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邊,西紙坊村的“古韻新唱”

發佈時間:2020-12-11 11:29:45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孫叢叢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山東省濱州市是黃河下游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黃河橫貫該市6縣(區),形成一條得天獨厚的“黃河風情帶”。在距濱州市城區約10公里處,沿黃古村西紙坊村生態秀美、景色怡人。依託魯北鄉村特色和黃河古渡風情,西紙坊村走上了“文旅+”多業態融合發展之路,以創新實踐生動講述著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新老方檯:實現安居留住鄉愁

關於西紙坊村的得名,村頭碑刻援引《山東省濱縣地名志》:“洪武二年,張文進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下轉棗強又遷此,以姓立村。村西南多桑樹,民以桑皮造紙,稱紙坊。”

據村裏老人講,因為村子靠著黃河,以前許多人家有渡船,慢慢地,這裡成了黃河上的一個渡口。渡口彎彎,像蝎子翹起尾巴,因此,西紙坊村過去也叫“蝎子彎”。

村名的更疊與黃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村裏家家戶戶壘起的方檯也見證了灘區的歲月變遷。

歷史上,為抵禦黃河水患,村民將房屋建在幾米高的方檯上,甚至多次壘土墊臺、重修房屋。久而久之,這種高臺民居成為西紙坊村的一大特色。

1996年,黃河洪水淹到了村口。西紙坊村在當地政府支援下新築方檯,村民逐步實現安居夢,90%的村民到新方檯居住,只剩下一些老人還住在老方檯。此後,每家每戶的老方檯成為歷史印跡,時光好似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家裏有自行車的就算經濟條件好的,大部分人出行靠步行、照明點煤油燈、聯絡靠敲鐘、建造房子和院墻用土坯,兩扇木柵欄用石柱一固定就是大門。

近年來,村子的變化越來越大。2016年,第二屆中國古村鎮大會在濱州召開,大會閉幕式在西紙坊村舉行,平靜的村子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當時,老人只知道村裏在搞建設,並不知道古村鎮大會是什麼。在外工作生活的村民大多支援改造老方檯,如果不改造會越來越破敗,但改造、開發不能破壞原來的風貌,讓記憶中村子的樣子消失。

為了留住老方檯的鄉愁,村里加強了對老方檯的保護利用,在部分高臺上建起鄉村民宿,如今已建成高臺民宿院落16座,有客房47間。民宿的設計修舊如舊,遵從土坯高臺的建築形態,保留了原始的質感和痕跡。“2017年4月,西紙坊鄉村旅遊項目正式開園運營,主打‘黃河古村’品牌,最大限度保留了村落原始風貌和村民生活習俗。”濱州黃河風情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高士民説,除開發精品民宿外,村裏還引入非遺、文創、研學遊等業態,滿足遊客需求,為古村落帶來了新機遇。

黃河號子:接地氣的生活旋律

“升起來啊,嗨呦!”

“使勁拉啊,嗨呦!”

“拉到頂啊,嗨呦!”

……

特色民俗表演黃河號子激情四射、節奏鏗鏘,是西紙坊村的特色表演項目。

黃河號子在過去伴隨船工勞動産生,是船工生活的真實寫照。西紙坊村一位老人説,村裏曾有50多艘船在黃河上運煤、油。黃河船工祖祖輩輩漂泊在黃河上、生活在木船上。“黃河船工從來不行‘啞巴船’,船工一投入工作就開始唱號子,船上岸檢修要唱,檢修後拖船下水也要唱。”老人説,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過程中,船工唱出了“行船號子”“升帆號子”“探水號子”等許多類型的黃河號子。最初,船工號子由一人或多人即興演唱,領號人喊完一句,眾人齊接:“嗨呀!嗨呀嗨”,傳唱多了,就變成一種習俗保留了下來。

聲聲號子反映出船工的喜怒哀樂,是黃河岸邊最接地氣的生活旋律之一。如今,為讓這些黃河民俗“活”在當下,濱州市將黃河號子文化元素與當地文藝創作緊密融合:京劇《遊百川》把黃河號子作為體現地方特色的重要符號;2020年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工作會議提出以黃河號子為素材創作音樂作品;微電影《黃河夯號》獲得山東省非遺微視頻大賽優秀獎;西紙坊村也在挖掘、整理黃河號子、西河大鼓、呂劇等一批曾流佈于當地的非遺項目。

高士民説,西紙坊村建設了鐵坊、鹽坊、皮影戲館等12座手工工坊,以展演、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吸引群眾領略黃河風情,還創作推出了《黃河大典》民俗演藝,定期在園區演出,以更直觀的形式向遊客展示黃河文化內涵和“黃河寧、天下平”的主題。

“參與民俗體驗項目,遊客才能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事實證明這樣的形式很好。”來自濱州博興的遊客王顏對工坊體驗讚賞有加。

其實,在西紙坊村,吸引而來的不光是遊客,黃河泥陶傳承人王超就選擇入駐這裡。在一間古樸的房舍裏,他展示了用黃河泥燒制的擺件、茶具等。王超説:“我是在黃河灘玩著泥巴長大的。2010年,我到江蘇宜興學習紫砂工藝後,就將這項手藝用到了提升黃河泥陶實用性的研究上,製作出許多實用、美觀的茶具,也吸引了一批遊客來此近距離感受黃河文化。”

越來越多對黃河灘寄予感情的畫家、手藝人等入駐西紙坊村,進一步激發了鄉村活力。

鄉村旅遊:業態融合促增收

在人們的印象中,西紙坊村是具有黃河流域典型特徵的北方古村落,如今西紙坊村添了許多新鮮事物。漫步西紙坊,看大河奔流、觀七彩花海、賞非遺民俗,隨處可以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響,可謂一村翠綠、一塘清水、一院潔凈、一品鄉韻、一個産業、一方幸福。

“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我們通過群眾入股、合作共建的創新模式,一是把閒置資源盤活起來,開民宿、做餐飲、建工坊;二是把土地流轉起來,實行土地規模化利用,打造高效生態休閒農業;三是把村民調動起來,營造‘家家上項目’的氛圍。”高士民介紹,目前,西紙坊村景區負責接待、民宿管家等的工作人員有八成是該村村民,同步帶動貧困人口50多人就業增收。

“我是土生土長的西紙坊村人,村裏鄉村旅遊項目剛啟動那會兒就到景區上班,一晃已經3年多了。”西紙坊村景區後勤服務中心主任徐宗瑩説,近年來村裏的變化翻天覆地,許多過去像她一樣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回村創業了,通過經營民宿、工坊、農家樂等獲得了成就感,找到了歸屬感。

對因車禍致殘的鄰村村民王興吉,西紙坊村景區給了他二次創業的機會。“到景區後,我開起了香油、芝麻醬加工坊,光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就接了上萬元訂單。我的生活是托了景區産業聚集的福。”王興吉説。

據了解,西紙坊村鄉村旅遊項目已先後爭取各類扶持資金1500萬元,吸引社會力量投資近2億元。今年7月,西紙坊村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這增強了全村從事鄉村旅遊的人的心氣兒。當前,西紙坊村正推進實施民宿集群工程建設,在民宿運營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依託黃河文化和優質生態,景區團隊拓展、團隊遊等組團業務也越來越熱了。

記者手記

黃河東去,從過往走來,向未來奔涌。

高臺、號子、呂劇、泥陶……在西紙坊村,這些既是歲月印跡的表徵,也反映了與黃河伴生的形態各異的民風習俗。如何賡續黃河文化,進一步為高品質發展賦能?

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融入群眾生活、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尤為重要。從以往的“空心村”到如今風景優美、設施齊全、特色鮮明的旅遊景區,西紙坊村的蛻變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從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濱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幸福黃河工程”,西紙坊村搶抓機遇,以黃河文化為主題,借力“文旅+”探索,適時推出黃河大廟會等群文活動,面向遊客推介黃河大鯉魚、河蝦等特色鄉土美食……文旅要素不斷豐富,遊客紛至遝來,樂在其中。

新思路帶來新變化。多業態融合在助力人才回流、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倒逼西紙坊人從更深層次挖掘本土文化,推動文化傳承、發展與交流,為實現良性、可持續的鄉村發展作出探索。

(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孫叢叢 )

濟南市提出七大設想建設智慧生態黃河
爭取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共同建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科創中心……從12月12日上午召開的濟南市政府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戰略合作工作組專題會議上獲悉,雙方將重點圍繞“黃河戰略”,調研生態環境監測、科研工作,研究智慧生態黃河建設,並提出七大設想。
黃河邊,西紙坊村的“古韻新唱”
山東省濱州市是黃河下游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黃河橫貫該市6縣(區),形成一條得天獨厚的“黃河風情帶”。在距濱州市城區約10公里處,沿黃古村西紙坊村生態秀美、景色怡人。依託魯北鄉村特色和黃河古渡風情,西紙坊村走上了“文旅+”多業態融合發展之路,以創新實踐生動講述著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蘭州西寧攜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日前,蘭州市生態環境局與西寧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簽訂《蘭州-西寧城市群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專項合作協議》,兩地將攜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助力蘭西城市群建設。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