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七里河:以母親河之名 講述黃河蘭州段幸福故事

發佈時間:2020-08-19 13:33:12

原標題:砥志礪行譜寫黃河之濱新樂章|七里河:以母親河之名講述黃河蘭州段幸福故事

九曲黃河流經蘭州,滋潤一方沃土,養育一方兒女,成就了百合花香飄兩岸。在這裡,“百合之都”美譽蜚聲全國,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兩大重量級博物館坐鎮東西,千畝林果種植讓老百姓挺起了腰桿。如果説她先天“顏值”線上,後天“氣質”修煉更是讓人為之感嘆。

8月12日,蘭州市媒體記者走進蘭州市七里河區,聽魅力七里河以母親河之名,講述金城兒女赴約幸福的黃河故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今年6月30日,對蘭州七里河區雷壇河沿線的居民來説,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蜿蜒26.32公里的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主管線路全部鋪設完工,居民生活污水正式接入主管,雷壇河生活污水有了新“歸宿”。

來到雷壇河阿幹鎮段,清水潺潺、鳥鳴啾啾。沿著雷壇河北岸順流而下,兩岸河堤乾淨整潔,兩側山體草木蔥蘢。

從過去人人捂鼻而過的“臭水溝”,到今日的一片清流,雷壇河如一面鏡子,折射出蘭州市七里河區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談起七里河的變化,七里河區委書記芮文剛如數家珍,“一年來,七里河區全力以赴的‘保’、系統全面的‘治’、實行高效高質的‘管’,精準發力、多措並舉,切實打好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齊抓共管的‘組合拳’,在做美做強‘黃河之濱也很美’這張名片中貢獻了七里河力量。”

芮文剛説,“七里河區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按照市級要求分解下達了全區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水資源管理考核連續四年排名全市第一。同時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全面打響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碧水保衛戰,開展排污口‘查、測、溯’工作,對290個入河排污口進行核查溯源,督促20家涉水企業完善污染治理設施運作臺帳,對4個鄉鎮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城市污水實現全收集處理。”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七里河區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雷壇河26公里污水全部被集中收集處理,黃河七里河段地表水水質提升至Ⅱ類水體。

發源於榆中縣馬銜山的雷壇河,流經七里河區八里鎮和西園、西湖兩個街道,最終匯入黃河。“雷壇河曾經是蘭州市整治的8條黑臭水體之一。近年來,七里河區對雷壇河進行全線整治,建立24個處理點,建設污水處理設施28套,對沿岸小區、醫院、養老院、學校等人口集中、污水産生量高的區域內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並在入河口進行監測,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後進行排放。”蘭州市生態環境局七里河分局副局長王亞寧説,“雷壇河污水收集完工後,排入黃河的就只有雪水和泉水。我們將大力支援沿河相關環保企業的發展,把所有進入黃河的河流打造成水清、草美、能游泳的河流,實現‘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草,有草就有魚,下河能游泳’的目標。”

雷壇河的蛻變,解決了王女士“搬與不搬”的糾結。“從16歲來蘭州,我和父母就一直住在這裡。那時候生活和生産污水直接排到雷臺河,加上周圍居民垃圾隨意丟棄,雷壇河真是一條臭水河。夏天蚊子特別多,天氣再悶熱也不敢開窗戶。上下班一路聞著臭味,好心情都沒了。”在雷壇河一住就是30年的王女士向記者吐露自己的心裏話,“曾經一度想搬家,真是住不下去了。就在我糾結搬與不搬時,雷壇河整治開始了。現在好了,生活污水全收集了,居民素質也提高了。現在,家門口的山上綠樹成蔭,雷壇河也要成為景觀河。這裡挺好,不搬了。”

為了配合做好雷壇河整治工作,七里河區城市管理局先後拆除雷壇河沿線小型違法建設11處1059平方米,拆除13處大型違法建設面積5320平方米。

鐵腕治水久久為功,蘭州市七里河區攻堅黑臭水體,水環境持續改善,用一方清水換來了百姓點讚。

水清岸綠美如畫市民享受生態紅利

清澈的水流自35米高的大平臺處傾瀉而下,經過九層隔斷,進入迴圈水池繼續它們的“舞蹈”。在藍色健身步道與跌水景觀中迂迴穿行,經過樹木繁茂的小山坡上,來到鮮花簇擁的山谷,一座正在建設的彎月形大橋進入視野。一派人在林中走、水在石上流,宛如畫中游的場景。

這一美景只是七里區彭家坪都市文化休閒公園的一隅,“平臺望月”“深谷幽蘭”“山色流瀑”“百合追月”......僅是聽聽這些點綴在彭家坪都市文化休閒公園內的景點名,已是讓人嚮往。其實,這座讓人迷戀的文化休閒公園所處的地方,曾是一條聞名遠近的“污水溝”。

若論蘭州市景觀建設和防污治理,彭家坪都市文化休閒公園應是一個典型樣本。“眼前這條被鮮花點綴的水溝,其實就是過去彭家坪的狸子溝。以前此處周圍都是耕地,農民直接將污水和垃圾倒入溝內,導致這裡污水橫流、垃圾遍野,一遇上大雨就會形成泥石流。我們在搞景觀建設的同時,對700米溝道進行集中治理,清運溝道內的生活垃圾和淤泥5100立方米,污水引入溝底埋設的排污管中,避免了對河道景觀的污染。”從公園的規劃到建設,七里河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陳鴻濤見證了彭家坪的變化,“公園內部功能圍繞丘、谷、湖三大景觀展開,分為運動健身、西入口瀑布廣場、文化娛樂、溝谷探幽、綠環步道、湖光水面及建築綠環七個分區。”

隨女兒來蘭的河南駐馬店朱女士,聽聞眼前的美麗山谷以前是一條污水溝大吃一驚,“能讓污溝變成公園,真是厲害!這刷新了我對蘭州的認識,這裡人美景也美,女兒留在蘭州,我心裏也開心。”

傳承黃河文化蘭州老街C位出道

經過七里河馬灘片區,過往的行人都會被一片明清倣古建築吸引,這裡便是備受關注的“蘭州老街”項目。進入蘭州老街,一群身著漢服的孩子們,在遊船上手抱琵琶彈奏樂曲,柳垂潺潺,琴瑟和鳴。

“蘭州老街是利用黃河生態資源,將歷史文化、黃河文化與現代時尚文化有機融合。項目以黃河歷史人文、千年絲綢之路為背景,結合中國西北建築文化,通過具有明清風格的倣古建築與生態景觀水系有機結合,展示蘭州幾千年來原汁原味的人文風情,以此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全面展示和傳播蘭州文化、甘肅文化。”蘭州市七里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陸虹廷介紹,“蘭州老街”項目集吃、住、行、遊、購、娛六大旅遊要素于一體,形成“一街了解蘭州”“一街感受甘肅”的城市名片和歷史文化的展示區,打造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發展基地。目前,蘭州老街項目一、二期建設實際總投資28億元,已具備開街運營條件。

來到蘭州老街,西邊是巍巍高聳的黃河樓,東邊便是正在建設中的甘肅簡牘博物館。總投資4.5億元的甘肅簡牘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3.8萬平方米。2021年建成開放後,將成為全國唯一的省級簡牘博物館,日接待規模6000人次,4萬多枚珍貴簡牘以及1萬餘件文物將在這裡“活”起來,成為黃河之濱的新地標和黃河文化的新名片。

蜿蜒的黃河水,潤育著七里河的一草一木,母親河的博大,滋養著金城兒女。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無論今朝還是未來,厚植生態底色,賡續黃河文化都將是七里河的烙印。未來,這裡精彩可期。(全媒體記者丁小嵐李楠劉淑萍實習生趙瑞春)

美麗德吉 黃河岸邊的“小三亞”
與水為鄰,與山相望。德吉村,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地處黃河岸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被遊客稱為青海的“小三亞”。
黃河生態環境司法修復濟南基地揭牌
8月13日上午,黃河生態環境司法修復濟南基地揭牌儀式在濟南黃河(南)大壩蓋家溝險工處舉行。
沿黃九省區共唱區域協作發展"黃河大合唱"
沿黃九省(區)省會(首府)城市有關負責人,山東16市和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部分企業代表,圍繞“東西互濟、陸海聯動、開放協作、共促‘雙迴圈’”主題深入交流探討,推動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