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推廣到33個縣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7-02-07 08:17:00

原標題:中農辦:徵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推廣到33個縣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唐仁健今日指出,徵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推廣到33個縣。

昨日(5號)新華社授權全文頒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此《意見》也就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意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會上,有記者問:中國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目前一直在推進,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非常關注。中央一號文件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新的安排?

唐仁健回應,各方面都非常關心關注農村土地制度問題,這在農村是一項具有基石意義的制度。對這項制度的改革,中央歷來是持審慎態度和穩慎導向。一直提的原則性要求是“穩定和完善”,穩定在先,完善在後。之所以這麼看重、這麼審慎,是因為這項制度確實對老百姓、對農民來講,是性命、是命根子,是他們的基本保障,到現在為止,這個屬性仍然沒有改變。

唐仁健指出,在農村土地制度的問題上,有些方面總認為現在推動不夠、創新不夠,不能為推動而推動,為創新而創新,一定要本著看準的,而且是長期、用大歷史觀看準的,再來動、再來推,有些沒看準的力求不動、暫時不動,因為可能改了、推了,如果不準不妥的話,有可能是犯歷史性、顛覆性的錯誤。

唐仁健表示,基於這個考慮,一直以來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但是任何制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也是基於這樣一個考慮,根據各地試點的探索,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有關土地制度方面,應該説也是有一些推進。主要有幾點:

第一,所謂“三塊地”的試點試驗。就是土地徵收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還有一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試點試驗。從去年開始,中央已經安排在全國33個縣進行試點,今年還要試點一年,到今年年底準備進行評估總結驗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修法。但是去年徵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建設用地入市三項推行的面還不夠寬,徵地制度只在3個縣,經營性建設用地只在15個縣,宅基地在15個縣。今年在這項試點上,中央一號文件提的要求是統籌協調推進,這六個字的意思是要把徵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兩項推廣到33個縣,面擴開了。

第二,關於”三權“,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這三權對進城農民來講,怎麼維護。五中全會提的是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進城了,政策是不強制收,但是可以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怎麼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關於“有償”,在前期一號文件政策調研製定過程中,地方反映,有償的資金從哪來,感覺非常困惑。因此,這次中央一號文件講了,可以多渠道籌集資金,按規定的用途用於集體對進城落戶農民自願退出承包地、宅基地進行補償,這也是根據地方的實踐、基層的要求作出的與時俱進的規定。

第三,為了探索賦予農戶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權,適度地盤活利用空閒的農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要認真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佔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佔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的財産性收入。這個規定非常重要,在宅基地的盤活利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考慮和推進措施。同時還提出了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前提下,盤活農村存量的建設用地,主要是針對新産業新業態的發展,剛才提到的採取入股聯營等方式,可以用於這些産業的發展。為了審慎穩妥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確保政策執行不走偏、不出亂子,所以文件也設定了一些前提和要求。剛才講的防止外部資本的控制是一個,另外韓俊同志點到的違法開發房地産、搞莊園會所等等都不行。在這個前提下,完全可以用於新産業新業態的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徵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推廣到33個縣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7-02-07 08:17:00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唐仁健今日指出,徵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推廣到33個縣。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