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係”地産重組擱淺:艱難央企整合路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6-15 09:24:00

導讀:分析認為,中交係重組擱淺意味著國企資産重組節奏開始放緩。雖然政策上鼓勵此類重組,但由於規範不夠,有可能造成重組後地産業務核心地位喪失。這也給了其他有意進行重組業務的房企一個警示。

“提出方案時沒有考慮中交地産債券嗎?是否有新方案給大股東參考?”“這次重組不成功,主要責任在於中交地産,接下來控股股東有沒有增持計劃?”“怎樣看待重組失敗的負面影響?”

6月13日上午,中房地産通過深交所的網上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召開説明會。投資者情緒頗為激動,因為他們已經提前獲知了中房地産重組失敗的消息。

今年2月21日,中房地産發佈公告稱,擬購買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優質地産項目,因可能涉及重大資産重組,于次日停牌。6月13日晚間,公司發佈公告稱,因中交地産債權人反對,重組終止。6月14日,公司股票復牌並跌停。

對於中交係的地産業務整合來説,不啻為一次重大失敗。分析人士將責任歸咎於中交係管理層,認為“準備工作沒有做好”。這不僅對中交係擬打造三個開發平臺(綠城中國、中交地産+中房地産、中交海外地産)的計劃産生較大影響,也折射出央企整合的複雜性。

擱淺前後

中房地産的控股股東為中住地産,後者持有中房地産53.32%股份,中住地産為中交房地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地産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地産集團成立於去年7月,目的在於整合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交建”)旗下的所有房地産業務。

地産集團還持有中交地産100%股權,中交地産是中交建旗下最初的地産業務平臺,但並未上市。涉及此次交易的中房集團,同樣是地産集團的子公司,並曾是中房地産的實際控制人。

此次重組的目的,在於將中交建旗下其他地産業務(主要在中房集團和中交地産),注入到上市公司(中房地産)平臺上。

具體而言,中房地産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向地産集團購買其持有的中交地産100%股權,向中房集團購買其持有的中住兆嘉20%股權、中房蘇州30%股權、中房天津49%股權、重慶嘉潤30%股權及重慶嘉匯30%股權。上述標的資産合計作價約64.33億元,發行股份購買資産價格不低於12.16元/股。

與此同時,中房地産擬同時向中交建、溫州德欣投資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42.5億元,用於房地産項目投資及償還銀行貸款和融資租賃款。

問題出在中交地産身上。此次重組前,中交地産將持有的中國城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無償劃轉至地産集團,並將持有的中交物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和中交實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無償劃轉至中房集團。

其理由在於,城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兩個項目分別存在股權和法律糾紛,中交物業和中交實業的主業分別是物業管理和計程車相關業務,均不適於注入房地産開發業務為主的上市平臺。也即,此次剝離是在為資産注入而做的優化資産包工作。

但由於剝離行為導致中交地産所有者權益低於註冊資本,股東地産集團決定,同意將中交地産的註冊資本由50億元減至42億元。

今年年初,中交地産曾發行2筆合計28億元的公司債券,按照證監會《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五十五條規定,發行人減資、合併、分立、解散或者申請破産時,債券受託管理人應當召集債券持有人會議。

正是在這個會議上,中交地産提出《關於不要求公司提前清償債務及提供額外擔保的議案》並未獲得通過,其準備的備選方案也未能與主要債券持有人達成一致意見。

中房地産認為,這一結果將導致中交地産提前清償債務,可能對中交地産的後續發展及盈利能力帶來不確定性,進而對本次重組産生不利影響。

於是重組擱淺。

且公告指出,未來六個月內中房地産將不再籌劃重大資産重組事項。這也意味著,即使公司的戰略並未改變,重組事項最快也將推遲至明年進行。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中交係”地産重組擱淺:艱難央企整合路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6-15 09:24:00
分析認為,中交係重組擱淺意味著國企資産重組節奏開始放緩。雖然政策上鼓勵此類重組,但由於規範不夠,有可能造成重組後地産業務核心地位喪失。這也給了其他有意進行重組業務的房企一個警示。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