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們又立功:7月份新增貸款幾乎都來自房貸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8-15 08:14:00

知名政經評論員雷思海對此點評道:

現在的地方政策,依靠的基本是漲價的恐懼,驅逐買房人進場。房地産是嗎啡,給中國經濟問題做手術的時候扎一針,緩解一下疼痛是可以的。但是, 若因此而上癮,一發而不可收,徹底了依賴上了這個毒品,那麼,我們將會把自己置於危險之境地。這樣的局面,不適可而止的話,房地産恐怕最終成為毀掉中國經濟的洪荒之力。

居民加杠桿危險否?

數據顯示,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636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57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9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773億元。可以説,當月居民新增房貸代替了企業部門的新增貸款需求,成為拉動新增貸款的唯一決定性力量。

業內普遍分析認為,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長與房地産銷售增速相對較高有關,也反映了在資産荒的背景下,銀行不得不加大對居民住房按揭貸款的投入。但以新增房貸大規模增長為代表的居民加杠桿實則隱患不小。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認為,居民房貸收入比可以更準確地刻畫居民償付房貸的能力,美國、日本房貸收入比的起伏與地産泡沫的生滅同步進行。目前中國居民房貸收入比0.46,已超過日本房産泡沫時期的水準,若按現有速度擴張,則將在5年內達到美國次貸危機前的歷史高點。此外,上半年中國新增房貸/GDP高達6.4%,不僅遠超日本歷史高點(3.0%),也接近美國歷史峰值(8.0%)。這都意味著居民購房邊際杠桿率或已接近極限。

“居民加杠桿是危險的 遊戲 。中國居民負債率或被低估,中國房貸高增長不可持續,邊際杠桿已接近極限,地産泡沫值得警惕。”姜超稱。

但對於居民加杠桿的水準,業內也有持不同意見。中金公司首 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房貸的快速增長可能主要由購房需求增加推動,而非單一杠桿撬動。相對國際可比指標,中國目前的房貸杠桿和房貸負擔能力還未超出合理范 圍,但目前房貸存量年同比31%的增長的確高出長期可持續的水準,其中不無隱憂,並已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因此,不排除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對房産和房貸 政策進行調整的可能性。

一位不願具名的經濟學家表示,明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面臨更大挑戰。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情況看,6.7%的經濟增速主要依靠房地産和基建拉 動,但資金都涌向居民住房貸款並進一步推升房價是危險且不長久的,目前房地産投資和基建投資增速也都開始出現下滑,今年四季度以後的經濟走勢不容樂觀。

7月新增貸款僅為6月的三分之一

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636億元,同比少增1.01萬億元。6月份這個數字是13800億元。市場之蕭條,活躍度和積極性之低,讓人寒心。

續增長與M2增速的下滑,使得M1與M2增速“剪刀差”繼續擴大,表明企業資金“淤積”銀行賬戶、持幣待投資的現象依舊嚴重。其中7月M2 同比增長10.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6個和3.1個百分點;M1同比增長25.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8個和18.8 個百分點。

央行方面此前曾表示,由於應對去年年中股市波動使當時M2基數大幅抬高,因此未來幾個月M2同比增速可能還會有比較明顯的下降。當然,這主要也是基數效應在干擾同比數據,並不代表真實的增速,隨著基數效應逐步消失,M2增速將回歸正常。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下一階段,穩定投資 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對下半年經濟平穩運作至關重要。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鐘正生稱,穩增長重任依然需要基建投資來擔當,7月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速 僅為0.3%,直接導致了基建投資的大幅下滑;當月貨幣金融數據萎縮,亦説明金融對經濟的支援效應不足。後期,財政政策還需進一步發力,貨幣政策也需進一 步配合,以避免基建滑坡現象的再度重演。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房奴們又立功:7月份新增貸款幾乎都來自房貸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8-15 08:14:00
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636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57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9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773億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