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水淌出致富路

發佈時間:2020-09-02 13:06:54

同德縣巴溝鄉班多村民風淳樸、景色如畫。黃靈燕攝

高原花海惹人醉。

文強措一家靠著藏繡手藝,日子越過越紅火。

特色民宿讓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黃靈燕攝

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幸福日子似芝麻開花節節高。

走進黃河岸邊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巴溝鄉班多村,沿著平整的村道往裏走,一處處藏家小院排立在道路兩側。高高的院墻上、鐵制的護欄上,裝飾著舞蹈畫面——一個個小人兒手拉手集體舞蹈,古樸中透著靈動,隱隱瀰漫出一種遠古文化的神韻。

今年50歲的文強措是土生土長的班多人。這個跟大豆、青稞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藏族婦女如今已經嘗到了發展鄉村旅遊的甜頭。北京、上海、廣州、四川……南來北往的遊客對她的藏繡稱讚不已。

在文強措眼中,村子旁邊的黃河就像是守望者,見證著家鄉的發展。跟奔騰的黃河水一樣,越來越多的村民向著美好生活不斷前進。

同德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地處海南、黃南和果洛三個藏族自治州的交界處。省道西久公路自北向南貫穿全境,黃河自東南向西轉北繞縣境半周,流經206公里。

除了黃河,提到同德,人們還會想到另外一個稱呼:宗日文化之鄉。

宗日遺址是馬家窯文化在青海境內黃河上游分佈的最遠點。據測定,宗日文化開始於58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時期,結束于4000年前銅石並用時代的齊家文化早期。

“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來到巴溝鄉團結村。當時這片地方全是荒灘。我們發現了一些陶罐,還清理出兩處墓葬。”作為宗日遺址發掘親歷者,已經從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退休的李國林回憶道:“等到了1994年、1995年、1996年,我們擴大了對兔兒灘原遺址的勘探發掘。三年時間,共發掘墓葬341座,出土彩陶數千件,裝飾品上萬件。特別是發現了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國寶之冠’的舞蹈紋盆及雙人抬物紋彩陶盆。”

因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因素,學者將這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命名宗日文化。在不少人看來,這不僅對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歷史和社會發展以及民族交流的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包括同德縣在內的高原腹地在遠古時代並不是蠻荒之地,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文強措的哥哥才保今年57歲。在他的記憶裏,過去幾十年,班多村的變化並不明顯。黃河給村裏留下了一片土壤肥沃的衝擊臺地,種地就成了全村100多戶村民最大的營生。雖説不能“地裏刨金”,但大多數村民們習慣了靠天吃飯。

16歲那年,有著8個兄弟姐妹的才保走出了家門,成了當時村上少數外出者之一。

“雖然從村裏走出去了,但一開始還是乾老本行,去周邊鄉鎮的農牧民家裏幫忙碾場、拉捆子。”對於才保來説,這是一個轉折。農活幹完了,他便拿著攢下來的工錢買了臺榨油機,開起了榨油坊。後來又買了輛手扶拖拉機,轉行四處拉土、碾場。幾年後,吃苦耐勞的他買了輛貨車跑起了運輸。等到積蓄越來越多,他又買了收割機掙錢。

就在才保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同時,村民的觀念逐漸開放。這塊黃河岸邊再普通不過的小地方,敢於“吃螃蟹”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不同於班多村以藏族為主,1979年才從縣城搬遷到現址的團結村是個多民族聚居的村子。當年24戶搬遷的村民中,除了19戶漢族之外,還有5戶回族。

2006年5月1日,去外地“取經”歸來的張玉林在自家的小院裏開起了團結村第一家農家樂。

“學習時看人家經營得風生水起,心裏很羨慕。回家左思右想,決定試試看。”就這樣,在自家1畝5分地的院子裏搭了一座涼亭,又買了3套桌椅,老張的農家樂正式開業,媳婦張淑芳搖身一變成了主廚。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看到變化後,一些村民開始嘗試新的活法。與此同時,依託“黃河第二灣”等自然資源優勢,巴溝鄉慕名而來的遊客與日俱增。

然而成功路上無坦途。就拿班多村來説,這樣的發展道路,始終欠些火候。

“村裏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遊客來了也留不住;一些外出務工的村民還是存在缺少文化、缺少技術的問題,就業機會並不多。”班多村黨支部書記桑傑本分析道。

這些困擾逐步得到解決。隨著精準扶貧和高原美麗鄉村項目的不斷落地,不僅群眾住房難、行路難等問題得以解決、村子的“顏值”顯著提升,養殖合作社等産業發展也擴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以前,村裏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去縣裏很不方便,每次採購生活必需品都會買很多備用。現在,柏油路修到了家門口,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而且村上還建了污水處理廠,修了水廁,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德措吉説。

被列為鄉村振興示範點之後,班多村的發展思路愈發清晰:取長,大力發展以黃河大峽谷宗日文化旅遊、高原花海及特色民宿為主的鄉村特色旅遊産業;補短,建成黃河宗日度假村,修建棧道、景觀臺、停車場、公共廁所……

“在村裏實施的項目越來越多,還解決了村裏勞動力就業問題。現在,全村近70%的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桑傑本説。

前兩年,看到村裏來來往往的外地人越來越多,才保敏感地嗅到商機。他發現,外地遊客到村裏來找不到住宿的地方。蓋房、裝修、添置傢具……投資30多萬元後,他在村上開起了民宿。

2019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戰賽期間,班多村被定為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食宿接待點,包括才保家在內,全村二三十戶村民參與其中。同時,村裏還開展了篝火晚會、服飾展演等一系列活動。

“通過‘住在班多、食在班多、玩在班多’的方式,帶動村裏的鄉村旅遊發展,也幫助我們增收致富。”才保算了筆賬,除了類似的活動接待之外,去年,還有不少散客入住他家的民宿,這項收入超過2萬元。而且,村裏在黃河岸邊打造花海後,他在一旁開了間超市,雖然營業時間只有半年左右,但收入也有兩三萬元。

“有眼光”的不僅僅是班多人。看到鄉村旅遊漸漸升溫,農家樂和民宿越來越多,團結村的謝英來另辟蹊徑。種了半輩子地的他辦起了高標準的家庭農場,養起了豬,專門為周邊幾個村子的農家樂供貨,豬肉供不應求,收入也一路攀升。

如果説,之前的班多、團結等村是依靠自然風光各自發展旅遊産業的話,如今,宗日文化讓這種單打獨鬥的模式變為了抱團取暖。

“其實,對於我們縣來説,旅遊産業這兩年才逐步熱門起來,政府正在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按照‘文體旅遊深度融合’的發展戰略,我們計劃將班多村、團結村、卡力崗村打造成宗日秘境景區。這種發展,不僅僅是像現在這樣通過木棧道把三個村子串聯在一起,而是隨著當地群眾對這一産業的逐步了解、接受,衍生出一些産品,從而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産業,打造我們同德的旅遊品牌。”縣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郭隆生介紹説。(鹹文靜張多鈞)


河南黃河流域環資案件集中管轄第一案來了!
自9月1日起,河南法院將對省內黃河流域內的環境資源案件實行集中管轄。實行集中管轄主要依託鄭州鐵路運輸兩級法院實施。
黃委會上中游管理單位開展淤地壩監管與安全預警發佈工作
今年以來,黃河上中游管理局開展了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監管與安全預警工作,成效顯著。
2020年“黃河生態保護行”河源綜合科考圓滿收官
2020年8月19~26日,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産學聯合體在青海省開展了為期8天的“黃河生態保護行”河源綜合科考活動。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