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抵貸業務需求旺盛 網貸平臺仍推高額房抵貸

來源:廣州日報 2017-09-30 09:00:00

房抵貸業務需求旺盛 銀行審慎並嚴查

但網貸平臺仍推高額房抵貸

就在銀行對房抵貸更加審慎的時候,某網際網路大鱷旗下金融公司推送的額度最高達到1000萬元、最快次日放款的廣告特別顯眼。記者了解到,當前,房抵貸業務的需求依然旺盛,在強監管之下,依然有各種金融機構想方設法規避合規要求、甚至違規拓展房抵貸業務。

近期,多地金融監管部門紛紛下發通知,嚴查個人消費貸,特別是額度較大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消費貸流入房地産領域。

銀行嚴查房抵貸用途

有貸款仲介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額度較大的消費貸,一般都需要房産抵押。在按揭房貸嚴控難以申請後,一些人打起了用房屋抵押申請個人消費貸款或經營貸再購房的主意。

中原地産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記者:“以前很多買家以消費和裝修等用途將舊房做純抵押貸款。”

不過他透露,“銀監會也出臺了新規,消費貸最高100萬元,最長10年。而且如今銀行查處嚴格,會在放款前與放款後定期追蹤,現在基本沒什麼辦法‘突破’,除非能接受小貸公司的高利率,但小貸公司的年限最長也可能是5年左右。所以金額與年限的‘雙限’還是極大抑制了這部分的貸款。”

不過,也有部分買家在經營貸方面想辦法,業內人士形容“這個就跟為突破商服類限售採用註冊公司的方法是一樣的”。但據了解,機構抵押的審核相對更嚴。

銀行人士也告訴記者,除了監管壓力,考慮到樓市調控不斷加碼,銀行近期對房抵貸的發放更加審慎。

有網貸平臺稱:

可以法人身份借款

即便如此,銀行以外的很多機構依然在拓展房貸業務。有數據統計,中國的一線及省會城市房屋抵押借款有近十萬億元規模,房抵業務始終保持相對旺盛的市場需求。

某網際網路大鱷旗下金融公司近期就熱推房抵貸業務,聲稱額度最高達到1000萬元、最快次日放款,月息低至0.78%,可免費提前還款。

但由於此前該業務的廣告頁面完全未提及貸款用途禁止進入房地産市場等有關情況,一度被質疑違規。不過該公司馬上進行了回應,稱貸款資金不能用於房地産。

而在網貸監管大額標限制(個人在同一家平臺借款限額20萬元,企業法人限額100萬元)的影響下,網貸平臺的房抵貸類業務規模在逐漸萎縮,部分平臺陸續關停房抵類業務。

但記者調查發現,仍有部分網貸平臺在發佈房抵標。某網貸平臺負責人就告訴記者:“並沒有全面退出房抵貸業務,因為房産抵押還是最安全的。”

而為了規避限額要求,該人士透露,可以以法人的身份借款,最高可以借款100萬元,而且由於抵押的房産所有人與借款人並不需要同一個人,一線城市一套房産動輒數百上千萬元,能同時為多位借款人做抵押。

該負責人還告訴記者,網貸平臺的房抵貸很有優勢,相比銀行機構,網貸平臺審批更快更容易,放款也很快,資金使用更自由;而相比小額貸款公司,網貸平臺的利息也低很多,因此雖然麻煩,還是有借款人願意做。

不過,該人士表示,受限于全套公正和強制公證,平臺也不敢接二押房貸的客戶。

業內意見:銀行以外的抵押貸風險較大

一名按揭人士透露,抵押貸款的利率比住房貸款高,隨著銀行收緊貸款,抵押貸款的利率也隨之提高,所以理論上抵押物業購房不會在住房貸款提高後有大幅提高:“而且按照新的限購政策,抵押物業再購房,首付和利率都很高。”她認為,目前銀行抵押依然是市場上利率最低、最安全的抵押方式,其他抵押方式有抵押給金融機構或抵押給個人,這些利率沒有統一標準,但都比銀行高。

抵押物業再購房確實是購房的一種方式,但是她提醒,抵押物業後名下有房貸未結清及二套,在新政策裏,這種方式將使得購房成本更高,因此認為銀行的抵押貸款風險相對最低,而且每個銀行有自己的評估標準,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貸款,其他方式都存在相比較高的風險。另外,她強調,個人房産可以抵押、公司房産不可抵押,具體標準以各個銀行的政策為準。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房抵貸業務需求旺盛 網貸平臺仍推高額房抵貸
來源:廣州日報2017-09-30 09:00:00
就在銀行對房抵貸更加審慎的時候,某網際網路大鱷旗下金融公司推送的額度最高達到1000萬元、最快次日放款的廣告特別顯眼。記者了解到,當前,房抵貸業務的需求依然旺盛,在強監管之下,依然有各種金融機構想方設法規避合規要求、甚至違規拓展房抵貸業務。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