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官方解讀!菏澤如何做好黃河大文章?

發佈時間:2020-08-27 15:03:26 | 來源:大眾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黃河奔流,氣象萬千。菏澤市是黃河進入山東流經的第一市。黃河在菏澤市境內全長185公里,流經東明、牡丹區、鄄城和鄆城四縣區,灘區面積504平方公里,灘區內現居住14.7萬人。黃河文明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菏澤文化,黃河精神也塑造了菏澤人獨特的精神氣質。

做好黃河大文章,繪就時代新圖景。如何深入挖掘、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黃河文化?在“詩與遠方”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果?近日,菏澤市副市長侯婕在接受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專訪時娓娓道來。

黃河故事多得像流不盡的黃河水

對辛莊村的歷史,76歲的村民李進城如數家珍。菏澤市東明縣辛莊村,是黃河入魯的第一村,村子就建在灘區。他還記得1958年黃河洪水氾濫,村裏的水1米多深,淹了兩個多月,村民投親靠友,寄居在外4年之久。“我們這個地方,人窮志不窮。”李進城説,靠著這種精氣神,村民陸續回來後,泥土垛墻建起小草屋,重新開始建設家園。村子不富裕,但重文化,村子重建不久,1964年,克服各種困難建起村小學。初中畢業的李進城從建校開始當老師,一幹就是34年,“那時候一個月補助給我兩塊錢,大部分給學生買了鉛筆等學習用品。”李進城感慨,辛莊是個有文化底蘊的村,老村習慣上叫斜辛莊,村址在現在的辛莊西北約三公里處,“斜”首先是依地勢而建,沒有正規定向,建成了“磨盤村”,外人來此三轉兩轉就迷失了方向。另外,“斜”還有個典故,宋朝時,穆桂英與遼將白天祖的一場大戰就在村南展開,當時穆桂英恰要分娩,急中生智,在這裡擺開迷魂陣,一時天昏地暗,白天祖軍不攻自潰,“如今,村南還有一片紅茅草,傳説那就是穆桂英生孩子的地方。”

像辛莊一樣,菏澤市沿黃各地在歲月變遷中,都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如今,我們有機會在黃河岸邊,欣賞風景這邊獨好。

記者:黃河從東明縣進入山東,菏澤市因此成為黃河流經山東第一市。在挖掘、弘揚黃河文化方面,菏澤市有哪些獨特文化積澱,彰顯出哪些當地文化特色?

侯婕:菏澤是黃河入魯第一市。黃河滋養了菏澤這方熱土,黃河文明孕育了以非遺為主要內容、以“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和“民間藝術之鄉”為品牌的多彩菏澤文化,黃河精神塑造了菏澤人包容、剛毅,淳樸、厚道,誠信、擔當的品格。一次又一次黃河決口後的艱苦創業,也鑄就了菏澤人不甘落後、頑強執著、奮勇爭先的強大氣魄。

黃河流域是菏澤文化旅遊資源富集區,沿黃和黃河故道縣區有曹州牡丹園、水滸好漢城、孫臏旅遊城、浮龍湖省級旅遊度假區4家4A級景區,東明黃河濕地公園、曹縣黃河故道濕地公園、單縣浮龍湖濕地公園3家國家濕地公園。

沿現行河道分佈著牡丹傳説、堯的傳説、莊子傳説、魯西南鼓吹樂、商羊舞、大平調、山東琴書、佛漢拳、曹州面人、鄄城磚塑、魯西南織錦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12項,孫臏傳説、三皇舞、大洪拳、水滸拳、糧畫、古箏製作技藝、黃泥古陶製作技藝等省級非遺項目39項;各級文保單位95處,已知文物點394處。

黃河故道東西長145公里,總面積2431.87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曹縣、單縣兩個縣,這裡有曹縣柳編、曹縣江米人、魯西南鼓吹樂、山東落子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曹縣木雕、伊尹傳説、山東漁鼓、花鼓丁香等省級非遺項目19項;各級文保單位80處。

菏澤市委、市政府統籌菏澤黃河流域豐厚的文化資源,聯合駐菏高校,剛剛成立了黃河研究院,啟動了“黃河故事菏澤版”工程和“編制菏澤市黃河灘區(故道)生態和産業融合發展規劃”工作,講好菏澤黃河故事,促進我市黃河生態與産業融合發展。

有聲有色講好“黃河故事菏澤版”

8月18日,站在東明縣高村黃河堤壩上,看著黃河水奔流而下,即使風平浪靜的天氣,也能感受到那種撼人心魄的磅薄氣勢。

高村黃河歷史文化苑,建設在堤壩右側高村險工淤背區內(“淤背區”是抽取黃河泥沙在堤背淤成的地塊,黃河“險工”則是專指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沿大堤修建的丁壩、垛、護岸工程)。東明黃河河務局辦公室副主任李永波介紹,文化苑以“黃河高村搶險紀念碑”為主體,配套建設了治黃歷史碑廊和現代治黃碑廊。歷史碑廊內陳列歷代碑刻14座,其中包括東明黃河水災記碑、西漢賈讓治河三策疏略碑、宋代蘇轍、歐陽修治河疏略碑等,碑廊上方橫樑上還描有搶險救險、黃河故事彩繪。“2019年,被命名為山東黃河文化建設示範點。”

李永波説,高村黃河歷史文化苑正計劃擴建為“東明黃河文化公園”,規模由目前的20畝擴展為73畝,規劃從北向南以“沉澱—傳承—弘揚”為主線,依次設計黃河文化博物館、文化廣場、科普館、黃河生態園等,“以此作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平臺。”

為了有聲有色講好“黃河故事菏澤版”,菏澤市當地也整合黃河資源,建設起一批文旅項目、非遺主題項目和紅色文化旅遊項目。

記者:因地制宜弘揚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和“黃河故事菏澤版”,菏澤市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獨具特色的規劃和舉措?

侯婕:菏澤市委、市政府認真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利用,前瞻謀劃、深度挖掘黃河文化資源,紮實推動重點文旅項目建設,積極推動文化遺産資源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強化科學引領,推進頂層設計。一是編制《菏澤市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作為全省第一個地市級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將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作為專題打造,整合黃河沿線文化資源、創意策劃一批文旅項目,沿國家級菏澤黃河水利風景區和黃河故道菏澤段打造兩條奪目的精品文化旅遊帶。二是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菏澤市文化旅遊産業發展推進方案》,將“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為重要內容,力爭將我市打造成為黃河文化和綠色生態旅遊帶重要節點城市。

整合黃河資源,建設一批重點文旅項目。充分整合黃河沿線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多姿多彩的的生態濕地資源,著力打造了包括東明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曹縣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曹縣華夏部落旅遊區、曹縣黃河故道康養休閒度假區、單縣浮龍湖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巨野金山旅遊區、鄆城水滸好漢城、鄆城縣宋江湖生態康養小鎮、藝術中國·牡丹古鎮、黃河風情遊覽區、孫臏旅遊城、鄄城濮水濕地公園、鄄城黃河灘區遷建紀念館、定陶花舞世界等一批文化旅遊項目,總投資額超過461億元。其中,華夏部落文化旅遊區、印象金山旅遊度假區分別入選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第二批全省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庫,單縣浮龍湖文化旅遊度假區、菏澤花舞世界納入2020年省重點建設項目。

發揮文化優勢,打造非遺主題項目。一方面,積極爭取各方支援,加大對黃河流域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市委、市政府印發了《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文化遺産融入旅遊,打造鄆城水滸好漢城、鄄城“中國魯錦博物館”等一批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化旅遊項目。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革命紀念場館。菏澤是革命老區。1947年7月,劉鄧大軍從這裡突破黃河天險,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偉大壯舉。70年前,5900多名幹部戰士組織南下支隊從這裡出發,千里跋涉,接管雲南、貴州。菏澤圍繞著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了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趙登禹紀念館、魯西南戰役指揮部紀念館、湖西革命烈士陵園、魯西南革命烈士陵園、“紅三村”革命教育基地等一系列革命紀念場館、紀念地,積極推動紅色旅遊發展。

構建黃河文明旅遊帶重要節點城市

最近一段時間,菏澤學院城市建設學院院長、教授劉傑專程到河南鄭州的黃河博物館等地考察交流、蒐集資料。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的變動,有關黃河的史料菏澤當地少有保存,很多資料需要到河南省的檔案館、博物館搜尋。

8月20日,劉傑接受採訪時表示,黃河文化本就是多元的,多種文化樣式共同組成黃河文化,如菏澤當地的戲曲、書法、繪畫、武術等都與黃河文化相關,“可以説,繪畫裏都有黃河的波浪、牡丹的花朵在裏面,好多戲曲也是唱得黃河岸邊的故事,流淌著黃河的人文氣息。”

劉傑認為,黃河文化的底蘊還是其自然生態環境,因為正是在此基礎上,人類在生活生産過程中積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所以,自然生態可以稱作黃河文化的“基底”。從這個意義上講,準備從當地整體區情出發,廣泛收集有關黃河自然的、人文的數據,建設起數據庫,對黃河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在這方面,比如黃河故道地質、地貌、植被、水文等詳細而準確的數據,當前還很缺乏。

劉傑表示,當地以前的堌堆文化、現代的村臺文化,都是古今人居環境可視性的空間表達,從建築角度觀察研究,可以揭示黃河文化在建築方面的呈現特色。堌堆、村臺如何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現象,也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

記者:在挖掘、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推進詩與遠方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哪些挑戰?有什麼對策去應對這些挑戰?

侯婕:菏澤黃河流域文化旅遊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開發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黃河故事挖掘不夠;二是整體開發利用水準有待提高。

下一步,我們將以重點文旅項目建設作為抓手,注重品質提升、注重全域協作、注重文旅融合、注重共建共用,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以沿黃和黃河故道6縣區為載體,以黃河生態風景廊道為紐帶,立足文物、非遺、旅遊三大板塊,著力打好牡丹、水滸、祖源、紅色、非遺、生態6張特色牌,建設黃河文化旅遊體系,構建黃河文明旅遊帶重要節點城市。

樹立大廊道開發理念,打造“黃河文化生態旅遊帶”和“黃河故道精品文化旅遊帶”。統籌沿黃豐富的生態、文化、旅遊、文物等資源,推動黃河文化生態公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仰望星空露營地,黃河人家精品民宿,伴河東流綠道,黃河灘區農耕體驗,黃河滑沙、沙療體驗,黃河文明文博展示,黃河史詩舞臺演藝等一批參與式、體驗式文化旅遊産品,推出黃河宴席系列美食精品和“禮出黃河”特色商品,築牢黃河文化旅遊産業體系,構建黃河文化和綠色生態旅遊帶重要節點城市。

挖掘黃河文化內涵,講好黃河文化故事。系統梳理黃河農耕文化、水工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改革創新文化等文化遺産資源,深入挖掘菏澤黃河沿線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加大黃河古村臺保護傳承力度。根據地方發展意願和工作實際,普查、篩選、確定一批適宜保護傳承的舊村臺,形成黃河文化村臺保護名錄。針對文化旅遊稟賦高、交通條件便利、發展意願強烈的村臺,推動建設傳統村臺文化旅遊體驗地。在黃河新村臺建設中,注重展現地域建築風貌、良好生態環境、厚重文化色彩以及豐富的旅遊元素,不斷提升黃河流域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水準。

發展多種文化旅遊業態。整合資源,協作推動黃河文化與農業、水利、漁業、林業等産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建設田園綜合體、家庭農場、垂釣基地,開發各類黃河文創産品和特色旅遊商品,建設後備箱工程;發展農業研學、農耕農事休閒、民俗文化體驗等為主的黃河風情文化旅遊産品體系,推進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和群眾創業致富。

完善黃河文化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堅持基礎先行,加強黃河沿線的空間聯動與一體化發展,支援在沿黃有條件的區域建設步行和慢行休閒綠道,打造自駕遊廊道、馬拉松賽道等交通設施,配套建設旅遊廁所、旅遊標識系統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實現黃河大堤公路暢行無阻,與沿線公路橋梁實現無縫接駁,優化黃河文化保護與旅遊發展的基礎環境。

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將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成熱門景點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千年雄關:見證古今文化交流與融合
“函谷如玉關,幾時可生還”“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此空”“請君時憶關外客,行到關西多致書”……古往今來,函谷關承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故人鄉思。
四川省召開省總河長辦公室主任第12次會議
9月3日,四川省副省長、省總河長辦公室主任堯斯丹主持召開省總河長辦公室主任第12次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黃河治理保護重要指示精神,強調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水利部及省委、省政府系列安排部署,以改善長江黃河上游水質為核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順利完成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共同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