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兩岸的動人底色——“兩山”理念河南實踐掠影

發佈時間:2020-08-17 13:16:56

近日,小朋友在寶豐縣石橋鎮邢莊村一處遊園玩耍。近年來,該縣大力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建成了一批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民居、遊園、廣場構成了一幅幅風景秀美的鄉村畫卷。何五昌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發端于浙江,踐行于全國,到今天已走過整整15年,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

風起之江,雨潤中原。如同一顆綠色的種子,深入人心,播撒中原大地。

近年來,河南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污染減排、植樹造林、水體治理、生態修復等全面推進。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追求永續發展的美麗河南,正向我們款款走來。

綠色發展成了“指南針”

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不斷擦亮生態底色,秉持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成為河南廣大幹部群眾共識。持續推進綠色發展,各地各領域奏響綠色變奏曲。

黨的十八大以來,年均320萬畝的新造林不斷為中原大地添綠,荒山披上綠衣,道路繫上綠帶,城區裝上“綠芯”,綠色顏值不斷刷新。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和森林河南建設,千軍萬馬齊上陣,越來越多的河南人民加入到義務植樹活動中,我省省轄市國家森林城市總數達到16個,位居全國前列。每逢冬春兩季,越來越多的居民認建、認養、認管、認捐,成為綠色投資者和共用者。

正在建設的370多公里生態廊道為黃河鑲上“綠色飄帶”。河南已在鄭州、開封、洛陽、新鄉、三門峽、焦作、安陽、濮陽8個省轄市和濟源産城融合示範區,啟動實施18個生態涵養、濕地保護、田園風光、文化展示、旅遊休閒、高效農業等功能的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構築沿黃綠色生態長廊,成為黃河流域河南段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切入點和抓手。

工業企業綠色發展氛圍持續升溫,火電、鋼鐵、水泥、焦化、碳素、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重點行業掀起提標改造熱潮,實現綠色嬗變。一大批企業提升生産工藝,深度治理,向“高精尖”轉型,爭創綠色工廠、綠色環保引領企業等綠色標桿。26個行業相繼成立綠色發展協會,企業互評走訪學習,激發綠色發展內生動力。

綠色礦山、露天礦山、廢棄礦山三類礦山綜合整治工程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如火如荼,河南新增綠色礦山數量和綠色礦山總量均居全國第一。礦區環境生態化、開採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資訊數字化、礦區社區和諧化等“五化”,讓許多曾經塵土飛揚的礦山成了青山吐綠、風景如畫的公園。以南太行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代表的一批重點生態功能區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河南提供了更多的優質生態産品。

倡導實行機動車限行、塑膠限用、“光碟行動”、垃圾分類、“無廢城市”建設等綠色生活方式,潛移默化改變著人們的消費觀念、生活習慣。

環境保護成了“硬杠杠”

曾幾何時,環境保護説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挂空擋”。但如今,在河南,環境保護從“軟約束”變為了“硬杠杠”。

作為中部人口大省,河南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階段,同時又面對環境污染重大瓶頸制約。對此,省委省政府擯棄“難免論”“短痛論”“過程論”“條件論”,遵循“兩山”理念,堅持美麗與發展同行,將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決向污染宣戰。

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等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役依次打響,從農業大縣到工業重鎮,從寧靜鄉村到繁華都市,一場場環保治理風暴在全省各地掀起。

一項項政策重拳出擊——把環保納入目標考核體系,實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環境品質只能持續改善不能倒退變差”作為底線,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控塵、控煤、控排、控車、控油、控燒等“六控”,推進集中供熱、燃煤“雙替代”,依法整治“散亂污”企業,開展工業、農業、餐飲油煙、機動車、揮發性有機物、“三散”污染等不同領域專項治理,治理黑臭水體,保護水源地,5萬多名河長上任,開展環保督察,加強結構調整,加快環保工程建設,國土綠化提速……

一個個成效逐步顯現——大氣品質惡化趨勢得到扭轉,學校告別霧霾假;2019年連續5個月全省細顆粒物(PM2.5)月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藍天逐年增多,今年以來優良天數增幅全國第一;水環境治理得到改善,賈魯河、安陽河、湯河、衛河、黑河、三里河、唐江河、包河等長期超標的河流變得水清岸綠;多地河湖首次出現了天鵝、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黑鸛等鳥類,帶給人們驚喜與希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越來越多的幹部群眾逐步認識到,要青山相伴、綠水長流,就要守好環境保護紅線。

“兩山轉化”有了“新通道”

“兩山”理念超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表面對立,提出生態優勢就是經濟優勢,生態與經濟渾然一體,實現二者協調發展。在實踐中,河南各地近年來積極探索“兩山轉化”,點綠成金,開闢發展“新通道”,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轉化。

地處豫西山區腹地的欒川縣,既是“中國鉬都”,又是“森林王國”,曾面臨著挖山與致富的矛盾,經歷過挖山賣礦、破壞生態時期,當地把180余家小型礦山企業整合為5家企業,實現經濟節約、集約發展,原本破壞生態的礦業逐步“生態化”。同時,實施“旅遊富縣”戰略,一大批工礦企業老闆轉投生態旅遊産業,逐步形成了8個4A級以上旅遊景區、23個主題莊園、45個特色旅遊專業村等多層次旅遊業態。生態旅遊發展迅速,成為當地支柱産業,“賣風景”讓大批山區群眾脫貧致富。

革命老區新縣實現了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的嬗變。田鋪大塆創客小鎮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大拆大建,吸納農戶入股合作社,形成了農家樂餐飲、特色民宿、休閒旅遊、觀光體驗等多種業態。西河村以鄉村旅遊為主打産業,撬動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建成了集休閒度假、購物體驗于一體的國家3A級景區。

“煤城”永城市通過生態修復,重構美麗風景。曾經的採煤沉陷區坑坑洼洼,道路斷裂,當地進行集塌陷區治理、生態修復、濕地景觀開發于一體的綜合治理,讓沉陷區搖身變為風景區。由此“誕生”的日月湖宛如明鏡一般,吸引成群結隊的市民環湖騎行、漫步,盡享“綠色福利”。

蘭考縣“變廢為寶”開發綠色能源,鄢陵縣做大做強花木産業,西峽縣做優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光山縣打造油茶基地……

“兩山轉化”實踐方興未艾,生態旅遊、有機農業、礦山公園等鄉村新型服務業不斷興起,各種轉化形式也在不斷孕育中。

“兩山”理念,已深深植入中原大地的千里沃野;綠色,正成為黃河兩岸高品質發展的動人底色。(記者方化祎趙力文李運海)

景泰:200萬尾魚苗放流黃河
景泰縣把漁業資源保護與管理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黃河景泰段全面實行禁漁期制度,採取了一系列漁業資源修復和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山東投近100億支援打造黃河流域綜合立體交通網
記者從山東省財政廳獲悉,為支援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今年山東財政累計籌集資金近100億元,以服務沿黃地區群眾出行和經濟發展為目標,支援構築互聯互通跨黃大通道。
黃河發生第5號洪水 黃河蘭州段迎來2020年最大流量
8月18日,黃河發生2020年第5號洪水,黃河蘭州段迎來今年最大流量。18日4時54分,黃河蘭州水文站流量達到3570立方米每秒,為今年最大流量。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