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政策活躍資本市場

來源:經濟日報 2023-08-22 15:05:35

中央政治局近期召開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日前,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已成立專項工作組,專門制定工作方案,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入手,確定了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所有政策措施。目前,一批措施已經平穩推出,還有一批措施正在加緊推動。證監會還對近日市場關注的“T+0”、證券交易印花稅調降、中長期資金入市等問題進行回應。

形成活躍市場的合力

投資決策不應被短期的“噪聲”干擾。“當市場陷入過度悲觀的負反饋陷阱時,出臺直接改善資本市場表現的措施,將有助於提振投資者信心,打破悲觀預期和市場下跌的負反饋螺旋。”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彭文生接受採訪時表示。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觀察解讀經濟形勢,既要看清短期的、階段性的“形”,更要讀懂長期的、根本性的“勢”;在看到短期困難挑戰和階段性壓力的同時,更要增強對長期發展的信心和耐心。

有關專家表示,要客觀看待當前經濟發展的速度。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明顯好于去年,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也是領先的,8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凸顯出對穩增長的決心,強調要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紮實推動高品質發展。應該説,全年完成5%的增長目標具備堅實基礎,這是在我國經濟大體量、高基數情況下實現的,這一目標殊為不易,也務實可行。投資者要準確把握經濟運作中的亮點。比如,國內需求穩步擴大,産業結構繼續優化,高技術投資較快增長,新動能發展壯大,通脹形勢總體穩定;等等。

要堅定對重點領域風險化解的信心。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穩定經濟、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的有力信號。近期大家比較關注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産等重點領域風險,中央對此高度重視,相關風險的處置化解都在穩步推進過程中。近期一些優化房地産調控措施已經陸續出臺,8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專門強調要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重點領域實質性化險。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對此要有充分信心。

此次,證監會推出活躍資本市場“所有”舉措,總體思路是堅持系統觀念、問題導向、市場化和法治化方向,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主線,綜合施策,協同發力,更好發揮資源配置、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功能,持續優化市場生態,有效提升市場活力、效率和吸引力,保持資本市場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實現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要把握好四大原則:一是標本兼治。既立足當下,加快推出一批可落地、有實效的政策舉措,穩定預期、提振信心,又著眼長遠,堅持改革開路,統籌發展股票、債券、期貨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二是突出重點。解放思想,找準發力點,力爭在引入源頭活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暢通性等問題上取得突破。三是穩字當頭。把握好穩和活的關係,統籌活市場、穩預期、守底線各項工作,堅持在維護市場總體平穩的前提下,提升市場活躍度。四是發揮合力。加強跨部委溝通和政策協同,同向發力,形成活躍市場、提振信心的強大合力。

多箭齊發提振投資者信心

此次所有具體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債券發行、並購重組“綠色通道”;完善一二級市場逆週期調節;研究適當延長A股交易時間等。具體來看,分六大板塊,分別是:加快投資端改革,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更好回報投資者;優化完善交易機制,提升交易便利性;激發市場機構活力,促進行業高品質發展;支援香港市場發展,統籌提升A股、港股活躍度;加強跨部委協同,形成活躍資本市場合力。

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與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相輔相成的。“將統籌做好活躍市場與防範風險、加強監管各項工作,會同有關方面穩妥防範處置城投債券、房地産等重點領域風險,堅決維護市場穩定運作。堅守監管主責主業,加大資本市場防假打假力度,從嚴從快從重查處欺詐發行、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典型違法案件,為投資者提供真實透明的上市公司,鞏固長期投資信心。”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説。

彭文生認為,從中長期來看,提振投資者信心的關鍵還是要提升上市公司品質。2013年至2022年A股上市公司非金融盈利年複合增速為8.2%,保持較高增長但波動較大,權益凈利率水準的中樞,相比全球主要市場來看,也有進一步改善空間,回饋股東力度等方面也仍需優化。因此,引導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創新能力和回饋股東意願,是改善上市公司品質的關鍵。

增量資金流入是活躍市場的關鍵。近年來,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年金基金等中長期資金整體保持凈流入,但從總體上看,中長期資金不足仍是制約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中長期資金持股佔比不足6%,遠低於境外成熟市場普遍超過20%的水準。

據了解,證監會正在研究制定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方案。在引入更多中長期資金方面,重點營造有利於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比如,優化投資交易監管,研究優化適用大額持股資訊披露、短線交易、減持限制等法規要求,便利專業機構投資運作管理;豐富場內外金融衍生投資工具,優化各類機構投資者對衍生品使用的限制,提升風險管理效率;推動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與資金規模;推動加快將個人養老金制度擴展至全國,擴大制度覆蓋面;支援銀行理財資金提升權益投資能力;積極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樹立長期投資業績導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的長週期考核機制,提升投資行為穩定性等。

工銀瑞信認為,從長期性價比指標來看,A股市場當前估值偏低。目前,政策蓄勢待發,市場生態將持續優化,市場活力、效率和吸引力均有望得到有效提升。

回應關切站穩人民立場

實現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考慮投融資兩端的動態積極平衡。沒有二級市場的穩健運作,一級市場融資功能就難以有效發揮。證監會表示,將始終堅持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同時充分考慮二級市場承受能力,加強一二級市場的逆週期調節,更好地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市場會感受到這種變化。

股份回購對於穩定股價、提振信心具有重要作用,證監會將進一步優化股份回購制度。一方面,加快推進回購規則修訂,放寬上市公司在股價大幅下跌時的回購條件,放寬新上市公司回購限制,放寬回購窗口期的限制條件,提升實施回購的便利性。另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上市公司積極開展回購,督促已發佈回購方案的上市公司加快實施回購計劃、加大回購力度,及時傳遞積極信號。

近期,一波股份回購潮正在A股涌起。Wind數據顯示,8月份以來,共有42家上市公司發佈了提議回購股份的公告,8月18日,滬深京三市共有7家上市公司公佈回購股份方案。市場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密集回購股份,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釋放積極信號。因為從歷史上看,上市公司涌起股份回購潮,往往是市場見底醞釀上漲行情的重要特徵。不過,相比發達資本市場,A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力度仍較小,從提振投資者信心、切實回報投資者角度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市場對大股東減持也較為關注。證監會對大股東、董監高離婚、解散、分立等減持明確了監管口徑,消除了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下一步將持續做好減持監管工作。一方面,堅決打擊違規減持行為,及時嚴肅處理超比例減持、未披露減持、規避限制減持等行為;另一方面,密切關注市場反映的股東減持問題,適時研究優化減持規則,增強制度約束力。

市場對股票市場T+0交易制度討論較多。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現階段實行T+0交易的時機不成熟。對於投資者關於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的呼聲,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歷史情況看,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對於降低交易成本、活躍市場交易、體現普惠效應發揮過積極作用。有關具體情況建議向主管部門了解。

8月18日,證監會召開部分證券基金私募機構座談會,就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聽取意見建議。會議強調,證券基金私募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是資本市場發揮價值發現、資源配置和居民財富管理等功能的關鍵力量,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進一步站穩人民立場、提升專業能力,加快形成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合力。切實增強大局觀和宏觀研判能力,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強化逆週期思維,以實際行動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切實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財”職責,關注投資者體驗,有效滿足多元化投資需求,以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贏得廣大投資者信任,引導市場參與各方全面客觀理性看待經濟金融形勢和資本市場發展潛力,共同營造有利於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環境。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所有政策活躍資本市場
來源:經濟日報2023-08-22 15:05:35
中央政治局近期召開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日前,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已成立專項工作組,專門制定工作方案,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入手,確定了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所有政策措施。目前,一批措施已經平穩推出,還有一批措施正在加緊推動。證監會還對近日市場關注的“T+0”、證券交易印花稅調降、中長期資金入市等問題進行回應。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