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宅基地改革不能急躁冒進

來源:經濟日報 2020-10-15 08:33:55

宅基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所,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載體。宅基地制度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牽涉利益最複雜的領域,影響因素錯綜複雜,需要通過長期探索才能建立新的制度框架,絕不能急躁冒進、急於求成。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嚴格控制村莊撤並,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權益

日前召開的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電視電話會議提出,穩慎做好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各項工作。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急於求成,有的未經依法授權突破了現行法律規定,有的違背農民意願使農民“被上樓”。筆者認為,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嚴格控制村莊撤並,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權益。

宅基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所,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載體。當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面積是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2倍以上,同時宅基地又佔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70%。伴隨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不少村莊出現了“空心化”現象,宅基地佔地擴張與大量閒置並存、審批管理嚴格與“一戶多宅”並存等問題交織。可見,無論是城鎮化發展還是農村經濟發展,都需要盤活農村閒置農房,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

然而,宅基地制度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牽涉利益最複雜的領域,影響因素錯綜複雜,需要長期探索才能建立新的制度框架,絕不能急躁冒進、急於求成。宅基地制度改革與農村産業發展、勞動力轉移以及自然資源稟賦、鄉村社會治理等密切相關。因此,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以保障農民基本居住權為前提,賦予宅基地使用權作為用益物權更充分的權能,提高農民對關係其切身利益重大事項決策的參與度。

按照中央政策,要充分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産權。不得以各種名義違背農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和強迫農民上樓,不得違法收回農戶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允許進城落戶的村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但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防止以各種形式非法剝奪農戶宅基地資格權。要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機制,徵收、流轉、退出、經營等增值收益應主要由農民獲得。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宅基地改革中,尤其要嚴格控制村莊撤並。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村落會積聚更多人口,一些村落會逐步消亡,這符合村莊發展規律,但一個“産業、人口、土地、社會”的互動過程,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個別地方借村莊撤並的機會,用行政手段強制農民搬遷和集中上樓,其重點不是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更可能是瞄著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個別地方更是由於監督不力,致使農民利益受損。

可見,關鍵要做到規劃先行,哪些村保留、哪些村縮減、哪些村做大,都要尊重規律,經過科學論證,不能頭腦發熱,不顧農民意願,簡單強行撤並村莊,趕農民上樓居住。長期以來,農村各類規劃普遍缺失,一些規劃又存在互相打架的情況,今後編制村莊規劃應力求“多規合一”和實用,不能簡單照搬城鎮規劃。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要做好配套的産業支撐和公共服務,不能因為居住形態變化而使農民生活水準下降、就業與收入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這是客觀規律,我國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城鎮化過程。但是,在我國擁有14億人口的國情下,無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即便將來城鎮化水準達到70%,也還有超過4億人口生活在農村,把農民的家園建設好,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尊重鄉村發展演變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保護農民利益的底線。(喬金亮)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農村宅基地改革不能急躁冒進
來源:經濟日報2020-10-15 08:33:55
宅基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所,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載體。宅基地制度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牽涉利益最複雜的領域,影響因素錯綜複雜,需要通過長期探索才能建立新的制度框架,絕不能急躁冒進、急於求成。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