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商業地産將“單飛” 盈利模式嫁接移動互聯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 2015-01-19 08:09:00

6月完成資産處理,未來繼續打通國際資本

自去年12月釋放出即將成立的消息後,萬科集團下屬的商業地産公司就一直受到業界與投資者關注。日前,住宅市場“老大哥”萬科旗下的這一商業地産團隊,有了更具體的時間表。

在去年底萬科北京公司人事變動後成為萬科新晉商業地産負責人的丁長峰1月17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採訪時稱,萬科集團下屬的商業地産公司將在本季度末宣佈成立,6月完成資産處理。

關於萬科商業地産的運營模式,他表示,為了實現“輕資産”運營,他將為萬科商業地産繼續打通國際資本。

商業地産“單飛”

“從住宅專業化轉型城市配套商”,是2014年以來萬科高管談及戰略之際頻繁使用的語匯。歷經管理層多番博弈、住宅市場調整、土地出讓方式轉變,商業地産(萬科內部多稱“商用地産”)的經營模式與未來比重,成為了觀照這家“三十歲”的龍頭房企如何自我裂變的重要窗口。

“實際上萬科有這樣的想法不是一天之間的,對於很多新業務的探索過去一直在進行,北京公司(指北京萬科)三年前就開始試驗過購物廣場,海南度假項目三四年前也就做了,只是當時還沒有全部整合在一起。”1月17日下午,吉林長春松花湖區強烈的陽光穿透王子酒店整面玻璃墻,從600余米落差的雪場外射進來,打在身著深藍抓絨工作服的丁長峰身上。此時,他已不再是北京城市公司上屬的北京區域的首席執行官,而是萬科集團商業地産業務的總舵手。

在去年12月萬科對北京的那輪人事調整中,丁長峰與彼時負責城市公司北京萬科的毛大慶“對調”,正式接管商業地産業務。

“去年年底人事變化也是為了未來佈局。”丁長峰對本報等媒體記者表示,萬科將於今年一季度末宣佈成立萬科集團下屬的獨立商業地産公司,並於6月底完成萬科旗下購物中心的資産處理。

隨著丁長峰一串中英文夾雜的表述,萬科今年在商業地産上的計劃圖景逐漸顯現:今年萬科將建立統一的萬科商業地産品牌,建立起關於商業地産統一的工作標準,更重要的是,要使得全國商業地産成為一支隊伍,而不是原來散落在各個城市公司的分散隊伍。

據丁長峰介紹,萬科目前已經營業、在建及規劃中的購物中心有25個,佈局在多個城市,購物中心投資達到200億元。

實際上,萬科早年曾對商業地産頗為疏離,創始人王石一度想保留萬科住宅開發商的純正“血統”,直到後來態度才出現轉變。對於萬科轉型商業的原因,華遠地産前董事長任志強曾對本報記者分析,主要與北京等城市眼下的土地出讓模式有關,近兩年純宅地在北京五環內已經難覓蹤影,房企要拿地,就不可回避商業地塊。

這一點,丁長峰也未諱言。他説,萬科做商業,的確有主動的成分也有被動的因素:“你們都知道拿地(純宅地)不好拿,所有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政府很多地都是混合用地。”

目前,萬科佈局的商業産品有三大類型,定位全部是針對周邊居民的社區型或者區域中心。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在加大商業地産比重的同時,萬科也開始就商業物業資本化與國際資本頻繁接觸。2014年9月,萬科與擁有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背景的RECONANSHANPRIVATELIMITED達成協定,以約16.51億元的價格出售上海虹橋萬科中心90%的股權。

此前,萬科還與凱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萬科凱雷商業地産戰略合作平臺之意向書》,雙方擬成立資産平臺公司,以收購萬科所擁有的9個商業物業,在新平臺公司中,凱雷和萬科分別持有80%和20%的股權。根據萬科的計劃,新的資産平臺公司將長期持有商業物業,未來將以資産證券化為目標退出。

早前,出身凱德的毛大慶就曾對記者表示,萬科商業將尋求輕資産路徑,第一批經營性不動産明確要做輕資産,至於“輕到什麼程度”還未可知,可能不會像凱德一樣住宅和商業運營完全獨立,二者相互還將存在關聯。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萬科商業地産將“單飛” 盈利模式嫁接移動互聯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2015-01-19 08:09:00
自去年12月釋放出即將成立的消息後,萬科集團下屬的商業地産公司就一直受到業界與投資者關注。日前,住宅市場“老大哥”萬科旗下的這一商業地産團隊,有了更具體的時間表。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