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供地新政 讓城鎮化和樓市雙贏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7-11 13:35:00

在東京和香港,軌道對公共交通的分擔率在90%以上。目前,京滬穗深這一比率分別為42%、51%、47%、28%。軌道交通路網密度不夠,加上行政壁壘限制,資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區,這是“城市病”的罪魁禍首、也是一線城市房價暴漲的規劃原因。軌道交通導向的城市空間再造就是大都會圈化。目前,上海地鐵11號線已通往蘇州、北京6號線和平谷線將通往河北、深圳8號線將通往東莞。三大都會圈中長期軌道交通規劃基本都遵循向外開拓的思路,高效利用城市遠郊空間,並通過軌道交通、高鐵路網實現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徹底打破空間約束。

由此,都會圈內城市耕地保護“紅線”反而成了壁壘。京津滬大幅調減耕地是大都會圈建設的第一步。以日本為例,2188平方公里的東京約相當於上海的1/3,但1.3萬平方公里的東京圈卻相當於兩個上海,人口近4000萬。如此密度實際並不擁擠,大都會圈功不可沒。1960年-1990年的30年間,東京軌道交通的通車里程從1000公里增加到了2025公里,東京的人口也從1786萬增加到了3180萬。也就是説,軌道交通增加了1倍,人口也增加了1倍。

土地和空間規劃也應順應城市化新規律。2003年以來,基於區域平衡和控制城市規模的考慮,新增土地更傾向於中西部,東部地區及特大城市一直強調要“減量供地”甚至“零供地”。土地供應不足是特大城市“地王”頻現和房價上漲的重要推手。2010年以來,北京宅地供應計劃平均完成率不足50%。2015年,北京供應宅地建築面積148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了11%,創8年新低;2016年上半年,北京供應宅地僅38.7萬平米建築面積,僅能提供3000套住房,而2015年北京新房成交就達到10萬套。宅地供應屢創歷史新低,惡化了市場供求預期,成為“逢拍地、必地王”的主要推手。城市化過程中,建設用地配置並沒有適應就業創造和人流方向。

目前,包括北京在內的特大城市,“地王”和房價相互推動,住房“豪宅化”已成常態。房價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成本,房價和租金快速上漲導致城市集聚效應弱化,用工成本和公共服務分攤成本上升。2003年以來頻繁的“勞工荒”即是佐證;另一方面,房價帶動工資上漲,影響企業選址,高端製造業受衝擊,近期智慧設備企業外遷與此相關。當然,在地均産值上,相比發達國家,特大城市用地效率需提升。但高房價下,存量盤活成本高、週期長,涉及利益繁雜。中短期內,存量盤活很難為城市騰挪出低成本的空間資源。

因此,特大城市用地政策亟待調整。在全球大都市中,很難找到像我國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一樣,還保留如此之多的農業用地、設立嚴格的耕地保護指標。目前,我國特大城市農業用地佔市域面積的比例在25%-30%,在全球最高。上海市域面積為6300余平方公里,但到2020年的農業用地保有量竟然高達2500平方公里,也就是至少有一半土地留給農業(耕地、林地等)。糧食和耕地保護應是全國目標,非區域僵化的指標考核。建設用地産出效率高的特大城市,不應以高房價、低效率為代價保持耕地。土地從第一産業到第二、三産業的功能轉變,可以平抑房價,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如投資、稅收和就業。同時,土地功能轉變也有利於吸納外來農業人口,為人口轉出地區的宅基地復墾為耕地、耕地規模化和農業産業化創造條件。

就耕地保護而言,可通過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耕地“佔補平衡”實現。北京等大城市調減的耕地,可通過內地宅基地和非農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並以市場化交易的方式來平衡。這樣,內地農業人口也分享到了城市化、土地資本化的巨大紅利。當然,調減耕地騰出來的土地,不意味著京津滬等城市房地産用地會相應增加,在基礎設施等方面也會給予相應的空間供應。

土地用途調整和軌道交通密度增加,高附加值的城市空間擴大,大都會圈將吸附更多的人口和資源,城市的集聚效應將進一步提升。而且,軌道交通能填平房價高低區域之間的鴻溝,人口隨軌道延伸擇洼地而居,城市化成本趨於降低。在房地産投資和基建投資、消費水準保持和升級上、經濟穩定和轉型的引領上,更具集聚能力的大都會圈具有“壓艙石”作用,這也是我國未來城鎮化和樓市發展“雙贏”格局形成的標誌。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特大城市供地新政 讓城鎮化和樓市雙贏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7-11 13:35:00
近日,國土部發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調整方案》,大幅調低了2020年前京津滬耕地保有量。北京從21.5萬公頃調至11.1萬公頃,天津從43.7萬公頃調至24.9萬公頃,上海從33.4萬公頃調至18.8萬公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