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調控不會退出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8-01-26 12:05:03

2018年開年伊始,蘭州、南京、合肥等二三線城市購房政策出現了局部的鬆動和微調,接連七八個城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整措施,包括定向取消限購、放寬落戶限制、租房也能落戶等。1月22日,有媒體報道,佛山順德4大指標盤悄悄提高備案價,最高達49%。東莞部分樓盤洋房備案價上調5%,別墅更是最高每平降了八千多元!

近期關於樓市政策鬆動的傳聞尤甚,有個別人員散佈“外地戶口在廈門買房限購政策正式解除”、“補齊3年醫社保就可在廈門買房”、“外地客戶可直接買房”等內容。

一系列的行為和動作,讓很多消費者對樓市調控政策的走向有了猜疑:本輪樓市調控是不是走到頭了,還能堅持多久?

那些説樓市調控“放鬆”的都是“扯淡”!

對於目前部分城市樓市放鬆的新聞,相關城市也做出了表態。

1月24日,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産管理局發佈消息稱,“限購政策放鬆屬不實資訊,目前仍沿用原限購政策”。

1月8日,蘭州市澄清,此次調整不是放鬆調控,而是從嚴調控,並提高調控的精準性;1月6日,合肥市也在網上辟謠,並未對限價措施進行調整;成都市也表示在引進人才的有關政策中,明確了一般性引進人才的落戶條件,落戶後才能購房,並未調整限購等調控政策。

要知道,中國樓市有其“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差異,以往“一刀切”式的將局部房地産政策同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保持一致,勢必會造成政策“水土不服”。而隨著樓市調控常態化,一些地方勢必會結合本地情況對樓市調控進行細化與優化,“分城施策”才是樓市調控的最終策略。

正如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雲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認為,“如今中央的意圖是因域施策,分類調控,將權力下放,以中央統一部署為前提,各地採取相應措施。”

樓市調控,5年內不會退出

至於“本輪樓市調控是不是到頭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剛剛央媒給出了答案。

1月23日,經濟參考報電子報發文:告別週期,未來五年,調控都不會退出。

從經濟參考報的觀點中可以提取幾個要點:

1、調控依舊,不會放鬆,未來五年內都不會退出,未來樓市還將依靠調控政策,進一步穩定房價;2、調控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各城市要因城而作出改變,不再一刀切,開始差異化調控。限價、限購可能會適度放鬆。

《經濟參考報》是由新華社主管主辦的報刊,是中國最早的全國性經濟類報紙。從這個身份可以看到,它的發文代表的是中央對待樓市的態度。央媒高調喊話,週期輪動不適用本輪調控,本輪調控5年內不會退出,因為本輪調控非常特殊。

本輪調控有何特殊?

調控的方式方法上,在傳統的限購、限貸、限價、限商、限售以及上浮貸款利率外,還採用了“疏”的政策。在通過行政手段強行摁住房價,待得平穩後,開始行“疏”的調控方式。

在“疏”方面,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都在加快推出土地,增加供應量。2017年北京住宅用地供應量相比于2016年上漲了509%,翻了6倍。上海、武漢、杭州、廣州、重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而本輪樓市調控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央提出了建立長效機制。“租售並舉”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包括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

從土地制度上根本解決住房市場的供應問題。長效機制還涉及到了土地管理法、房地産法、地産稅法等很多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從制度和法律法規上完善,維護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發展。

正如經濟參考報指出的,只有這樣,房地産市場才能告別週期、走出“屢調屢漲”的怪圈,房地産健康平穩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如今,房價已經引起了中央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關注。2017年以來,樓市、房價這類詞眼均高頻出現在了重要會議上。全國兩會、十九大報告、中央經濟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等重要會議上,相關領導人多次發聲強調中國樓市住房屬性,足見中央的決心。在中國,只要下定決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兒。

看來,2018年樓市調控將從一城一策向定向調控的多城多策、一城多策轉變,從過去“限”為代表的短效機制向長效機制轉變,真正實現房住不炒。

但這一切的施行都需要時間,治療房價高漲這個沉疴舊疾,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所有的政策施行、法律、法規研究制定都需要時間,5年應該是最短期限,如果有需要,估計還會更長。


(責任編輯:)
品牌房企
樓盤速遞
網站無障礙
未來五年調控不會退出
來源:中國證券報2018-01-26 12:05:03
一系列的行為和動作,讓很多消費者對樓市調控政策的走向有了猜疑:本輪樓市調控是不是走到頭了,還能堅持多久?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