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商業重組拉鋸:七年重組夢一朝歸零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 2013-03-11 09:18:00

據《21世紀經濟報》報道   2012年年底,武漢國資委旗下的上市公司中百集團和武漢中商的重組方案,再度被股東們投出的多數反對票而被否決。這意味著武漢國資係高調祭出的重組方案,再度被市場“拋棄”,一切回歸原點。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重組戰中,武漢國資係頻頻遭遇浙江民資銀泰控股和新光百貨挑釁,在這場國資保值增值的戰鬥中,雖然其獲得了表面的勝利,但其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

“在資金方面,我們耗資10多億元。”一位不願具名的武商聯內部人士感慨,在精力方面,武漢國資消耗更大,而這場“戰爭”,還讓武漢國資從一個對資本市場運作並不熟悉的體制內領導者,逐步蛻變為“能者”,其推出的“合縱連橫”、“反戈一擊”等諸多資本層面的保衛手段,上演了一齣精彩萬分的國資與民資的角逐劇目,成為中國商業乃至全國國資重組歷史上的一個經典的案例。

而目前,面對著民資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這場重組是繼續進行,還是就此放棄,一切似乎仍無定論。

困境倒逼重組

武漢作為商業重鎮,其九省通衢的區域優勢,註定了其在中國商業版圖上的地位。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武漢市就曾有包括六渡橋、鄂武商、中百、中商和漢商5家商業類上市公司,目前,除了六渡橋已退市外,其他4企業仍活躍在資本市場。其中,武商、中百、中商為武漢國有資産經營公司控股,而漢商則隸屬於漢陽區國資委。

在這段歷史中,武漢曾是國內僅有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000億元的城市。武商、中百和中商三家集團在同業中排名靠前。

不過,彼時的武漢國資旗下的武漢商業企業,已開始呈現業績滑坡的態勢。查詢三公司歷年年報及公開數據顯示,在1997年之前有四年凈利潤均過億,到了1998年凈利潤卻銳減至3100萬元,2001年、2004年則虧損9800萬元和6900萬元;中商2003年、2004年凈利潤均為800多萬元,一度還呈虧損近億元的尷尬局面,而中百的年度凈利潤則多在兩三千萬徘徊。

更讓他們尷尬的是,自2004年以後,中國對外資實施全面開放的政策,全球知名商業企業趁機紛紛進入中國,跑馬圈地,而早在1992年,武漢就被列為國家商業開發試點城市之一,外資十分活躍。沃爾瑪、家樂福、卜蜂蓮花等知名企業紛紛進駐。

“其實,武漢市政府在1998年就提出了重組商業的口號。”上述內部人士對本報透露,當時,武漢的工業開始面臨逐步下滑的趨勢,而商業作為傳統的優勢産業地位愈加明顯,而國內社會商鋪零售總額基本上開始面臨4年即翻一番的局面,武漢市動了重組的念頭。

重組思路首先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開始。“武漢市曾和許多企業談過重組事項,比如武漢中商曾與顧雛軍的格林柯爾接觸過,而鄂武商也曾與人民日報社控股的華聞集團傳出合作消息。”上述內部人士指出,但此時,國家開始推行國企的股改政策,武漢商業重組暫時被擱置。直到2005年,武漢將銀泰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引入,為後期民資與國企之間的控股權大戰,埋下了伏筆。

武商聯成立

武漢商業重組從設計、探索走到實施層面的標誌性事件則是武商聯的成立。

2007年5月,這家代表著武漢國資委控股鄂武商、中百、中商三家商業上市公司的商業航母公開解釋其成立目的,就是要在三年內,逐步整合三家上市公司,實現武商聯整體上市,最終消除三家公司的同業競爭問題。

“證監會要求我們必須重組。”在2012年中百的臨時股東大會上,武商聯總經理汪愛群曾解釋,當時,武漢國資委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面臨著比較嚴重的同業競爭問題,其要求我們必須解決,否則無法正常地上市融資。"

事實也是如此。作為三家商業上市公司,鄂武商旗下的業態包括武廣等百貨業態,同時還運作武商量販類的倉儲類超市,而中百集團則下轄中百倉儲、中百超市和中心百貨,而武漢中商則涵蓋中商平價、中南商業大樓,三企業主業基本一致。

“這種局面下,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和市場空間,必然面臨著十分激烈的競爭。”上述內部人士指出,作為上市公司要保證長足的盈利能力,而證監會的要求,顯得十分合理。

武商聯成立後,初步商定的重組步驟是,中百、中商“合二為一”,中百、鄂武商“合併同類項,最後,武商聯整體上市。而實施過程中,三企業同步進行。

 鄂武商保衛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銀泰的入駐,後來被外界認為此舉為“引狼入室”。

“按照2005年的想法,武漢是打算將三家商業上市公司的股權整合在一起,成立武漢大商業集團。”回憶與銀泰的合作初衷,上述內部人士指出,當時計劃讓銀泰百貨出資5億元,成為武漢大商業集團的二股東,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鄂武商、中商和中百三家上市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但在前期合作協議中,並未明確規定銀泰是否可以增持企業或做不做大股東的問題。

2006年4月,囿于內部利益難以協調,成立大商業集團的計劃遲遲不能實施,而按捺不住的銀泰係則開始蓄意發動“奪權”攻勢。彼時,“銀泰係”通過協議轉讓和二級市場收購的方式,頻頻舉牌當時的G武商A,至當年4月已合計持股15.68%。時任銀泰百貨總裁周明海説,銀泰是希望通過積極有效地參與,解決多年來困擾武商因體制原因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更好地協助武商穩步發展,同時提升盈利能力,創造股東價值。

2006年9月15日,“銀泰係”再度與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佔G武商A總股本20.24%,成為武商名義上的第一大股東。9月19日,武漢國資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天澤控投有限公司合計持有G武商A股份22.68%,武商第一大股東再度易幟。

為保控股權,銀泰係也開始增持反擊,而歷經長達一年多的拉鋸戰後,銀泰係以放棄武商集團大股東之爭、旗下銀泰百貨拿下中南路上的世紀中商,以進入武漢商業市場而收尾。

但沒有想到的是,5年後,重組仍然懸而未決的尷尬局面再度給了銀泰機會。

2011年3月28日至4月6日,銀泰係10天內在二級市場兩次舉牌鄂武商A,發動第二輪“武商股權之爭”。其後,武商聯只能略顯狼狽地通過尋找一致行動人守住防線。

此時,銀泰的反應更加激烈。其發佈公開信指責武漢國資及上市公司有關負責人“五宗罪”,後雙方又經歷相互訴訟。

為了死命保住控股權,武漢國資再度砸下約5.7億元現金增持,以及宣佈啟動要約收購而告一段落。

2012年,武漢國資係以浮虧超過2億元的代價,通過增持和要約收購的方式,共計砸下10.66億元的代價,終於保住了鄂武商的控股權。

“在這輪控股權的保住中,武漢國資表面雖然贏了,但贏得卻並不光彩。”一長期關注武漢商業重組的分析人士對本報分析,最初來看,武漢三家上市公司的股權都比較分散,而作為國企背景,武漢國資對資本運作的手段和方式反應的靈敏度不如銀泰係,只能更多地通過行政方面的手段應對,略顯狼狽。而其耗資和浮虧額度很高,經濟賬面上也並不划算,反之,銀泰係作為民資雖未能獲得控股權,但其並不尷尬,而其對外宣稱“財務投資”,獲得了相應的回報。

中百的拉鋸戰

除了銀泰的“入侵”外,另一浙江民資的新光控股讓武漢國資面臨的困局雪上加霜。

2011年初,籌劃已過4年的武漢國資終於正式放出啟動重組的消息。2011年4月14日,鄂武商、中百、中商宣佈籌劃重組,但隨後的6月9日,鄂武商宣佈退出,上述公司一步走的重組計劃,變成兩步走。即中商和中百先行,鄂武商隨後的步驟。

9月29日,中百、中商重組預案公佈,擬以中百集團吸收合併武漢中商的方式,邁出重組第一步。

就在此時,“埋伏已久”的新光控股于當年12月舉牌中百集團,躍升為中百集團第二大股東,其同屬於浙江民資的背景,讓武漢國資方十分戒備,而對比鄂武商,中百的股權更為分散,武商聯對其控股比例僅有10.12%。

或許也是新光的插足,讓重組方案又有了波折。6個月後,即2012年3月29日,兩公司同時發佈公告稱重組預案細節仍需調整,致逾期未召開董事會,方案失效,到當年6月底後再度公佈第二次的修改預案。

此時已經風聲鶴唳的武漢國資採取貼防的方式回應。中百集團2012年一季報顯示,武漢國資背景的武漢地産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進成為公司第四大股東,持股量為2681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94%。此時的新光控股持有6034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8.87%。

但此後,新光控股幾乎每月增持,至三季度末,新光控股持股9.48%,此後又經過兩次增持。到2012年11月8日,累計持股6963.98萬股,佔公司股份總額的10.22%。超過了大股東武商聯持有的6924.93萬股。

不過,此時的武漢國資係的貼防措施有了用處,其雖然不是大股東,但加上一致行動人後,其持股比例達到12.89%,也就是説,其仍手握實際控制權。

這種複雜的局面,也直接導致了武漢國資係祭出的重組方案仍然再度被否決,更讓人尷尬的是,其反對票的比例刷新了以往的紀錄,12月21日,兩家公司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針對重組方案的反對票佔比分別達到88%和96%。

事實上,除了民資“攪局”外,武漢商業重組難産的根本原因在於利益關係難以有效協調。

上述內部人士也指出,三家老字號的上市公司歷史都十分悠久,而目前的管理層大都是早期的創始人,他們對公司感情深,且功勞顯著,面對著歸併同類型的重組方式,打破原有的管理體制,本身難度就很大。

而在重組過程中,各自對旗下資産的估值方式各有認識,特別是被兼併方難以認同當前的估值,以哪種對價合併,也難以達成統一共識。更讓管理層為難的是,在中國商業企業的重組中,股權激勵作為一種激勵企業管理層的方式被運用的並不少,但在自己企業的重組中卻難以實現,“這種尷尬的局面下,要達成共識自然很難”。

上述分析人士也認為,在武漢商業重組的案例中,雖然民資的侵入讓武漢國資係手忙腳亂,但他們客觀上也給了武漢國資係理順體制內龐雜關係的機會,而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中,民資的靈活和反應速度也給了武漢國資係諸多啟示。

在全國商業企業重組案例中,受阻屬於必然,從目前局面看,重組懸而未決已讓武漢三家商業企業喪失了不少發展機會,相對落後同業。比如上海百聯,在成功重組後,已在全國20多個省份落子,發展態勢良好。而武漢商業重組如能儘快解決,憑藉其歷史地位和操盤經驗,他們完成從區域性的企業到全國性商業企業的難度並不大。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武漢商業重組拉鋸:七年重組夢一朝歸零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2013-03-11 09:18:00
2012年年底,武漢國資委旗下的上市公司中百集團和武漢中商的重組方案,再度被股東們投出的多數反對票而被否決。這意味著武漢國資係高調祭出的重組方案,再度被市場“拋棄”,一切回歸原點。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