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電商費後 Q房網轉向三四線小城市求生存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11-25 09:39:00

(原標題:取消電商費後 Q房網轉向三四線小城求生存)

監管部門對房地産市場的整頓仍在繼續。日前,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發佈《關於開展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專項檢查的通知》,其中第七條明確指出,不允許在標價和公示的收費之外加價、另行收取未予標明的費用。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電商變相向購房者收取費用,提高了房價,相關部門可能會永久不允許開發商銷售做電商類服務。一旦電商服務被禁止,相關企業到底會受到多大衝擊?這類企業又該如何求生存?

取消電商費之後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受政策影響,有些開發商已經主動取消代理和分銷服務,有很多仲介和分銷機構,也停止電商一類的渠道和代理模式。

電商費是開發商和媒體公司的一種行銷策略。那麼,電商這塊的營收究竟是怎麼構成的?

優淘城總裁薛建雄告訴記者,一般代理公司的費用分為兩塊:一部分來自代理公司的自銷售,一部分來自分銷商。其中,分銷商就包括各種仲介、電商、電話銷售,代理公司一般會找不同的分銷商來賣房子,佣金一般在房款的2%以上。

一位資深仲介人士告訴記者,所謂的電商費用其實可以看做是一種行銷費用,之前,一些樓盤沒有拿到預售證,但要提前做宣傳。

對於分銷商來説,直接從購房者處收錢,而不用找開發商或者代理公司收取佣金,加快了回款的速度。在取消了電商費之後,分銷商需要找開發商直接收取這部分費用。

分銷商的煩惱

新政之下這類房産電商代理機構的損失究竟有多大?Q房網新房事業行銷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政策對市場的衝擊還是比較大,畢竟這兩個月的交易量降了,對我們這種類型的公司都有不同程度影響,總體還是比較大。

Q房網在上海新房業務的營收主要在渠道分銷,電商相對還是少些,所以電商影響並不大。和一般的分銷商一樣,Q房網的合作方也分為兩部分:代理公司和開發商。Q房網之前和開發商的合作模式也有電商這一塊,去年佔比為30%,不過據上述行銷負責人介紹,今年Q房網電商業務只佔全部業務的10%。

除了幫助開發商做案場外的房屋交易,Q房還通過自己的門店幫助開發商賣房即分銷,進而獲取佣金。

據悉,在上海市區的一些項目,自10月份以來很少開盤。據一位仲介人士介紹,這些項目開盤要等到明年。這種狀況對小的分銷商是致命性打擊,但對大的分銷商影響不大。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10月份調控之前,上海如果有1萬家分銷公司,半年之後,很可能會死掉80%。”

薛建雄告訴記者,原本大家都在收電商費,但遭禁以後,原本直接從客戶兜裏出的錢一下子轉嫁到了開發商那裏,但開發商不可能一次性掏出那麼多錢,於是,直接的結果就是開發商索性不做分銷,直接啟用內場自己的銷售或者代理公司賣房。這就導致原來靠這個賺錢的分銷商和仲介無錢可賺。

往週邊拓展求生存

Q房網新房行銷負責人也直言,政策收緊之後,代理商和渠道分銷業務量下滑在所難免。10月份,在政策調控和一系列規定出臺之後,整體影響還是很大。對於公司來説,業務能力和專業化程度是未來破冰的重要因素。

基於此,Q房網的業務正在積極往週邊拓展,因為上海周邊還有很多城市不受政策影響。由於當地開發商拓展客戶能力比較差,這就給了Q房網這些能做週邊渠道的公司合作的機會。

對於接下來的應對措施,該行銷負責人表示,Q房網接下來會開源節流,控制人員成本,同時,Q房網也會積極拓展上海周邊以及海外市場。

據記者了解,電商費在一些熱點城市遭禁之後,一些原本停止收取電商費的地區,最近又重新開張,這些區域基本是一些三四線去庫存壓力大的城市。

對此,杜躍平律師指出,這是明顯違反政策的行為,如今實行的是一房一價政策。購房者碰到這種情況,可以向樓盤所在區域的價格主管部門進行舉報。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取消電商費後 Q房網轉向三四線小城市求生存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11-25 09:39:00
監管部門對房地産市場的整頓仍在繼續。日前,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發佈《關於開展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專項檢查的通知》,其中第七條明確指出,不允許在標價和公示的收費之外加價、另行收取未予標明的費用。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