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軌道交通新車新技術在京亮相 3號線列車計劃明年全部交付

來源:北京日報 2023-09-26 10:38:30

低運能輕型磁浮電車首次亮相、北京地鐵3號線列車可實現跨線“跑”、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貼地飛行”……昨天,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3)在京開幕,論壇同期舉辦第15屆世界國際交通技術和設備展覽會,一批軌道交通新車新技術在京亮相。

北京地鐵3號線車輛模型。 本報記者 鄧偉攝3號線列車靈活編組可長可短

走進世界國際交通技術和設備展覽會“北京交通”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十余輛代表最先進技術的軌道列車模型。其中,就有備受期待的北京地鐵3號線列車。

“北京地鐵3號線列車是國內首次實現全自動聯挂、靈活編組的全自動駕駛地鐵車輛。”京投裝備技術研究院高級主管邢松齡介紹,3號線列車通過全自動車鉤,可靈活“變長變短”,比如,高峰時段採用4+4編組運作,在平峰時段可轉換為4編組車輛,實現節能增效。

在車輛靈活編組的前提下,3號線可實現與12號線跨線路互聯互通。“通俗地説,就是能夠混跑,3號線列車可跑12號線,12號線列車也可跑3號線,兩條線路列車還可重聯、混編。”邢松齡介紹,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當一條線路客流量增加時,可以根據需求調用另外一條線路的車輛上線運作,最大化優化車輛的資源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3號線列車全面實現了無人干預的自動駕駛。從車輛自檢出庫到上線運營,從下線洗車到晚間回庫,均可按照預定計劃自動運作,無需司機操作。目前,3號線首列車已經下線交付運營公司,計劃在明年全部交付。低運能輕型磁浮電車亮相

時速200公里快速市域動車組、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記者在“北京交通”展區看到,除了近兩年交通裝備展上的“網紅”,還有首次亮相的新面孔——由京投裝備集團研發的低運能輕型磁浮電車。與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磁浮列車相比,這款“迷你”車型只有兩節車廂,主要特點是高度輕量化、小型化、低成本。

“低運能輕型磁浮電車採用自主研發的輕型軌道梁,有效降低了工程造價。低運量設計適用於大城市支線、中小城市幹線、旅遊景區、工業園區、機場接駁及通勤等中短距離低運能運輸場景。”京投裝備集團技術人員介紹,該輕型磁浮電車採用常導電磁懸浮或者永磁電磁混合懸浮技術實現懸浮導向,通過直線感應電機實現牽引和電制動。列車最高時速120公里,已于2022年下半年在河北保定完成了測試驗收工作。

此外,第二代智慧列車的技術展示,也吸引了不少參展者駐足。“第一代智慧列車已在北京11號線(冬奧支線)進行了示範應用。第二代智慧列車則是進一步適應多樣化運營需求,並對車輛各個系統進行多專業深度融合。”技術人員介紹,第二代智慧列車同時支援虛擬連挂和全自動硬連挂兩種靈活編組方式,可適應平峰、高峰和跨線等多種運營場景。頭車和中間車“等長度”設計,列車連挂編組運作時,客室門與既有線站臺遮罩門完全相容。同時,列車乘客資訊顯示系統也進行升級,可根據需要顯示抵達各車站所需時間。高速磁浮列車“貼地飛行”

在中國中車展區,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車模型格外吸睛。流線型車頭、藍灰色車身,沒有輪子的高速磁浮列車,採用“列車環抱軌道”的運作結構。技術人員介紹,這是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速度級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利用電磁吸力使列車懸浮于軌道,實現無接觸運作,也是當前可實現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此前,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已經成功下線,目前正處於試驗階段。

第15屆世界國際交通技術和設備展覽會以“交通天下 創新引領”為主題,共設置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高端製造、國際物流供應鏈系統、綠色低碳交通、地方交通高品質發展、未來交通等展區,涵蓋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各種交通運輸方式。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一批軌道交通新車新技術在京亮相 3號線列車計劃明年全部交付
來源:北京日報2023-09-26 10:38:30
低運能輕型磁浮電車首次亮相、北京地鐵3號線列車可實現跨線“跑”、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貼地飛行”……昨天,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3)在京開幕,論壇同期舉辦第15屆世界國際交通技術和設備展覽會,一批軌道交通新車新技術在京亮相。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