2020黃河口(東營)攝影大展開展;11月,中國路通 2020黃河口(東營)公路自行車賽成功舉行……一系列特色活動和展會的舉辦,讓黃河入海處的旅遊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

著力發展和豐富旅遊休閒度假業態,提升服務配套,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攝影基地、區域自駕遊目的地、休閒度假勝地,打造研學之城、展會之城、賽事之城、美食之城;圍繞精品旅遊線路打造,東營市策劃打造黃河入海奇觀遊、濕地城市生態遊、黃河文化研學遊、兵聖文化體驗遊、春夏秋冬四季遊等主題精品線路;建設國家方志館黃河分館、東營鹽文化博物館、東營電文化體驗館、勝利油田科技館、廣饒孫子文化園……為了讓更多的人來到東營,留在東營,能夠在東營收穫更豐富更精彩的旅遊體驗,為讓遊客在東營有更好的旅遊體驗,東營市先後編制《東營市旅遊交通標識系統專項規劃設計》,對南二路、東八路、黃河路等5條重要道路旅遊交通標識進行規劃設計;發佈“黃河入海、智遊東營”小程式;出臺《東營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和旅遊産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實施減稅降費等16條政策,加強與攜程、馬蜂窩等OTA平臺合作,開發一日遊、二日遊及多日遊組合線路産品和線路攻略,開通醉美自駕遊線路。

東營,正在建設成為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獨具魅力的文化旅遊勝地。

在這裡,擁抱“回家”的溫暖

每年,東營都會迎來許多北京、天津、上海的遊客,他們大多選擇自駕遊,有的舉家出遊,有的呼朋喚友,其中有不少遊客每年都會在東營最美的時候來住上一段時間,欣賞美景、品嘗美食。有遊客在旅遊部落格上寫道:“黃河入海,我們回家。黃河入海口,一個可以讓你忘記世俗煩惱,讓心靈回家的地方。”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東營市共接待遊客人數124.0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53億元,分別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2.8%、75.1%。2020年,東營市“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確定重點工作19項、重點項目30個,年度計劃投資42.1億元。截至11月初,17項重點工作達到計劃進度,26個重點項目達到計劃進度。2020中國休閒度假大會正式確定東營為2021中國休閒度假大會承辦城市,東營市將在全省率先開拓國內自駕遊市場,通過旅行社、自駕遊俱樂部等渠道佈局自駕遊活動招募點。

消費者的口碑、市場的認可,都是東營文化旅遊競爭力提升的表現,是東營市擦亮“黃河入海,我們回家”這一旅遊品牌結出的果實。東營市緊緊圍繞目標定位,重點推進“河海交匯”河上游線、“黃河入海”觀鳥園、黃河口文旅小鎮等重點項目,培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特色産品;東營市多層次、多方向發力,著力發揮沿黃、濱海的獨特優勢,進行分段分點主題化、特色化打造,推動串珠成鏈,形成沿黃、濱海國家風景廊道;通過統籌利用河、海、湖、濕地、城等要素,堅持用規劃引領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挖掘濱海旅遊、沿黃旅遊、溫泉旅遊的潛力。

現代文化旅遊産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産業鏈長,面對遊客不斷提升的旅遊品位,必須不斷成長,不斷創新,才能做出一桌符合遊客品位的旅遊“大餐”。“遊客來了品嘗不上地方美食,就在景區推出大閘蟹和水煎包”“遊客想看石油城市特色、感受兵聖故里氛圍,我們就深度挖掘、梳理、整合現有旅遊資源。”“交通不便捷,我們就調整公交線路,加開班次”……隨著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不斷完善,交通遊覽、旅遊集散、智慧旅遊等體系不斷健全,旅遊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東營旅遊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時光流轉,如今,東營,正努力把黃河入海處的無限魅力一筆筆描繪在每個角落,堅定地朝著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發展目標前行,黃河入海處,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家”的方向!

同生長、共美好 碧桂園接力“2020·探尋黃河之美”
12月5日,來自碧桂園雲頂的50余位業主代表及工作人員與“2020探尋黃河之美”的專家隊伍,登上鸛雀樓,共同“探尋黃河之美”。這是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産業研究中心、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共同舉辦的2020“探尋黃河之美”活動在山西省的最後一站。
黃河入海處,那是“家”的方向!
黃河蜿蜒萬里而來,在渤海灣畔歸入大海“懷抱”,造就出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更賦予了這片土地獨具特色的生態美景與旅遊魅力。
劉家峽水庫嚴控下泄流量確保黃河防淩安全
受冷空氣影響,黃河寧夏、內蒙古段進入2020年至2021年度封河期。據劉家峽水電廠介紹,劉家峽水庫開啟“封河流量”運作模式,嚴控出庫流量,確保黃河河道流量均衡。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