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對話河長潘海燕:沿黃拾珠,尋根鑄魂 臨汾文旅融合未來可期

發佈時間:2020-09-30 16:57:4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江虹霖


中國網北京9月30日訊(記者 江虹霖)“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當記者行至臨汾,曾經僅在腦海中想像的畫卷就這樣在眼前徐徐展開。為探訪“水清安瀾、人水和諧”的“臨汾方案”,《對話黃河河長》欄目專訪臨汾市副市長、黃河市級河長潘海燕。潘海燕表示,臨汾堅持保護優先,築牢黃河生態屏障。在生態發展新格局的框架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將沿黃7縣的文旅資源進行系統梳理,與全市重點景區打包呈現,形成了大景帶小景、美景串成線、城鄉景互通的旅遊發展格局。潘海燕説,如今的臨汾環境美起來、産業興起來、百姓錢袋鼓起來,黃河正在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潘海燕調研汾河水污染防治工作。

中國網記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一週年,您作為黃河河長,是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有哪些成效和工作亮點?

潘海燕:作為黃河臨汾段河長,我始終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做到守河有責、護河擔責、治河盡責,不斷開創黃河臨汾段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局面。

一、堅持保護優先,築牢黃河生態屏障。“通過創新完善“河長+河長助理+河警長+巡河員”工作機制、制定出臺《河道巡查管理辦法》《河長制工作重大事項掛牌督辦實施細則》等13項制度、常態化規範化開展“清四亂”行動、動態化清單化嚴查嚴管入河排污、全流域全方位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等一系列針對性措施,著力構建起“水清安瀾、人水和諧”的生態發展新格局。

二、堅持尋根鑄魂,挖掘弘揚黃河文化。臨汾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黃河文明的搖籃,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臨汾文旅品牌“中國根·黃河魂”,是中華民族根和魂的最佳載體,也是最好詮釋。特別是吉縣壺口瀑布和永和乾坤灣,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中華文化相容並蓄的集中體現。近年來,我們圍繞挖掘、保護、傳承、弘揚臨汾沿黃地區的歷史文化,講好新時代臨汾“黃河故事”,開展了黃河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精品文化工程建設、黃河文化品牌打造等一系列工程,延續歷史文脈,堅守文化記憶,努力把臨汾黃河故事講得更加精彩、生動。

三、堅持文旅融合,賦能高品質發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旅深度融合是經濟高品質轉型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做好文旅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對於臨汾這樣一個文化旅遊資源大市來説,是推動高品質轉型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黃河市級河長,同時也是分管文化和旅遊工作的副市長,既深感責任重大,同時也感到使命光榮。近年來,我們通過引進社會資本,推動黃河板塊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性開局、實現重要性進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領帶動作用。

四、堅持造福於民,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黃河流域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區域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讓黃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市沿黃4縣中,就有3個屬於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1個屬於省定貧困縣,2019年4縣GDP總量僅為174.5億元,佔全市17個縣市區的12%。目前四縣雖然已全部脫貧摘帽,但脫貧成效還不穩固,仍存在返貧的風險。2020年,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仍需持續發力,強力攻堅。對此,我們堅持突出鄉村振興戰略這個總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推動生産、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國網記者:目前沿黃各縣旅遊的發展現狀如何?

潘海燕:我市黃河旅遊板塊主要涉及吉縣、永和、鄉寧、大寧4縣,以及輻射帶動汾西、蒲縣、隰縣3縣。近年來,沿黃各縣搶抓機遇、主動作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旅遊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發展旅遊的意識普遍增強;二是發展旅遊的力度不斷加大。目前,鄉寧縣雲丘山景區順利通過國家5A級旅遊景區景觀品質評審;吉縣、隰縣全域旅遊創建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永和縣黃河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即將建成啟用,等等。可以説,沿黃各縣旅遊呈現出多點開花、齊頭並進的良好勢頭;三是發展旅遊的效果持續顯現。2019年,沿黃7縣共接待遊客917.68萬人次、同比增長18.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4.48億元、同比增長21.29%;四是發展旅遊未來可期。為加快推進沿黃旅遊開發,我市積極引進社會資本,與山西宏源集團簽訂了總投資100億元的沿黃開發框架協議,努力推動黃河板塊崛起。


中國網記者:臨汾市打造黃河旅遊板塊的重點是什麼?

潘海燕:我市沿黃旅遊開發堅持“兩顆明珠、沿黃拾珠”的空間結構:“兩顆明珠”就是以吉縣壺口-克難坡、永和乾坤灣兩大核心景區引領項目建設;“沿黃拾珠”就是著力打造鄉寧、永和、吉縣、大寧、隰縣、蒲縣、汾西等縣的26個重點旅遊項目。

下一步,我們將著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夯實基礎,紮實推進沿黃旅遊開發。二是突出重點,全力辦好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全力舉辦好“大河之夢”“大河之魂”“大河之韻”“大河之聲”“大河之美”五個篇章的各項活動,確保圓滿成功。三是積極開展A級景區創建和全域旅遊創建。四是提升標準,精心打造“回家”服務品牌。五是打造特色,持續實施文旅惠民消費季活動。通過雲上直播、線上推介、大數據賦能等新方式,積極推介沿黃地區的文旅資源,推動旅遊經濟加快復蘇。


中國網記者:作為黃河支流,汾河被稱作山西的“母親河”。曾經的汾河一度面臨生態之危,而今年6月底前汾河流域水質退出劣V類的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可否分享在修復保護“母親河”生態的“臨汾藥方”?

潘海燕:汾河干流流經臨汾6個縣(市、區),全長161.53公里,流域涉及11個縣(市、區),流域面積10127平方公里,佔我市國土總面積的一半;汾河流域的人口、經濟總量、糧食産量佔全市的八成以上,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始終堅持“三化”並舉,不斷創新治理方式。一是實行網格化管理。在全面建立四級河長基礎上,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河長+巡河員”管理制度,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汾河流域設立巡河員549名,賦予10項職責,每天巡河檢查,填報“巡河臺賬+問題清單”,通過微信平臺,實現網格化管理。二是堅持清單化推進。以交叉檢查、巡河發現問題為基礎,形成問題清單,並制定整改措施。三是強化社會化監督。通過電視、報紙、網路等渠道,及時發佈汾河水質資訊,主動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

堅持“三大工程”並進,不斷提升治理能力。一是狠抓基流保障工程,讓汾河水量豐起來。加強農業用水管控,綜合採取節水灌溉、定額管理、錯峰取水等措施,促進農業用水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施生態調水,充分利用引沁入汾、禹門口東擴工程調引沁河、黃河水向汾河流域補水,今年以來,已累計調水5155萬立方米。

二是狠抓水污染治理工程,讓汾河水質好起來。沿汾6縣共建成11座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達 30.3噸/日,今年還將新建2座污水處理廠(市四污、洪洞縣二污),極大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從源頭杜絕了生活污水直排。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大力實施工業廢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全市所有焦化企業全部完成廢水深度處理工程建設,所有煤礦全部完成礦井水深度治理任務。

三是狠抓水生態修復工程,讓汾河風光美起來。累計投資43.4億元,實施了汾河百公里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汾河沿線綠化面積和蓄水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河流水環境面貌得到有效提升。

堅持“三項機制”並重,不斷夯實治理基礎。具體為建立通報預警機制、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建立獎優罰劣機制。

推薦閱讀:

【中國夢·黃河情】對話河長梁維吉:甘南州“環境大革命”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