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大包乾35年後 44%耕地重新集中流轉

來源:人民日報 2013-04-08 09:32:00

圖①:小崗村入口處的牌樓。

圖②:村委會和村民簽訂的土地流轉合同。

圖③:嚴金昌在自家的“金昌食府”門前。

35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風險按下紅手印,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拉開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序幕;35年後,小崗村將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後對外發包,流轉總面積達8400多畝,佔可耕地面積的44%。

起初,土地集中發包還被部分大包乾帶頭人認為是重走回頭路。探究起來就會發現,儘管這與“包産到戶”形式上相悖,但並未觸動當初那場改革的一個基本成果——土地的家庭承包權。“先分再合”的內在追求也一脈相承,前者是為了溫飽,後者是為了進一步致富。

小崗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但30多年後,小崗村仍不富裕。當年的農民都指望那一點土地收益,如今的農村卻面臨“空心化”的尷尬,很多農民在土地之外能獲得更好的機會和收益。也就是説,小崗村的變化,是農村發生人口轉移和經濟結構調整之后土地經營權的自然讓渡。

和當年比,沒變的一點是:土地依然是農民最好的保障。因此,哪怕是農民自願的土地流轉,也不宜把步子邁得過大。有“農村改革第一村”之稱的小崗,能否再次把準農村發展的脈搏?請看本報記者來自安徽小崗村的調研。

——編者

農民為啥不願自己種?

種地富不了,流轉更划算,還解放了勞動力

初入小崗,可見標誌性的“鳳陽縣小崗村”牌樓,向裏走,便是正在施工中的商業街,“大包乾超市”、“大包乾農家菜館”字樣的店面招牌隨處可見。“眼瞅著華西村、南街村都富起來了,小崗卻變化不大。餓是餓不著,但也富不了,農民生活一直沒太大改善。”村委會主任關友江嘆息道。的確,除了這條為紅色旅遊而興建的商業街,小崗與周邊的村莊比起來並無特別之處。

從1978年開始,大包乾帶頭人嚴金昌在自家的土地上耕作了30來年。“土地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種地只解決了溫飽,發不了財。”嚴金昌很是感慨,“大夥辛勤勞動了幾十年,也沒能富起來。為什麼城裏人沒有種地,但吃的、穿的、用的都比我們好?”

在小崗,每人平均可耕地面積達5畝,與全國戶均7畝的耕作面積相比,數量已是相當充裕。村黨委第一書記丁俊告訴記者,小崗村的氣候條件不好,易旱易澇,只有不到一半的土地能夠旱澇保收。生産的基礎設施差,這些年糧食的産量和價格一直沒有重大突破,才導致了“一年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沒過富裕坎”的尷尬局面。

嚴金昌給記者算了筆賬,家中有35畝地,如果種上小麥、水稻或黑豆,一畝收成在700元—800元之間,遇到天災、蟲災收成更低。而把土地轉出去,按照合同價最初是一年500元/畝,這兩年按照700斤糧食價格計算,2011年是750元/畝,2012年是875元/畝。相比之下,種糧並不划算。除了留足口糧地,家裏其餘的都轉了出去。“不是不想種,實在是種地不賺錢。土地轉了,家裏的勞動力都解放了,還能幹點別的,擱誰都願意呢!”嚴金昌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自己如今幫兒子打理金昌食府,一年收入十幾萬不成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不是在外讀書就是去打工了,基本不在村裏,光靠老人種地可不行。”關友江道出現實的困境,“還不如把土地租出去,收益有保障。”

小崗村的可耕土地面積有1.9萬畝,目前已流轉的有8400多畝。小楊村民組的楊文輝,今年67歲了。“家裏有24畝地,都種著小麥,一畝都沒租。”楊文輝説,雖然很願意流轉,但自家的20多畝地分了20來塊兒,又不在規劃區內,想租沒人要,只好一直種著。

在小崗,土地流轉並不是最近才興起。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一些農民自發把地轉了出去,個人有協議或只是口頭約定;也有的出去打工了為防拋荒,把土地給親戚鄰居,每年收回點糧食。從形式上來説,小崗村如今的土地流轉,已走向規範化。村民先和村集體成立的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簽合同,公司再代表村民和企業簽約。嚴金昌拿出一份2009年和村裏簽的流轉合同,上面有村集體的公章和村民的紅手印,其中註明了租期為10年,價格參照小崗村指導價,用途為建設高産有機水稻産業園。“流轉是村裏牽頭的,合同也是統一簽的,有什麼事直接找村委會解決,還挺放心。如今租了4年,也沒遇上什麼糾紛。”嚴金昌説。

土地流轉的規模,也遠遠超過了當初。最近的一次土地流轉,是村委會從13個自然村、329戶農民手中流轉來4300畝土地,目前租賃合同已簽訂,租期到2027年。這些土地都已被平整為高標準農田,未來會進行大規模産業化經營。目前,村集體正在為這些地找“婆家”,已有一些農墾企業前來洽談,但還沒有最終敲定。

誰在打理土地?

合作社和涉農企業規模化經營,不吃大鍋飯

據統計,除去正在找“婆家”的4300畝,小崗村還有2000畝左右土地流轉給了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包括黑豆合作社、優質稻合作社、黑五類合作社、葡萄合作社、甜葉菊合作社等;另外2000多畝流轉給了農業産業化企業,主要從事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畜禽養殖。

楊玉兵是甜葉菊合作社的社長。他看上去40來歲,個子不高、皮膚黝黑。“我家有兄弟姐妹4個,都出去打工了,所以我把家裏的80多畝地都拿過來種了甜葉菊,一年賺30萬元不成問題,去年分紅還有1萬多塊。”楊玉兵很滿足。甜葉菊合作社成立於2010年,有80多家農戶參與,共流轉了土地300多畝,楊玉兵佔股80%。為了規避風險,合作社還跟明光市的一家企業簽訂了協議合同,保底的收購價是11元/公斤。除去人工、化肥、農藥和土地租金等費用,按這幾年的收購價16元/公斤算,每畝地的凈收益有4000多元。

有了農業合作社,農民賺得多,積極性也高了。但難免會有人質疑,搞合作社不是回到1978年以前了嗎?嚴金昌並不這麼看:“過去搞合作社,那是吃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時間久了,農民沒了積極性。而如今的合作社,是把農民組織起來,選擇一個好品種,統一進行技術指導,統一購買肥料、機械化耕作,統一銷售,按比分紅。你算算看,化肥統一購買,能便宜十幾塊。統一銷售,賣的價格又高,比一家一戶單種賺多了。自始至終家庭的土地承包權也沒變。”

相對於合作社,涉農企業流轉的土地面積要大得多。金小崗公司從小崗村流轉了700畝土地,加上鄰近的梨園村,一共流轉了1300畝種植大櫻桃和藍莓。據項目負責人姜漢昌介紹,大櫻桃和藍莓的前期投入較大,但銷售價格高,市場需求量大,這幾十年不愁銷。以櫻桃樹為例,一畝地栽櫻桃樹能種上68棵左右,按照每棵樹20—30斤的收成,純收入能有2萬多。如果種藍莓,收益可達3萬元。企業簽訂的合同租期到2027年,“既然租了土地,就打算長期幹下去,等租期結束了還會續簽。如果只種個十來年,前期投入那麼大,肯定是不划算呢!村裏人能來這兒做工,也很樂意。比如工地上招的保安,就是當地人,一月工資也有1200元呢!”姜漢昌説。

在村裏,也有村民之間相互流轉土地的現象。1981年出生的楊越嶺是地道的小崗人,大學畢業後在廣東的一家台資企業打工,2009年回到了小崗養羊。由於讀大學時戶口轉成了非農,他在小崗也就沒了土地。回來後,他在小崗和周邊的村莊盤了110畝地,種上草和玉米喂羊。由於是當地人,村民很信任,所以不少人直接和他簽了合同,去年他付給小崗村民的土地租金是749元/畝。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養山羊的成本主要來自地租、飼草料、人工和羊苗,一年的花費能控制在10萬元以內,去年280隻羊出欄,按照一隻900元的價格,賣了大概25萬元,凈賺15萬。如果自繁自養,收入還會更多。“如今市場行情這麼好,山羊銷路肯定不愁,租金我完全付得起,村裏人也相信我。”楊越嶺説。

拿什麼保障農民權益?

土地頒證確權,制度約束防範非農化經營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1.5%。而在小崗,流轉的土地面積已接近一半,且大部分土地租期都在10年以上。

土地流轉了,農民能致富嗎?“轉出土地的農民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流轉費用,這個費用和種田收入基本相當甚至高於種田收入,基本生存是有保障的。”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孔祥智教授説,“但這個收入和致富差得很遠。流轉土地後,農民可以從事工商業生産或者外出打工、創業,這些都可以成為致富途徑。國家應該進一步搞活農村經濟,給他們更多創業、就業的機會。”

農戶土地流轉後經過統一平整,已成為高標準農田,原有的位置和模樣已經發生變化,如何避免未來發生糾紛?“土地需要確權,村民對這事很上心。每家每戶的測量面積都要公示,不滿意的再跟村委會協商。”據關友江介紹,全村土地測繪、公示、確認登記已結束,計劃在5、6月份發證。記者拿到一張土地確權圖表,上面清楚顯示了每一戶農民的土地位置、形狀、面積。據參與測量的工作人員介紹,經過衛星專業測繪,數據相當精確,每戶的方位圖和畝數一目了然。

在小崗,流轉給工商企業的土地佔很大比重,如何保證這部分土地不改變農業用途?企業流轉土地規模較大的情況在滁州普遍存在,比如在全椒縣的八波村, 主營農業生産資料的輝隆集團在當地流轉的耕地面積達1.7萬畝。如果這些土地被惡意改變用途,將會給農業和農民帶來極大的損害。為了防患于未然,滁州市對此有統一規定。據滁州市委書記江山介紹,工商資本進入要遵循土地流轉程式,必須從事規模農業,種植內容、租期、租金價格等重要資訊必須在合同中體現,流轉後建檔作為憑證。一旦有改變用途的傾向,政府會進行干預。“工商資本不能和農民私下交易,否則農民沒有得到保護就沒有安全感。”江山説。

“在小崗,種什麼、怎麼種村裏不加干涉。但必須不能改變土地的用途,必鬚髮展農業。”關友江對這一點很明確。從目前來看,當地現有的農墾企業外來的多,本地的少。種植經濟作物的多,種糧的少。從農業種植的比較收益來看,種小麥每畝的收益在700—800元之間,種甜葉菊的收益在4000元左右,種大櫻桃和藍莓的收益則能到2萬元以上。顯然後者的經濟效益要大得多。如果是家庭種植經濟作物,也許還存在技術門檻。而對於企業來説,有能力進行試驗後統一技術指導培訓,技術上完全不成問題,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也就不足為怪了。“企業會按照市場來安排自己的生産活動,糧食安全不是企業的責任。”孔祥智説,要保障糧食安全,國家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傾斜。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小崗村大包乾35年後 44%耕地重新集中流轉
來源:人民日報2013-04-08 09:32:00
35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風險按下紅手印,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拉開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序幕;35年後,小崗村將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後對外發包,流轉總面積達8400多畝,佔可耕地面積的44%。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