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房産:2017年北京改善型需求佔比達到65%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8-01-03 10:26:57

對於北京房地産市場,2017年發生了什麼變化?2018年又將會走向何方?以下是麥田房産對一些相關問題的梳理,回顧了2017年北京二手房市場量價變化情況,並對2018年的市場進行了展望,供大家參考。 

1、2017年北京二手房整體成交情況怎麼樣?

受3.17樓市調控收緊政策的影響,今年北京二手住宅成交量相比去年火爆的市場有明顯減少。2017年全年二手住宅網簽量為134673套,同比2016年全年的266524套,降幅約為49.5%。

市場雖冷但不減北京二手住宅絕對主力的地位。據麥田房産統計,今年前11個月,北京二手住宅與新房住宅(扣除自住型商品房等政策性住房)成交套數比為4.7,意味著北京每6位置業客群中,有4、5位購買的是二手房,創下多年來的歷史最高位。

目前來看,北京新房主要集中在五環外,交通及相關配套資源相對不夠完善,而核心區的新房價格均普遍偏高,所以對剛需剛改類客戶群體來説,購房還主要通過二手房市場來實現。 

2、今年北京二手房價格走勢如何?

在3.17及之後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影響下,北京二手住宅價格下調明顯,政策效果顯著。麥田房産統計顯示,自5月份成交均價出現環比下跌以來,市場已經連續7個月呈現價格下降波動,累計降幅達到14.4%。目前,北京二手住宅均價與去年12月份價格水準基本相當。

麥田房産分析認為,由於換房是業主掛牌賣房的主要原因,所以市場並未出現恐慌性拋盤現象,從各月跌幅走勢來看,有收窄趨勢。

而從當前的置業客群情況來看,北京首次置業群體佔比僅為35%,改善型換房(包括添置)需求依然為市場的主力客群,佔比達到65%,這一比例較3.17政策之前的75%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為市場需求的中堅力量。 

3、明年北京房地産調控還會趨嚴嗎?

麥田房産首席分析師張葉松認為,2017年在限購、限貸、限價、增加土地供應等多種調控組合拳下,北京二手住宅市場量價齊跌,市場調控效果顯著,因此,預計明年為穩固當前調控成果和穩定預期,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將繼續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現有政策不會出現轉向和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政策的繼續落地執行上。長效機制在最近兩年得到明顯的推進,存在根據市場實際走勢提前釋放政策預期的可能性,尤其在供給端的結構性調整上。

貨幣流動性鬆緊在購房需求多寡上扮演了很大的作用。在貨幣政策基調上,中央已經明確表示明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為防止房産金融風險,明年將延續今年偏緊的貨幣政策基調。 

4、明年北京成交量和房價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麥田房産首席分析師張葉松認為,整體來看,目前市場已經進入平穩發展期。成交量受“3.17政策”影響在2017年跌入低谷之後,預計2018年樓市將逐步復蘇,明年二手住宅市場成交量會好于2017年。上半年價格走勢上會比較平穩,個別區域還有補降的可能性,但價格降幅是收窄的。

具體來看,新增供應量是影響未來價格預期的重要因素。在這裡,要把土地、新房、以及二手房融合成一體的房地産來看待。今年土地供應量大增會影響到明年的新房供應量,進而影響到二手房的價格穩定。與此同時,在土地供應量上,明年住宅用地供應上會持續今年的供應政策。根據今年公佈的北京市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未來五年全市計劃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明年還將有1200公頃的住宅用地供應入市,以保障20萬套産權式住房、以及10萬套租賃式住房的建設需求。土地供應量的增加,勢必會造成明年新房尤其是共有産權房這種保障房的大幅供應,都將有助於穩定價格預期。

此外,明年延續的房産調控政策、以及北京實施的調整産業結構、疏導控制人口規模的措施也將對緩解房價産生積極的影響。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麥田房産:2017年北京改善型需求佔比達到65%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8-01-03 10:26:57
受3.17樓市調控收緊政策的影響,今年北京二手住宅成交量相比去年火爆的市場有明顯減少。2017年全年二手住宅網簽量為134673套,同比2016年全年的266524套,降幅約為49.5%。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