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産

發佈時間:2020-12-10 11:11:26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黃南州全境均屬黃河流域,黃河流經黃南州境南北兩端,共長257公里,在黃河孕育下,黃南州成為青海文化資源最具多樣性、獨特性、唯一性的地區,而熱貢文化就根植於此。熱貢文化在多種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形成的包含多種文化元素在內的區域文化形態,包括熱貢藝術、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土族於菟,以及民間歌舞、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民俗風情、地方方言等,是黃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融的見證,也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黃南州成為原國家文化部批准設立的全國第三個,黃河流域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9年底順利通過國家文旅部驗收,正式成為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

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産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遺産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近年來,黃南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作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價值的歷史擔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工作理念,通過掛牌成立專門機構、完善政策措施、改善發展環境、豐富保護方式等措施,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既符合人類文化遺産保護規律和國家保護標準,又有利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熱貢文化整體性保護和熱貢文化保護區後續産業發展的新路子。全州現有各級非遺名錄項目723項,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項(熱貢藝術、黃南藏戲),省級24項,州級243項,縣級448項。

注重政府主導,非遺保護體系逐步完善。一是注重頂層設計。省、州、縣(市)三級政府高度重視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將《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2011年-2025年)》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與《黃南州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黃南州文化産業發展規劃》《黃南州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等文化旅遊發展規劃,以及城鎮建設、生態建設、交通建設、農牧業建設、扶貧開發等行業專項規劃相銜接、融合,形成了“政府重視、部門銜接、上下聯動”的格局,做到了保護區建設與文化旅遊業、社會事業、生態環境、特色産業融合發展、相得益彰。二是健全工作機制。經省編委批准成立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廳級建制),專職負責保護區建設相關工作,下達副廳、正處領導職數各1個,全面加強對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同時,州文體旅遊廣電局掛牌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管理局,增設熱貢藝術研究院、藏戲研究中心2個工作機構,所轄同仁市文體旅遊廣電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管理辦公室;建立黃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和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協調成立黃南州熱貢文化協會、同仁市熱貢藝術協會、尖扎縣射箭協會等機構,在推進保護區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強化政策支撐。制定《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辦法(試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申報評審管理辦法(試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非物質文化遺産宣傳展示點評定規定(試行)》《黃南州州級工藝美術師、民間工藝師評審認定細則(試行)》《熱貢唐卡鑒定評估實施細則(試行)》等,從傳習中心設置、非遺名錄項目審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審批等內容進行了規範,完善了非遺保護傳承及保護區建設的工作機制,提升了工作效率。

注重保護方式,非遺活化價值不斷提升。一是加大傳習場所建設。以文化部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為引導,廣泛調動熱貢地區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及民間藝人的積極性,建設各類非遺傳承中心99個,涵蓋熱貢藝術(唐卡、堆繡、泥塑、金銀雕、礦物質顏料、石雕、建築彩繪)、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保安社火等非遺項目,其中在核心區同仁市設立的傳習中心佔總數的92.8%。強化非遺名錄的傳承培訓,唐卡技藝的傳習活動從同仁輻射擴大到尖扎、澤庫、河南三縣,四川、山東、陜西、甘肅等地青少年來保護區拜師學藝逐年增多,形成了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參與的發展局面。二是加大搶救性保護。組織專業人員,運用錄音、錄影及文字記錄等方式,將非遺名錄項目的技藝展示過程等記錄下來,分類整理、建立檔案或數據庫,進行數字化保護,並做好資料編輯和出版工作。開展非遺普查和非遺資源再調查活動,實施了熱貢唐卡白描技藝、彩繪技藝和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的搶救性記錄保護工作。建立熱貢藝術博物館,徵集藏醫藥系列唐卡《四部醫典》82幅,非遺名錄項目實物538幅(件)並進行集中保存展示。扶持黃南藏戲發展,民間藏戲團由8年前的6家增加到現在的22家,得到國家文旅部的充分肯定。登記非遺項目520項,整理歸類後建立非遺項目12大類265項,拍攝照片7000余張,錄音379小時,錄影578小時。三是加大生産性保護。在非遺保護傳承上,將與當地群眾生産生活結合緊密、易走向市場的唐卡、雕塑、堆繡等非遺項目實施“生産性”保護,通過以非遺傳習中心培訓班、非遺名錄項目專項培訓和傳承、工藝美術大師帶學生徒弟的模式,不斷壯大以唐卡、雕塑、堆繡、雕刻技藝為主體的文化傳承群體及文化從藝人員,為生産性保護提供人才支撐。制定《熱貢唐卡青海省地方標準》以及6種《熱貢唐卡礦物質顏料聯合企業標準》,依託唐卡鑒定中心,通過對熱貢唐卡等級、礦物質顏料成分進行檢測,建立熱貢唐卡品質檢驗及品質資訊追溯體系,設置唐卡專屬二維碼等措施,為每幅唐卡設定唯一的識別身份證,從源頭上解決了唐卡藝術品品質問題,進一步規範了熱貢藝術品經營市場秩序。熱貢唐卡于2015年12月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保護區于2016年12月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全國熱貢文化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為生産性保護提供品牌支援。經統計,從2011年至2019年,黃南州文化從業人員從1.31萬人增加到3.38萬人,文化産業營業收入從2.4億元增長到11.2億元,持續保持20%的增長率。生産性保護已成為熱貢藝術繁榮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形成了傳承保護與經濟發展互動雙贏的新格局。

注重多元傳播,非遺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一是講好黃南非遺故事。積極挖掘非遺資源,把非遺拍成電影、舞劇、網路宣傳片,大力宣傳非遺保護成果,使熱貢文化在國內外不斷引發關注。近年來,黃南非遺文化在央視、鳳凰衛視、東方衛視以及青海電視臺等電視媒體以及新華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新民晚報、青海日報、西海都市報、西寧晚報等多次進行報道。拍攝具有濃郁非遺元素的電影《五彩神箭》《靜靜的瑪尼石》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世界石書奇觀和日石經墻》《熱貢藝術》等非遺宣傳片在百度、優酷、迅雷、樂視等網路視頻中點擊率和播放率居高不下。二是用好各種載體平臺。通過各類校園(高校、職校、中小學)對非遺項目的深度參與,拓展了教學內容和科研領域,實現了教與學同步提高,為保護區非遺傳統技藝研究、傳承方式、創新措施、推廣渠道做出了積極、長遠、紮實的貢獻。開展民俗節慶活動,每年舉辦熱貢六月會、河南那達慕、尖扎達頓宴等傳統節慶活動,年參與人數達20余萬人次。在政府網站、熱貢旅遊網、黃南報等媒體上開通熱貢文化專欄,設立黃南州攝影家協會“印象黃南”微信公眾號,熱貢畫院、熱貢民族文化宮、龍樹畫苑、仁俊泥塑傳習院等20余家非遺企業開通自己的網站、微網志、微信等宣傳平臺,形成“政府搭臺、傳承人唱戲”的繁榮局面。三是辦好各類非遺展會。引導民間藝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福州、大同、瀋陽、呼和浩特、成都、拉薩、香格里拉、西安等國內城市設立熱貢文化窗口達200余個,形成以保護區為核心,輻射全國各地的熱貢文化宣傳脈絡,使國內民眾進一步了解以熱貢藝術為代表的熱貢文化。支援傳承人和大師走出青海舉辦精品展,國家級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娘本在聯合國總部、英國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舉辦娘本精品唐卡展;國家級傳承人夏吾角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泥塑及唐卡藝術精品展;省級傳承人扎西尖措在日本、北京、大同、濟南等國內外舉辦熱貢唐卡精品展。多幅唐卡、泥塑藝術品被各國博物館和個人收藏,極大地宣傳了熱貢文化,黃河流域黃南段非遺文化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不斷提升。(來源:黃南州政府作者:王姣)

陜西超1200萬黃河沿岸群眾飲水安全得到解決和改善
記者8日從陜西省水利廳了解到,2016年以來,陜西持續聚焦農村飲水安全,助力脫貧攻堅,超過1200萬黃河流域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和改善。
黃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産
黃南州全境均屬黃河流域,黃河流經黃南州境南北兩端,共長257公里,在黃河孕育下,黃南州成為青海文化資源最具多樣性、獨特性、唯一性的地區,而熱貢文化就根植於此。
受降溫天氣影響 黃河壺口瀑布現冰挂流淩景觀
記者9日從山西省臨汾市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景區獲悉,受持續降溫天氣影響,連日來,黃河壺口瀑布出現冰挂流淩現象,成為冬季獨特的美景。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