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岸邊 玫瑰盛開!蜿蜒萬里黃河流經濟南第一站

發佈時間:2020-07-06 14:08:12

編者按: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流經我市平陰縣、長清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章丘區、濟陽區7個區縣。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沿線地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

為深入宣傳、系統展示我市黃河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進展成效和特色亮點,即日起,濟南日報聯合濟南黃河河務局及各沿黃區縣,開展“跟著記者走黃河”報道,全景展示新時代黃河的安瀾盛況。

知名文化學者展恩華在文章中這樣描述黃河:“萬里黃河出崑崙、下高原,九曲百折奔向大海。黃河西來,路經平陰,遇田山北折,復又東去。平陰人是枕著黃河入夢,在黃河的濤聲裏醒來”。

對世世代代住在黃河邊的老一輩平陰人來説,他們對黃河的感情很複雜。一方面,攜帶泥沙而來的黃河沖積出肥沃的土地,“澇一次三年不用化肥”;另一方面,黃河的脾氣誰也摸不透,享受母親河滋養的同時,黃河百年不遇的特大淩洪就發生在51年前的平陰境內。

十天內兩上央視話題都沒離開過黃河

2019年的春節,大年初一這一天,在平陰縣玫瑰鎮外山村的黃河岸邊,在外上學的學生、在外生活多年的村民都回到了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全村上千口人,大家穿著新衣服,圍著喜慶的大紅圍巾,以黃河和外山為背景,拍下了一張千人全家福。

之所以要拍攝全村村民的全家福,是因為下一個春節,村民們就將在黃河灘區遷建項目建設的新樓房裏度過。住新樓雖然是好事,但真要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老村,大傢夥兒還是有些不捨。兩個村的村幹部商議,選擇了春節這個大家都回老家過年的時機,請來專業攝影團隊為全村老少拍下這張特殊的合影。

拍下合影后的第六天,也就是2月11日,千人大合影的新聞以“留住最幸福的鄉愁”為題,登上了央視《晚間新聞》節目。

這還沒有結束。

時隔8天,在2月19日的央視新聞直播間中,榆山街道翟莊村黃河放河燈祈福這一古老的民俗再次登場。畫面中,村民們在黃河岸邊排成隊,用手把手接力傳遞的方式把河燈傳遞到村裏德高望重的村民手中,再輕輕放到黃河水面上,一盞盞河燈滿載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緩緩飄向遠方。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除了恢復自清代以來就有的放河燈習俗外,村裏還建起了翟莊鄉村記憶館,翟莊的風物、人情、沿革,都在記憶館裏得以保留。

跨河從坐船到浮橋黃河大橋50年後再組“姊妹橋”

“90後”陳安琪還記得自己1997年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坐渡船過黃河的情景。那一次,她純粹是為了體驗,從而留下自己童年裏的記憶。從那之後,搭起的浮橋就取代了黃河兩岸人們坐了幾十年的渡船。

今年50多歲的翟莊村村民翟鹹杭回憶起渡船的情景仍歷歷在目。2003年以前,兩岸走親戚、趕集的群眾還是坐著渡船過河,蓋房子的石頭、肥城的煤炭,都是靠著渡船從這頭運到對岸,茌平的棉花等物資從對岸運到這邊。因為距離最近,現在翟莊浮橋所在的渡口是兩岸人員和物資往來的交通要道。

1970年12月1日,平陰黃河大橋竣工通車,成為當時黃河上第一座最大的公路橋。大橋建成後,平陰縣成為濟南連接魯西北的重要門戶,大橋至縣城的路段兩旁成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平陰縣的建築材料通過大橋源源不斷地運往魯西北,而魯西北,遠到河北、山西的鋼材、煤炭又通過大橋運到濟南、泰安。公路橋建起來了,作為便捷通道,平陰境內的4座黃河浮橋依然車來車往。“平時一般有個2000多車次,最多的時候一天能達到3000多車次,一年中往來的行人也有五六十萬人次。”作為翟莊浮橋的管理運營單位,平陰縣眾川恒信浮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叢彬介紹。

2017年11月15日,平陰黃河大橋停止收費。兩年後,大橋迎來了一座嶄新的“姊妹橋”——青蘭高速平陰黃河大橋。雙向六車道的高速公路橋將濟南、聊城兩地的時空距離又拉近了一步。而未來,在黃河淩莊段,再新建一座黃河大橋的規劃已經提上議事日程,跨河交通將越來越順暢。

艾山外山隔空“喊話”搬遷後要建田園綜合體

位於聊城市東阿縣的艾山水文站是黃河下游重要的水文站之一。在艾山村的對岸,是平陰縣玫瑰鎮外山村。兩個村莊,各自以村內的兩座小山艾山和外山命名。在兩山之間形成了天然的卡口,使黃河河床在這裡陡然變窄,是黃河下游河床最窄處。急速的黃河水到此被擠在狹窄的河床內,咆哮、怒吼、奔騰,形成一個不是壺口卻勝似壺口的壯麗景觀。

近年來,艾山村利用黃河風光的自然優勢,發展了農家樂、牡丹園、採摘等旅遊項目,艾山景區已經成為周邊知名的近郊遊目的地,甚至很多平陰人也會在週末和節假日時前去遊玩。

地處黃河灘區的外山村則與另外5個村一道納入了黃河灘區遷建,整體搬入玫瑰鎮駐地的新建社區。“這兩天,村民就全都搬完了,到時候村裏就全部騰空了,村裏已經聯繫好了拆遷隊伍,拆除房屋後對老村土地進行復墾。”介紹起搬遷後的打算,外山村黨支部書記李慶軍把大家帶到一塊“黃河騎樂世界”田園綜合體項目展板前。

“村民搬遷後,我們與投資商一道準備發展旅遊,規劃了黃河玻璃棧道、跑馬場、樂園等項目,村裏還在外山腳下留下了86套老房子建設民宿,村民以房子入股公司,按收益分紅。”李慶軍説,除了這些外,村裏還打算建個糧倉和麵粉廠,把群眾的糧食集中存放,上樓後的群眾可以從麵粉廠領面、領麵條,到年底再按照存放的糧食量和兌換的麵粉量進行結算,多退少補。

這裡風景獨好平陰沿黃風貌帶這樣幹

上盆王村菊花苗長勢正旺,朵朵菊花盛開吐蕊;後寨村蔬菜大棚碩果纍纍,生機勃勃的果蔬格外誘人;前阮二村黃河大米綠意盎然,生態休閒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炎熱的夏季,沿著平陰沿黃風貌帶錦水街道轄區段今年初新落成的景觀道路徒步,8公里的沿黃觀光路筆直平整,串聯起了沿黃産業帶上的多個項目:

後寨村的50個春暖大棚、2座立體大棚、280米的綠色長廊,還有即將建設的鄉村記憶館,將舌尖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和後寨村史有機結合。

阮二莊的水稻、小龍蝦混養,蝦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為蝦供餌、遮陰、避害,稻蝦“合作”,優勢互補。

……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黃河流經濟南的第一站,平陰縣將做好沿黃風貌帶連路、串水、開花、靚村、興業的文章,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推進田山灌區沉沙池外遷,實施狼溪河、錦水河等水系綜合治理;統籌推進古村落合理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榆山賢子峪和翟莊文旅綜合體、芳蕾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建設;高品質推進文旅融合;聚焦玫瑰、阿膠兩大特色産業,大力發展度假養生、文化體驗、網紅電商等新消費、新業態……

做精一産、做強二産、連結三産,平陰全力打造“産業地標”,讓玫瑰成為盛開在黃河河畔的美麗之花。

走過半個世紀的“山東紅旗渠”

來到黃河平陰段,“1030工程”是一個不得不去、去了又讓人無比震撼的地方。

1030是個什麼工程?1030是水利工程。之所以稱之為1030,是為了紀念毛澤東同志於1952年10月30日“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指示發表六週年。為什麼要修這樣一個工程?是為了抗旱保收。

面對滔滔的黃河水,人們始終有一種“臨水不解近渴”的焦慮。1968年秋,平陰遇上特大乾旱,30萬畝莊稼有一半枯死絕産,10萬畝減産,8萬人吃水困難。僅當時的李溝鄉24個村就有18個村嚴重缺水。這種“望梅不解渴”的局面,引起了派來平陰任抗旱指揮的王福祥的重視。他召集平陰縣主要領導、水利幹部就引黃工程進行科學論證,認為興建引黃工程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1968年8月,在山東省水利廳的領導下,40多名水利技術人員開始對田山引黃工程勘探、測繪、設計,用近百天的時間制訂了設計方案。初步計算工程設計效益為灌溉面積31.7萬畝,排澇2.5萬畝,解決山區12個鄉鎮292個村6.2萬人的缺水問題。

1968年底開工建設,1971年正式投入運作。如今的我們,只能在泛黃的老照片裏尋找當年工程建設現場獨立營、尖刀連、突擊排幾萬人不畏艱險、敢打硬拼,人山人海、紅旗飄動的場景,但“1030工程”卻從建成那一天開始,讓過去靠天吃飯,動不動就“喊渴”的糧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良田。

“1978年、1981年、1989年平陰縣連遇大旱,山區近百個村莊泉水斷流,塘壩乾涸,人畜用水發生困難,但是通過引水灌溉,凡是二級、三級幹渠送到水的地方,群眾都可以就近取水。同時,還為康王河、匯河及坑塘、水庫補灌,既增加了河流、水庫的蓄水量,又補給了地下水源,灌區內濕度提高,氣候濕潤,降雨概率增加,保護和發展了生態農業。”老水利幹部黃元成回憶道。

建成半個世紀,被譽為“山東紅旗渠”的1030工程依然老當益壯。“黃河水從位於田山的一級站提水後,經過青龍山揚程57.6米的二級站提水,流到平肥分水閘,分兩個方向向孔村、孝直和肥城方向送水。灌區內的小麥、玉米、玫瑰花每年至少要澆兩次水。”作為黃河下游最大的電力引黃排灌工程,田山電灌處承擔著田山灌區的管理,資訊調度中心負責人劉偉介紹,從1999年開始,走過近半個世紀的“1030工程”開始了總共四期的更新機電設備、更換水泵機組、加固輸水幹渠和支渠的維護項目。

常年和供水打交道,劉偉深知灌區群眾對黃河水的依賴:“因為乾旱少雨,今年的抗旱供水從3月份就開始了,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灌區內的老百姓都説,黃河水是救命的水,沒水時大家都著急。”

除了莊稼要喝黃河水,黃河水還承擔著城鄉居民用水和生態補源的重任。平陰黃河河務局局長丁民介紹,從平陰流出的黃河水,一個方向是黃河水從一級站提水後,利用南水北調濟平幹渠,從平陰補給到了玉符河和小清河源頭。另一個方向是利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向膠東地區供水。

平陰也因生態補源收益頗豐。現今已經成為平陰一張靚麗名片的黃河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前身其實是一片沿黃澇洼地,在重新開挖、蓄水後,玫瑰湖像一塊無瑕的翡翠鑲嵌在平陰大地上,萬畝水面以及望不到盡頭的蘆葦、水草也成為鳥兒們的天堂,白鷺、夜鷺、蒼鷺等有名字的沒名字的鳥兒紛紛在這裡築巢安家。

“黃河水都是帶著貼著標簽的,在保證黃河不斷流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用水的文章。去年一年,我們大約用了1700萬立方米的黃河水,主要是農業灌溉用水和生態補源。”平陰黃河河務局局長賈成告訴記者,抓好黃河防汛與保障供水是該局兩項重點任務,進入汛期後,局裏組織了15名職工不間斷巡查,加上原有的養護工人,50多人的隊伍時刻在崗,確保黃河安瀾。(濟南日報記者:馮經偉攝影:張有水張憲政通訊員:馬健)

黃河護渠人的記憶與守望 老一輩人的護渠故事
斑駁的土墻、生銹的鐵鍬、破舊的背簍、蒙塵的馬燈……在寧夏水利博物館裏,一間低矮窄小的土坯房和一應老物件,承載著耄耋老人董天成在黃河邊護渠的那段遙遠回憶。
黃河岸邊 玫瑰盛開!蜿蜒萬里黃河流經濟南第一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流經我市平陰縣、長清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章丘區、濟陽區7個區縣。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沿線地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
惠民演出唱響黃河之濱流動舞臺點亮甘肅蘭州夜色
甘肅省城蘭州好戲連臺,流動舞臺點亮夜色。7月4日晚,“春綠隴原·黃河之濱”系列惠民演出活動正式啟動,蘭州市各界群眾近千人觀看演出。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