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聯行陳勁松:房産電商“打劫”模式不可持續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 2015-03-27 09:10:00

“移動網際網路模式是去仲介化的,但現在卻出現一批‘打劫’的,我不認為這種打劫模式可以長久。”3月26日,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在世聯行2014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世聯行今年的主要目標不是利潤增長,而是客戶數量、客戶關係、服務深化。

仲介O2O硝煙四起之時,陳勁松的這番話別有一番滋味。作為國內一手房代理龍頭,世聯行也開始瞄準存量市場。陳勁松坦言,存量市場是巨大寶庫,進入存量市場,是世聯行的既定戰略。

當然,在新房領域,世聯行依然在行業內保持了快速的增長態勢。

世聯行年報顯示,201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08億元,同比增長29.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4億元,同比增長23.90%;基本每股收益0.52元,同比增長23.81%。

2014年,世聯行實現代理銷售額3218億元,同比增長1.35%,五年複合增長率達40%。

一組行業數據可以側面反映世聯行這樣的增速較為難得。全國的新房市場經歷了2013年的市場歷史高位後,在2014年全面回落。據統計,全國增量商品房銷售面積12.06億平方米,同比下降7.6%;全國增量商品房銷售額7.63萬億,同比下降6.3%。

世聯行在去年通過收購廈門立丹行和青島榮置地各51%股權,實現主營服務外延式擴張。

同時,世聯行的創新業務呈現了爆髮式增長。數據顯示,金融服務實現營收2.69億元,同比增286%,其中家圓雲貸放貸達19.7億元,成為爆款單品。資管服務實現營收3.07億元,同比增132%;新增簽約項目26個,落地16個城市,實際在管全委託項目60個。

綜合來看,金融、資管和電商等創新服務已佔世聯行去年營收的19.49%,同比上升11.61%;毛利貢獻度從8.27%上升至24.55%。

在去年最火熱的仲介O2O方面,世聯行推行“祥雲戰略”,整合資源打造了房地産O2M整合行銷電商平臺,電商佈局39個城市,服務項目154個,營業收入6838萬元。

據悉,2015年,世聯行將以“世聯集”網際網路服務平臺及系列服務工具為購房者提供置業、安家、理財一鍵解決方案。目前,世聯集房、世聯集客及世聯集金等App已正式上線,世聯集金P2P平臺網頁版已發佈,用戶可通過平臺進行線上置業及投資理財。

陳勁松表示:“2015年,世聯行將在房地産交易入口上擴大份額、深化服務,這需要不斷迭代服務能力,不斷建構系統能力,加大投資的規模和力度,繼續堅持基於‘服務、入口、開放、平臺’展開服務。”

陳勁松所説的交易入口,包含二手房市場。他認為,中國的二手房市場當前正經歷各種模式的摩擦與競爭,這個市場還要經過一次劇烈的變化之後,才會進入穩定態勢。

“轉型期表面上看是商業模式之爭,實質上是解決客戶痛點之爭;表面上看是流量之爭,實質上是為客戶降低交易成本之爭。在長週期的交易過程中,幾乎到處是痛點,遠遠談不上‘爽點’。十萬億級交易總額的深服務因此前景廣闊是不言而喻的。”陳勁松説。

不久之前,世聯行宣佈參股Q房網15%股權,這被認為是世聯行加大進入存量市場的舉措。

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田世欣表示,去年搜房網的戰略入股為世聯行注入網際網路基因,而此次世聯行入股Q房網則彰顯公司擁抱網際網路、轉型O2O的決心。Q房網的線上二手房業務將與世聯行現有的網際網路金融産品——家圓雲貸、房地産電商平臺、房聯寶等形成協同效應,彌補其在二手房業務的短板。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鏈家大舉進軍華東、華南市場,世聯行加大進入二手房市場,仲介行業在今年將加速洗牌。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世聯行陳勁松:房産電商“打劫”模式不可持續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2015-03-27 09:10:00
“移動網際網路模式是去仲介化的,但現在卻出現一批‘打劫’的,我不認為這種打劫模式可以長久。”3月26日,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在世聯行2014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世聯行今年的主要目標不是利潤增長,而是客戶數量、客戶關係、服務深化。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