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基本生活費標準調整 影響公積金貸款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7-07-27 14:54:00

(原標題:北京基本生活費標準調整 影響公積金貸款額度)

9月1日起,北京市基本生活費標準上調為每月不低於1400元。看似與購房無關的一次例行調整,實際上卻影響了部分人的公積金貸款額度,部分貸款人可貸的額度因這次上調而減少了。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雖然標準的調整影響了部分貸款人的貸款額度,但影響幅度較小,對購房人的買房計劃影響不大。業內人士也同時提醒,公積金的貸款月均還款額及貸款額會受到北京最近工資標準和生活費標準調整的影響,購房人可以登錄北京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官網查詢計算。

基本生活費標準上調 部分貸款人貸款額度降低

伴隨銀行房貸政策的收緊,購房人近期辦理房貸時遇上了不少麻煩,有購房人開始轉向申請公積金貸款。北京市公積金貸款最高120萬元的額度相對目前的房價顯得少了些,但317新政之後二套房認定標準的調整也讓部分購房人首付比例提至80%,可貸款比例只剩兩成,這時公積金貸款的額度就足以解決。不過選擇公積金貸款,就要時刻關注公積金貸款政策的調整。

7月13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發佈了《關於調整北京市2017年最低基本工資標準的通知》,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由目前的每月1890元調整為2000元,增加了110元。而根據《北京市工資支付規定》,基本生活費為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70%,即基本生活費標準相應上調至每月不低於1400元。

而根據2013年北京市出臺的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差別化政策,調整了公積金貸款額度的確定標準,其中規定,根據借款申請人的月收入確定貸款額度。借款申請人每月償還貸款後,保留的每人平均生活費不得低於北京市的基本生活費標準。基本生活費提高了,對於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貸款的額度就會減少。

北京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也發佈通知,從9月1日起,執行新的標準。新受理的貸款會執行新標準,已經受理的仍執行原標準。

鏈家研究院分析師李哲介紹,根據北京市住房公積金的政策,基本生活費的調整,對於公積金繳存額較高的借款人來説,貸款額度不受影響。主要影響的人群範圍分兩類,單身借款人計劃貸款25年,貸款總額為120萬元,如公積金繳存額低於870元,就會受到影響。而已婚借款人,計劃貸款25年,貸款總額為120萬元,如購買首套房,公積金繳存額低於1038元的會受到影響,如購買二套房,公積金繳存額低於821元,會受影響。

貸款額度可根據月均還款額計算 額度降低幅度小

雖然部分借款人的公積金貸款額度受基本生活費調整而減少,但對於購房人的購房計劃影響很小。

李哲舉例表示,如繳存職工小王已婚,貸款期限25年,公積金月繳存額為1020元,調整前扣減1323元的生活費,其可以申請到120萬元的貸款;調整後扣減1400元的生活費,其可以申請到116萬元的貸款,貸款額度減少4萬元。這4萬元的變化,對於小王購房計劃來講,影響十分有限。

另外,李哲表示,對於公積金的貸款額度,購房人可以根據月均還款額通過簡單的公式自己計算。另外,購房人也可以登錄北京市住房公積金網http://www.bjgjj.gov.cn使用貸款計算器計算。輸入個人的月繳存額、房屋評估價、貸款申請年限、房屋套數等資訊,即可得出可貸款的最高額度。

另外,近期公積金除了部分借款人貸款額度發生變化外,公積金基數的調整帶來部分購房人的月還款額也有一定的調整。7月1日起,2017年度住房公積金北京繳存基數上限為23118元,月繳存額上限為5548元,基數的調整對於月工資高於21258元的收入群體有一定影響。除了公積金月繳存額增多外,由於公積金貸款對於月還款額的要求是不能低於月繳存額÷12%×50%,已經使用公積金貸款的人月還款額也會有所增加,貸款的年限自然也會相應縮短。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京基本生活費標準調整 影響公積金貸款
來源:北京青年報2017-07-27 14:54:00
9月1日起,北京市基本生活費標準上調為每月不低於1400元。看似與購房無關的一次例行調整,實際上卻影響了部分人的公積金貸款額度,部分貸款人可貸的額度因這次上調而減少了。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