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發放購房貸款貼息和消費券,最高補貼3萬元支援高校畢業生購房

來源:澎湃新聞 2023-09-08 14:51:09

9月7日,吉林省長春市發佈《長春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房地産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涉及購房支援、信貸調整、促進交易等方面, 共11條措施。

發放購房貸款貼息和消費券。自本通知發佈之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對使用公積金和商業貸款購買本市新建商品住房的,每年按貸款金額給予1%財政貼息(最高貼息1萬元/年),貼息期為3年;對全款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一次性發放1.5萬元購房消費券。

給予進城農民和環衛工人購房獎勵。自本通知發佈之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對進城農民和環衛工人購買本市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200元/平方米的購房獎勵,獎勵額度最高不超過2萬元。購房獎勵和貸款貼息或購房消費券可同時享受。

支援高校畢業生在長購房安家。對近5年畢業的大專以上學歷高校畢業生,自本通知發佈之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首次購買本市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3萬元一次性購房補貼,符合《長春市高校畢業生租房和生活補貼暫行辦法(試行)》(長府辦發〔2023〕27號)規定條件的高校畢業生,憑商品房買賣備案合同和契稅繳納證明,可同時一次性領取24個月的租房和生活補貼。購房補貼和《〈關於實施新時代人才振興工程激勵人才助力“六城聯動”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實施細則》(長人組字﹝2023﹞2號)文件規定的應屆高校畢業生2萬元一次性購房補貼不可兼得,但和貸款貼息或購房消費券可同時享受。

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體系。年滿18周歲,且男性未滿60周歲、女性未滿55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在本市以靈活就業身份自謀職業的人員均可自願繳存住房公積金,連續足額繳存6個月,可與單位繳存職工享有同等的住房公積金貸款權利。

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執行基準利率。首次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期限5年以下(含5年)年利率按2.6%執行,5年以上按3.1%執行。

持續開展購房月活動。全面加大購房月宣傳力度,精準對接不同行業職工群體購房需求,採取線上線下互動和走進企業、走進樓盤等多種方式,開展購房月系列活動,給予相關優惠政策。

積極推進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加快城市三環內重點棚戶區改造工作,加大徵拆力度,積極推進三環內土地出讓,改善住房供應區位結構。建立安置房房源超市,鼓勵通過購買商品住房、發放安置房票等貨幣化為主的方式實施安置。自本通知發佈之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被徵收居民在被徵收地塊掛牌出讓前6個月內購買本市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10%購房獎勵,獎勵資金納入徵收成本。

鼓勵企業購買商業、辦公用房。在本市內註冊登記,且上一年度總納稅額達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不包含房地産企業),自本通知發佈之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購買本市在售商業、辦公用房的,憑商品房網簽備案合同和完稅證明,可申請一次性購房補貼,補貼標準為500元/平方米,最高補貼額度500萬元,所購房屋3年內不得轉讓。

試行地下停車位、車庫辦理預售。房地産開發項目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人防工程除外),可與商品房同步辦理預售許可證。

完善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開發項目周邊教育、醫療、交通等配套設施建設,儘快兌現已承諾配套建設的學校、醫院,促進房地産銷售。加快推進已出讓土地地上房屋徵收工作,解決徵收遺留問題,保障項目正常建設。

規範房地産仲介市場。嚴格落實明碼標價制度,嚴禁經紀機構操縱經紀服務收費。重點打擊以“返傭”方式代理銷售商品房行為,打擊房地産經紀人通過自媒體發佈抹黑、唱衰房地産市場的不當言論行為。充分發揮房地産仲介行業協會作用,通過開展全員培訓、掛牌執業等方式規範仲介市場,將未備案經紀機構納入管理範圍,加強行業自律。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長春:發放購房貸款貼息和消費券,最高補貼3萬元支援高校畢業生購房
來源:澎湃新聞2023-09-08 14:51:09
9月7日,吉林省長春市發佈《長春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房地産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涉及購房支援、信貸調整、促進交易等方面, 共11條措施。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