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彬:新零售的出現讓實體商業做得更紮實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7-12-27 09:23:38

如今,11月11日已經成為電商的狂歡日。今年天貓雙十一單日銷售金額達到了1682億又創新高,同時,根據第三方大數據平臺星圖數據監測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當日全網電商銷售額最終鎖定2539.7億元,較2016年“雙十一”的1708.7億元大幅增長48.63%。然而,這並不是終點,緊接著雙十二、耶誕節、元旦,電商的狂歡還將繼續。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也將觸角伸到了線下,天貓和京東都在佈局線下體驗店,“新零售”的概念撲面而來。

在電商巨大的衝擊下,實體商業如何通過自己的“攻守道”,突破紅海競爭形成消費凝聚力,是擺在所有商業運營者面前的現實問題。實體商業除了通過體驗式業態吸引客流之外,還能打造哪些必殺技?網際網路+背景下,實體商業如何借勢實現消費黏性?商業地産是應該做加法還是做減法?這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所在!

12月26日下午,由中國網地産舉辦的紅人匯下午茶,就《電商狂歡下 實體商業的攻守道!》這一話題進行研討。

專注于商業地産服務領域的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産研究中心副總監孫彬分享了她的思考,她認為電商的出現讓商業地産變成了有競爭的市場,傳統的商業地産開始做新的嘗試。 

電商的衝擊讓實體商業改變了溫水煮青蛙的狀態 

談到電商對實體商業的衝擊,孫彬認為,電商的出現對商業地産這個行業來説是一件好事,讓大家改變了溫水煮青蛙的狀態,進入到一個競爭和創新更加活躍的市場。 

“電商衝擊實體商業的話題始於2013年,那個時候做實體商業的人是很慌的,開始嘗試做APP、做線上商城。這種嘗試非常焦慮,因為之前實體商業這個行業太舒服了,異業入侵的電商改變了這一態勢,打破了溫水煮青蛙的局面。這一階段的嘗試走了很多彎路,但是很有價值,這是行業內省的開始。”孫彬説道。

事實上,也正是這種焦慮和內省,讓大家開始沉下心來回到零售的本質看商業模式。零售是一個非常細的事,之前做百貨的時候,大家關注商品,因為有自己的錢在裏面參與週轉。開始做購物中心以後,變成了包租婆性質的模式,場子旺就行。所以想著做活動把人拉進來,拉來的流量有沒有轉化成消費,反而不那麼關注了。但商業的核心其實在後半段,你得關注是否轉化成了消費、轉化到了哪個品牌、這個品牌對其他品牌有沒有帶動。為什麼沒有?是品牌選款的問題,還是品牌本身不適合這個場子,或者是商場引導措施的問題。想通了後半段,你才知道下一步場子應該怎麼調。 

新零售的出現讓實體商業做得更紮實 

對於新零售的出現,孫彬坦言,到2016年、2017年再有新概念比如新零售、無人零售出現的時候,你會發現實體商業人不像之前那麼焦慮了,也不盲目嘗試了。而是在看這種新的産品、新的技術如何為我所用。

“比如無人零售出現的時候,大家考慮的是成本結構。實體商業是個人工成本非常高的行業,客服有那麼多人,工程部有那麼多人。這裡面有沒有哪些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比如AI去解決的。如果這塊的成本可以降低,那在我的mall裏哪些東西是最核心的,是不能被技術取代的,這是我的mall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我要著力去把握的東西。”孫彬説道。 

此外,對於目前盛行的實體商業寒冬論,孫彬認為,“我覺得大家不用太焦慮,三四線城市的增量市場其實還是有空間的。對於在一二線城市,特別是北京這樣的城市,核心商圈的資源的確是稀缺的,但是存量市場不是平穩不變的市場,而是需要不斷升級改造以適應新的消費需求的市場,這裡面的機會會更多。” 

而所謂新零售,只是概念和定義方式的變化,零售的本質不會變。最簡單的例子是蘋果,我們買iPhone常常不是在蘋果的實體店買,可能是通過蘋果官網買,可能在京東買,或者在美國和香港買。但蘋果要開實體店麼?一定要開。  對於品牌來説,渠道只是方式,成交才是目的。而零售進化到今天,“買”本身不是消費商品而是消費體驗。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孫彬:新零售的出現讓實體商業做得更紮實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7-12-27 09:23:38
2017年12月26日下午,中國網地産特別舉辦“地産紅人匯”系列第二期論壇,針對《電商狂歡下 實體商業的攻守道》這一話題邀請專業人士共同暢聊分析。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