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人才安居新政試行 新入戶可享每年6000元租房補貼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0-07-31 14:43:19

中國網地産訊  7月30日,廣東省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印發《東莞市人才安居辦法(試行)》的通知。

東莞市人才安居新政試行  新入戶可享每年6000元租房補貼-中國網地産

《通知》指出,每年招拍挂出讓的住宅用地、政府主導的城市更新單元(項目)改造方向為住宅用地的,原則上應配建不少於住宅總建築面積10%的安居房,用於人才住房等用途。符合條件的各類人才可享有不同級別的綜合補貼,且可同時申請租購人才住房。如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等前沿科技頂尖人才和國際一流戰略科學家可向東莞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申請人才安居,享受200平方米左右免租8年的人才住房。在東莞市全職工作滿8年、貢獻突出的,可無償獲贈該住房。

東莞市人才安居新政試行  新入戶可享每年6000元租房補貼-中國網地産

全文如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健全人才安居服務機制,營造有利於吸引和培育人才的生活環境,根據國家、省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全市人才安居的規劃、實施和監督管理工作。

第三條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全市人才安居的協調工作。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頂尖人才、特色人才、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研發人才的範圍界定和安居申請的受理、審核、分配及監管,指導市屬人才住房運營機構、各鎮街(園區)人才住房主管部門或運營機構確定人才住房的供應對象及所屬企事業單位範圍。

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統籌新就業人才、新入戶人才的範圍界定和安居申請的受理、審核、分配及監管,負責人才住房籌集建設、配租配售的監管,會同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局、各鎮街(園區)制定人才住房建設規劃。建立人才住房監管備案系統,健全動態監管體系。

市財政局負責審核本市人才安居資金年度預算和決算,落實人才住房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優惠政策。

市科學技術局協助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核實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等前沿科技頂尖人才和國際一流戰略科學家的申請資格和條件。

市自然資源局負責做好人才住房項目用地服務,積極配合協助核查用地情況,負責人才住房項目的選址、規劃方案審批。

市發展改革局配合核準人才住房租金價格、出售價格。

市不動産登記中心負責人才的住房資訊核查和人才住房産權登記。

市屬人才住房運營機構負責市級人才住房籌集建設、配租配售、運營管理等具體工作。各鎮街(園區)負責轄區內人才安居的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人才安居政策。

各鎮街(園區)人才住房主管部門或運營機構負責轄區內人才住房籌集建設、配租配售、運營管理等具體工作。

用人單位負責組織申報,對申請人的資格和申請材料進行查驗,並對其真實性、合法性負責;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實物配置、貨幣補貼的有關工作。

第四條人才安居採用實物配置和貨幣補貼兩種形式。實物配置包括向人才配租配售人才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貨幣補貼包括向人才提供購房補貼、租房補貼、綜合補貼、租金優惠等。

實物配置視房源情況接受申請,鼓勵人才選擇貨幣補貼的安居方式。

第五條各類人才可同時享受廣東省與本市有關人才安居優惠政策。

各類人才及其夫妻雙方均符合人才安居條件的,除享受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綜合補貼政策外,按照“就高從優不重復”原則享受市級人才安居優惠政策。自願按照低於其政策享受標準實施人才安居的,不予補差。

各鎮街(園區)與市級人才安居優惠政策是否重復享受,由各鎮街(園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在符合一級政府一級預算原則的同時增加地方自主性。

頂尖人才、特色人才、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或博士學位人才和研發人才在購買商品住房時可享受本市戶籍居民同等待遇。

第二章人才安居對象和標準

第六條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含教育部認可的境外高等院校畢業的歸國留學人員),或具有大專學歷或中級技工及以上職業資格、被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列入緊缺人才,或符合我市研發人才引進培養條件,且與本市用人單位簽訂聘用合同(無合同但符合安居對象條件的公職人員以入編卡、社保證明等材料替代)或服務協議的各類人才,以及符合學歷、技能等條件在我市創業的人才,屬於本辦法規定的人才範疇,可納入我市人才住房政策適用範圍。

第七條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等前沿科技頂尖人才和國際一流戰略科學家可向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申請人才安居,享受200平方米左右免租8年的人才住房。在我市全職工作滿8年、貢獻突出的,可無償獲贈該住房。

第八條經認定評定符合條件的特色人才可向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申請人才安居。特色人才安居方式及享受補貼標準按我市相關辦法執行。

第九條符合我市新引進人才條件的創新人才可同時向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申請綜合補貼,向人才住房主管部門或運營機構申請租購人才住房。

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創新人才給予最高30萬元綜合補貼,分5年等額發放;具有副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的創新人才給予最高20萬元綜合補貼(不分正副高級的高級職稱按副高級標準執行),分5年等額發放;具有碩士學位的創新人才給予最高6萬元綜合補貼,分3年等額發放;具有中級職稱或上年度在我市繳納個人所得稅不低於3 萬元,且在我市限定用人單位工作的創新人才給予最高6 萬元綜合補貼,分3年等額發放;具有初級職稱或本科學歷,且在我市限定用人單位工作的創新人才,給予綜合補貼的數額由各鎮街(園區)自行制定,不低於1萬元/人(其中市級“倍增計劃”試點企業創新人才不低於2萬元/人),一次性發放。

第十條符合《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技能人才引進培養資助辦法》引進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同時向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申請緊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引進綜合補貼,向人才住房主管部門或運營機構申請租購人才住房。

第十一條符合我市住房保障條件的新就業人才可向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申請入住公共租賃住房,或享受市屬住房租賃企業房源最長3年、每年6000元的租金優惠。

第十二條符合我市住房保障條件的新入戶人才可向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申請入住公共租賃住房或6000元/年的租房補貼,保障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

選擇租房補貼且入住市屬住房租賃企業房源的新入戶人才,可同時享受最長3年、每年6000元的租金優惠。

第三章人才住房籌集建設

第十三條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會同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自然資源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以及各鎮街(園區)組織編制人才住房建設規劃,報市政府批准後實施。各鎮街(園區)可根據自身實際組織編制人才住房建設規劃。

人才住房的規劃佈局要與區域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産業發展規劃、軌道交通規劃等規劃相對接,重點加強松山湖、濱海灣新區等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創新平臺以及中子科學城、水鄉新城等創新節點的人才住房項目建設。充分考慮人才對交通、就業、入學、就醫等需求,盡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設施較為齊全的區域。

第十四條政府投資籌集建設人才住房的主要方式有:

(一)新供應用地建設。每年新增供應住宅用地中,結合發展需求,安排一定比例的住宅用地用於建設人才住房。新供應用地建設的項目重點佈局在房地産市場或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較為滯後的重點産業園區周邊區域。

(二)新供應用地項目配建。招拍挂出讓的住宅用地原則上應配建不少於住宅總建築面積10%的安居房,用於人才住房等用途。對配建安居房提出異議的,需“一事一議”方式報請市政府研究。

(三)城市更新項目配建。政府主導的城市更新單元(項目)改造方向為住宅用地的,原則上應配建不少於住宅總建築面積10%的安居房,用於人才住房等用途。對配建安居房提出異議的,需“一事一議”方式報請市政府研究;非政府主導的“工改居”類更新單元配建並無償移交人才安居房的,參照無償貢獻公共設施給予一定建築規模獎勵,建造成本可在單一主體掛牌地價款起始價中計入公共設施成本予以扣減。

(四)各類存量房源盤活。購買或租賃商品住房、二手住房作為人才住房,改造商業用房、工業用房、城中村等房源作為人才住房。

新供應用地項目和城市更新項目配建的安居房無償移交給政府或由政府限價回購。安居房配建的面積比例、建設標準、稅費繳納等,應在土地出讓公告中明確。

第十五條政府投資籌集建設人才住房項目所需新增建設用地實行計劃單列,不佔當年各鎮街(園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租賃型人才住房項目用地採用劃撥方式供地,産權型人才住房項目採用公開招拍挂方式供地。

政府投資籌集建設人才住房項目納入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建立審批綠色通道,加快立項、用地、規劃、施工等審批進度。

政府投資籌集建設人才住房項目免收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

第十六條社會力量籌集建設人才住房的主要方式有:

(一)自有用地建設。企事業單位等利用自有用地建設或配建人才住房。

(二)各類存量房源盤活。購買或租賃商品住房、二手住房作為人才住房,改造商業用房、工業用房、城中村等房源作為人才住房。

(三)市、鎮(街道)安居房公司可通過購買、合作開發等方式取得城市更新“工改M0”中的配套型住宅R0作為人才住房,並按照本辦法社會力量籌集建設人才住房的規定進行配租配售和監管。

第十七條社會力量籌集建設的人才住房項目,在符合集約用地等相關規定的前提下,予以適當提高容積率,並納入綠色通道,加快審批程式。在符合配套用房比例要求的前提下,支援在工業用地、科研用地等籌集建設人才住房。

第十八條人才住房的單套建築面積以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戶型為主。

第四章人才住房配租配售

第十九條人才住房的配租配售重點面向符合條件的企事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高技能、社會工作、黨政機關等各方面人才,優先面向頂尖人才、特色人才、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研發人才,並由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統一向人才住房主管部門或運營機構申請。

享受人才住房配租的,應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一)未正在租住公共租賃住房或享受市屬住房租賃企業房源租金優惠;

(二)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我市無自有産權住房;

(三)市政府或鎮街(園區)規定的其他條件。

享受人才住房配售的,應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一)具有本市戶籍;

(二)在我市全職工作滿5年;

(三)未正在租住公共租賃住房或享受市屬住房租賃企業房源租金優惠;

(四)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我市無自有産權住房;

(五)市政府或鎮街(園區)規定的其他條件。

對其他特殊人才配租配售人才住房的條件實行一事一議。

第二十條人才住房配租配售實行屬地管理。

市屬人才住房運營機構負責制定市級人才住房的配租配售方案,其中配租方案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備案;配售方案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會同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審核,並報市政府審定後實施。

各鎮街(園區)人才住房主管部門或運營機構負責制定轄區範圍內人才住房的配租配售方案,經屬地鎮街(園區)審定後實施,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備案。

人才住房配租配售方案原則上以單個項目為單位制定,具體包括:房源的位置、數量、戶型、面積、租售金額標準、供應對象條件及對象所屬企事業單位範圍、申請流程等內容。

第二十一條政府投資籌集建設人才住房配租配售原則:

(一)租賃型人才住房單次合同期限最長不超過5年,租賃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租金標準應不高於同區域、同地段、同品質普通商品住房平均租金的60%,並實行定期動態調整。

(二)産權型人才住房採用先租後售方式實施保障。自配售入住之日起租住滿5年,可按不高於約定時點市場價60%的價格購買並登記産權。對我市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配售條件和價格採取“一事一議”報市政府研究。自産權登記之日起5年內原則上不可轉讓交易,確需轉讓的,由政府按規定價格回購。符合轉讓交易條件的産權型人才住房,政府具有優先購買權。

第二十二條社會力量籌集建設的人才住房自行制定配租配售方案,經屬地鎮街(園區)審定後實施,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備案。

第五章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

第二十三條人才安居工作納入全市人才工作考核。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制定人才安居工作考核事項。

第二十四條相關部門與人才住房運營機構的工作人員在人才安居管理工作中不履行本辦法規定的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二十五條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的人才住房未按配租配售方案進行配租配售的,由鎮街(園區)人才住房主管部門責令整改,拒不整改的,終止人才住房優惠政策,並追繳已享受的人才住房優惠待遇。

第二十六條用人單位或申請人隱瞞、虛報相關資訊,申請人才安居的,由人才安居主管部門駁回其人才安居申請;享受人才安居的,由人才安居主管部門終止人才安居保障,追繳已享受的人才安居優惠待遇,納入誠信黑名單,3年內不得享受我市的人才安居政策待遇。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所稱的人才住房是指配租配售給人才的政策性住房。租賃型人才住房只租不售、週轉使用。産權型人才住房實行先租後售,滿足有關規定的,允許其上市交易。

本辦法所稱“特色人才”的範圍,根據申請當年實施的《東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實施辦法》文件相關規定執行。

本辦法所稱“創新人才”的範圍,根據《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東莞市新時代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實施方案〉的通知》(東府辦〔2018〕106號)文件相關規定執行。

本辦法所稱“研發人才”的範圍,根據申請當年研發人才相關文件規定執行。

本辦法所稱的新入戶人才是指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自《東莞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東府〔2019〕37號)實施之日起,通過人才入戶方式入戶我市未超過三年的人員。

本辦法所稱的市屬住房租賃企業房源是指我市國有獨資住房租賃企業或與我市國有獨資住房租賃企業合作籌集建設運營,面向社會長期出租且受政府監管的房源。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會同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2020年6月29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6月28日。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東莞市人才安居新政試行 新入戶可享每年6000元租房補貼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0-07-31 14:43:19
7月30日,廣東省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印發《東莞市人才安居辦法(試行)》的通知。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