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魅影:開發商狂歡 三四線城市成空城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3-04-28 09:52:00

潛在危機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關注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供給過量問題。官方數據顯示,2009-2012年期間,營口商品房年均成交量逾500萬平米。以此計算,同一時期營口放量供應的9000萬平米住宅用地被消化掉還需要15年。

巧合的是,在中西部城市遵義,已經推向市場的樓盤住宅建築面積總量超過3000萬平米,按照遵義年均銷售量在200萬平米左右推算,遵義市存量住宅消化期也要15年。

近幾年迅速發展的貴州省,省會貴陽的超級大盤之間,省內第一、二大城市貴陽與遵義之間一直在進行一場爭奪購房者的較量。由於過量供給,貴陽房價“跌跌不休”,主城區的“全國第一大盤”花果園近期再度報出低於4000元/平米的房價。遵義市的主城區新盤均價卻高於這一標準,這直接導致貴州地區出現市縣房價高出省會主城區價格的怪象。

“貴陽的超級大盤低價傾銷,已經影響遵義的房地産市場。”貴陽商校房地産研究主任朱華表示。朱在遵義參與工業地産開發,同時活躍在貴陽的房地産圈內,“貴陽的項目至少奪走了遵義市區15%的客戶群”。

他説,不久之前,這邊的開發商之間有過一次討論:貴陽與遵義,在將來會不會成為因放量供給而崩盤的代表城市?房地産商們認為,現在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産供大於求已成普遍態勢,並不存在高房價的情況,他們並不願意把自己與鄂爾多斯相提並論。但實際上,供求失衡的潛在危機已經令開發商們很緊張了。

與貴陽、遵義不可持續的房地産市場發展方式相比,至少營口一直在試圖發展産業,讓房地産有所依託。

四線城市的規模與屬性卻制約著産業的發展。李兵認為,園區簽約企業遲遲不能投産落地的主要因素在於,四線城市的金融環境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在他看來,這些企業多少都會期待能夠在當地獲得信貸支援,但是進駐營口的都是銀行的分支機構,權力以及信貸額度都非常有限。

目前,五礦産業園的招商引資方向已經做出了一些調整。“我們現在會優先選擇一些自籌資金能力比較強的企業,比如那些符合國家金融支援政策的産業。”李兵告訴本刊,“寧願慢一點,否則土地出讓出去,企業卻進不來,到時候更被動。”

近期五礦産業園還將以土地作為出資,與一家來自黑龍江的企業合作溫泉養生項目,這些能夠帶來人流的産業也是五礦目前招商引資的對象。遼寧沿海産業基地副主任趙錦明表示,除去原有計劃招商的産業之外,五礦産業園還將引入服務性産業。

人員的流入與整個行政區域的吸引力有關,這並非一人之力。李兵表示,他們理想中的人口規模是3萬-5萬人。但現在即使已經簽約的17個企業都落地投産,也不到1萬人。如果指望著這幾千人來形成園區消費的自迴圈,那是不可能的。無論如何,企業個體的發展終歸要依附於大環境,“我們很希望營口能再度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要知道有些人的嗅覺很靈敏。”李兵的期待很無奈。

採訪過程中,記者曾與貴陽、遵義以及營口的房企高管談及這幾個城市房地産行業的現狀與特點。饒有趣味的是,遵義的開發商認為貴陽花果園這樣的項目“玩得太大”,而營口的房企又對遵義保利這種將1500萬平米體量的大盤建在一個空城之上的做法表示費解,“他們憑藉什麼呢?”

如果營口模式走不下去,那麼純粹做房地産的開發商又將如何?本地潛在的購房需求在短時間內被過度透支之後,房企又到哪去尋找新的客戶群?即便找到,那些銷售出去的住宅在夜晚也只是一個個黑暗的窗口罷了。

“其實很難為這種形式的房地産危機做一個定義。這的確不同於鄂爾多斯式的高價崩盤模式,而是一種不斷擠壓式的泡沫破滅。”上述來自北京的房企高管認為,正如1937年以後的經濟危機,都不會比大蕭條時代更嚴重。所以後來才會有“Recession”(衰退)這個詞,現在將之用在三、四線房地産行業或許會更準確一些。(來源:中國企業家)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城鎮化魅影:開發商狂歡 三四線城市成空城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3-04-28 09:52:00
新一輪城鎮化帶來的躁動和巨量土地供應,很可能落在了一座座已經被透支的空城之上。地方政府趁勢而起,從地級市到省會城市,各種産業園、城市新區以及城市帶規劃層出不窮。各級官員四處奔走,招商引資與土地出讓同步並舉。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