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城鎮化既是“發展轉型”又是“體制轉型”

來源:南方日報 2013-03-04 16:50:00

●編者按

中國改革堅定前行。改革的具體路徑將有何不同?如何實現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全國兩會期間,南方日報將推出“問道改革 大家智慧”系列高端訪談,一一專訪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學者,旨在凝聚多方面、多層次意見,共同探討中國改革以及繼續推進改革等重大課題。

時代激流洶湧。作為學者,他們不僅從學理上觀察中國,相當多數學者還在實踐中影響著決策,悄然推動時代巨輪。我們期望,這組訪談不僅僅帶來觀點的碰撞,更激起我們每一個人堅定改革的信念。今日推出首篇,敬請垂注。

今年“兩會”,“城鎮化”無疑是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早在“兩會”前夕,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就對外公佈,民建中央將把城鎮化改革問題作為今年“兩會”的重點提案提出。

事實上,城鎮化提速的號角早在黨的十八大就已吹響。十八大報告全篇提及城鎮化多達7次,重要性可以從其兩次主要出現的位置上得出:第一次出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目標的相關章節中,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載體;第二次出現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相關章節中。從局限“區域協調發展”一隅,上升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載體,上升至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

去年12月18日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要著力提升城鎮化品質和水準,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抓緊研究制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

“城鎮化”這一被密集提起的概念,被外界視為即將上任的新一屆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導向。

中國城鎮化之路已走過30餘年,期間經歷了從支援小城鎮到重點發展大城市、再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路徑。常住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衡量的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高至2012年的52.57%。決策層同時看到了中國未來城鎮化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2012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為7917元,而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24565元。

來自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城鎮化通過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拉動經濟增長。拉動投資和消費是需求面,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是供給面。

以投資為例:該院測算目前城市每增加一個人,全國平均增加10萬元的公共設施投資,包括水電路氣暖房網,以及醫療、教育、就業、養老等。消費拉動亦然,農民轉為市民後,由於生活方式轉變,從自給、半自給狀態變成商品性狀態,在當前價格水準下,每個人可以增加1萬元的生活消費。

此外還有利於産業結構調整。城鎮化有利於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從以第二産業為主轉向以第三産業為主。因為人口集聚能帶來服務業的需求增加,服務業就業人口將增加,服務業價值在産業結構中的比重將提高,這些都改變了産業結構。製造業結構轉型升級也離不開城鎮化,産業結構升級都是先在城市通過科研人員的集聚創新研發,然後通過平臺示範,再推廣傳遞到産業鏈條中的。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厲以寧:城鎮化既是“發展轉型”又是“體制轉型”
來源:南方日報2013-03-04 16:50:00
在厲以寧看來,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要對背後的經濟體制進行調整,也就是我們説的改革。因此理解“新型城鎮化”,應該去理解其背後的深層次經濟體制改革,例如戶籍制度的改革、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服務行業管制的放開、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等。此外,與傳統“城鎮化”所不同,“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積的擴大,而是要在産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