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邁大步

來源:人民日報 2021-01-08 14:07:56

循著山澗潺潺溪流,走進浙江台州市黃岩區嶼頭鄉聯一村,阡陌縱橫,農房掩映在山林間。“現在村裏這條件,和住城裏沒啥兩樣。黃泥路變成水泥路,不少村民開上汽車;保潔員定期清理垃圾,街道乾淨整潔。”自打返鄉辦起家庭農場,陳希君眼見著家鄉一天天變成自己希望的美好模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要把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十三五”以來,各地各部門堅持城鄉統籌,著力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6萬元,增速連續10年高於城鎮居民,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實現100%通硬化路,行政村光纖和4G網路覆蓋率超過98%……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一幅城鄉融合發展的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這五年,鄉村發展短板不斷補齊,城鄉關係更趨協調。

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在城鄉間“無縫連接”。白雲深處,甘肅隴南市宕昌縣付家村坐落在半山腰。沿水泥路盤山而上,推門而入,四方庭院,利落整齊。“擰開水龍頭,清水嘩嘩流,洗衣做飯方便多了。”一口蓄水池,一條輸水管,讓村民付霞霞告別爬山挑水的日子。

村子變了樣,村民生活更舒心。300多米排洪渠修成,穿村而過的河安瀾了;3.6公里道路加寬加固,村民出行方便了;文化廣場、廊亭、服務中心一應俱全,鍛鍊身體有了好去處……

如同付家村一樣,越來越多的村子面貌煥然一新。2016—2019年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0萬公里,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5%……基礎設施更完善,讓城鄉往來更方便。

就醫就學等公共服務在城鄉間共同推進。城鄉醫保統籌、積極建設醫聯體,一系列舉措讓農民享受到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截至2019年底,全國全面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超95%的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公共服務共用,城鄉發展更和諧。

——這五年,各類資源要素在城鄉間流動更自由。

返鄉創業熱潮更澎湃。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河北邯鄲市永年區王邊村從“空心村”變成“旅遊村”,一度寂靜的山坳坳恢復熱鬧。村黨支部書記王計恩説,村裏有青苔路、古酒坊、古民居,看中獨特古村風光,10多名藝術家在此創立工作室,不少村民回來辦起了農家樂和特色民宿。

截至2019年,全國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850萬人,在鄉創業創新人員達3100萬人。據測算,平均每個雙創主體能帶動6名農民就業,他們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農民進城之路更通暢。在安徽合肥市,外來務工人員可申請市區公租房;廣西自2016年以來,累計下達有關資金近40億元,優先用於解決農業轉移人口落戶、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等問題。各地採取多種措施,讓進城農民“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好”。

——這五年,改革不斷深化,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更健全。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鞏固完善,2億多農戶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基本完成,6億多人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3.8萬個村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初步構建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鄉村煥發新活力。陳希君説:“來農村的遊客絡繹不絕,村裏有了人氣,聚攏了財氣,日子越過越紅火。”

“十三五”期間,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成效顯著。數據顯示,1億人落戶任務提前完成,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2020年1—11月份全國第一産業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12259億元,同比增長18.2%。

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城市鄉村肩並肩、手拉手、大手拉小手,城鄉融合發展動能十足。(記者 朱雋 王浩)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城鄉融合發展邁大步
來源:人民日報2021-01-08 14:07:56
循著山澗潺潺溪流,走進浙江台州市黃岩區嶼頭鄉聯一村,阡陌縱橫,農房掩映在山林間。“現在村裏這條件,和住城裏沒啥兩樣。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