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新片區發佈人才政策“大禮包”

來源:新民晚報 2019-11-20 16:08:59

本報訊(記者宋寧華 楊歡)無論“金領”“白領”還是“藍領”人才,臨港必有一款政策適合你,這不是説説,這是“硬核”!今天上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召開政策發佈會,正式向社會發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支援人才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等系列人才政策。發佈會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還與18家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集中簽約,推動相關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落戶新片區。記者注意到,在人才政策中,聚焦人才關心的住房、落戶等問題,出臺了具體措施和操作辦法。

“政策幹貨”條條給力

在《若干措施》中,圍繞加大國內人才引進、促進海外人才引進、加強人才住房保障、實施人才專項獎勵、加大人才培養培育力度、集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優化人才服務環境等七大方面內容,提出48條措施,力求通過一系列高含金量的人才政策,促進新片區人才集聚,打造創新活力迸發的海內外人才高地。

加大國內人才引進方面,新片區不斷加大國內人才服務力度,針對在新片區工作並居住的各類人才實施居住證專項加分、縮短“居轉戶”年限、公益事業單位錄用應屆畢業生落戶加分、管委會直接審批人才直接引進落戶、重點機構緊缺急需人才直接引進落戶、緊缺急需技能人才直接引進落戶、高等級技能人才直接引進落戶、特殊人才推薦落戶等八個方面優惠政策。記者注意到,在上午發放的一份市人社局出臺的相關通知中,對符合縮短居轉戶年限要求的各類人才,提出了具體的申請辦法,應書面承諾落戶後繼續在新片區工作兩年以上,並由用人單位向臨港新片區人才服務窗口提出申請後,按本市居轉戶規定申報。

促進海外人才引進方面,新片區不斷拓展聚才國際視野,使外國人才在新片區實現真正的對標國際、轉型升級、安居樂業。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個稅稅賦差額補貼、境外人才可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境外人才備案後可在新片區執業等十六個方面優惠政策。

加強人才住房保障方面,新片區將定向微調新片區住房限購政策,調整商品住房選房購房制度,實施限價商品房政策,建設“先租後售”公租房,實施人才租房補貼,可申請租賃人才公寓等六個方面人才住房政策,滿足人才租房、購房的多樣化需求。記者看到,在《臨港新片區人才住房政策適用範圍及操作口徑》中,細化了定向微調的政策使用對象,以及優先選房購房制度適用對象。

技能人才非常“吃香”

記者注意到,新片區管委會同時發佈了《關於促進臨港新片區高品質發展實施國內人才引進特殊支援政策的通知》《關於公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首批技能人才引進目錄的通知》以及《關於中國(上海)自由

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聘任制公務員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公佈了國內人才引進具體優惠措施,發佈了技能人才直接引進落戶的首批23類49項名錄,宣佈了將在新片區開展聘任制公務員工作等內容。

首批引進目錄中,包括車工、鉗工、汽車裝調工、半導體晶片製造工、鍋爐操作工等“藍領”,按照《若干意見》中相關規定,緊缺急需技能人才、高等級技能人才符合相關規定的,可以直接引進落戶。

發佈會現場還舉行了機構簽約儀式。上海外服(集團)有限公司等18家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

下一步,臨港新片區將進一步聚焦人才政策實施,確保政策落地見效;開展全方位人才政策宣傳,確保讓企業和人才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同時,新片區將依託現有的國內外人才政策和創新環境專項扶持政策,根據未來發展需要,結合實際需求,構建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更具競爭力的人才體制機制和更加精準、更加有效、更受歡迎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體系。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臨港新片區發佈人才政策“大禮包”
來源:新民晚報2019-11-20 16:08:59
無論“金領”“白領”還是“藍領”人才,臨港必有一款政策適合你,這不是説説,這是“硬核”!今天上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召開政策發佈會,正式向社會發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支援人才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等系列人才政策。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