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末 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5.2%

來源:人民日報 2023-07-03 13:42:29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引導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的不同需求,進一步優化産品、市場和服務體系,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科技型企業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但具有高風險、輕資産等特點,較難獲得與其核心競爭力匹配的資金支援。近年來,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模式,助力科技型企業更好發展。這些政策落實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採訪。

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援力度持續提升

青島中科潤美潤滑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特種潤滑材料主要用於風電機組、軌道交通、冶金、電力等領域,公司副總裁邵長興説:“歷經多年産品研發、産線建設,公司業務正處於快速上升期。但由於輕資産運營、缺少抵押物,傳統銀行授信機制難以滿足我們的資金需求。”

針對中科潤美輕資産、高成長性等特點,中信銀行青島分行採用“積分卡審批”模式對企業進行評估。“該模式不以抵押物、財務指標作為重要評價因素,在審批模型中提高企業研發能力、技術優勢、專利品質、團隊背景、股權融資可獲得性等要素的權重。”中信銀行青島分行紹興路支行副行長邱志剛説,運用該模式,銀行2022年6月完成項目盡調、立項評分及審批,為中科潤美提供了1000萬元授信額度。

除了提供信貸支援以外,中信銀行還發揮集團內部協同優勢,為企業提供更多支援。今年1月,中信建投資本對中科潤美完成了3000萬元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全方位的金融支援增強了企業加大技術研發的信心。”邵長興説。

創新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需要金融活水的澆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近年來,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援力度持續提升,“從直接融資看,以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為突破口,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制度機制逐步健全;從間接融資看,銀行在完善科技型企業專屬金融服務體系、構建科技型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方面已經有諸多嘗試,取得了良好效果。”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援的科技型中小企業15.08萬家,獲貸率45.9%,比上年末高1.3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1.76萬億元,同比增長25.2%,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科技保險也在為科技型企業研發、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活動提供風險保障。

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現代農業機械産業重點企業。近年來,公司推動“網際網路+智慧農機”智慧農業發展,研發推出人工智慧小麥水稻收割機等設備,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

“一位來自東南亞的客戶想要購買我們的甘蔗聯合收穫機,但又考慮到設備價格較高、維修難度較大,對是否立即購買猶豫不決。”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説,了解到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保障範圍涵蓋設備故障導致的客戶財産損失後,企業果斷為甘蔗聯合收穫機投保,“有了保險保障,客戶的顧慮打消了,雙方達成深度合作。”

廣東省深圳市推廣涉海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大力發展海洋領域科技研發設備、科技費用損失等保險;河南省科學技術廳聯合人保財險為“揭榜挂帥”項目專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目前,我國科技保險保障範圍已覆蓋科技創新的全流程。在産品研發階段,有科技項目研發費用損失保險;在科技成果轉化階段,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有助於解決技術人員的後顧之憂;在産品應用階段,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受到不少科技型企業歡迎。

金融機構多措並舉服務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成長

上海驕成超聲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近年來,企業在動力電池極耳焊接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産品應用於國內多條動力電池生産線,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去年,上海銀行對優質科技型企業名單進行摸排,與驕成超聲達成了初次合作意向。銀行迅速成立專項小組對接企業,經過盡職調查和風險研判,為其提供了數千萬元信用貸款用於日常經營週轉,助力企業在服務新能源汽車、綠色能源和半導體等産業中快速發展。

“科技型企業與傳統企業不同,其在前期的研發投入較多,技術突破和應用、盈利的不確定性較高,傳統的融資模式較難匹配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模式。”婁飛鵬説,因此,金融機構應基於自身優勢,為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提供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支援。例如,在企業初創期,風險投資提供最初的資金支援;在企業成長期,股權投資接力;在企業成熟期,銀行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援。

金融機構多措並舉服務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成長。“做科技金融服務要緊緊圍繞創新鏈和産業鏈深度融合,拉長做深金融服務鏈條,做好科技創新的全生命週期、全産業鏈條的服務。特別是要突出支援科技成果産業化,更好滿足科創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農行這些年發揮集團綜合服務優勢,建立起貸款、股權投資、債券、基金和諮詢顧問等一體化産品體系,努力滿足各類科創主體金融需求。”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表示。

“我們希望在收益風險匹配上往前再探索一步,發揮好對企業整個生長過程全方位、深度的理解,同時把供應鏈金融切入其中,在企業創立、基礎研發、成果轉化、産業化等各個階段進行長週期服務,著力推動科技、産業和金融的良性迴圈。”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説。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認為,應聚焦科技産業發展及科技創新中的風險管理需求,實現科技與保險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打造全生命週期科技保險服務體系;優化保險服務科技創新體制,完善科技保險市場,建立保險全方位、全領域、全流程參與科技創新的新模式。

持續打造更完善的科創金融服務生態

當前,科創金融服務已經走上快車道,但和企業實際需求相比,科創金融供給仍然較為短缺。業內人士表示,科創金融服務效能提升,與國家政策支援密切相關,也離不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非銀行專業機構、創業孵化器、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等主體之間的緊密合作。

——健全科創金融相關支援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更好服務科技型企業。

在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背景下,有關部門近年來密集出臺政策支援科創金融發展。在貨幣政策方面,2022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額度2000億元、利率1.75%,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援力度。在財政支援上,全國多地利用科技貸款貼息獎補、科技保險保費補助等方式,支援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

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探索有力。今年5月,《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印發。2022年11月,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獲批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的設立進一步激勵金融機構集聚有效資源、優化産品供給。

——推動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等加強合作。

據了解,為有效解決科技型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問題,2020年起,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中心通過創新積分精準識別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引導地方政府打通財稅、科教、産業、金融等政策資源支援企業創新。

數據顯示,2022年,59家試點高新區依據量化積分,共為積分企業提供財政資金支援307.4億元,促進積分企業獲得銀行授信1178.6億元,獲得創業投資1294.9億元。

“做好科創金融不只是金融機構自己的工作。這組數據充分説明,在科創金融發展中,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主體之間的密切合作十分重要。”婁飛鵬説,應持續推動金融機構、創投機構與科技型企業,以及與政府部門、創業孵化器、科研院所等之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匯聚整合各方面力量,打造更完善的科創金融服務生態。

——加強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智慧財産權交易、信用資訊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對科創金融發展同樣重要。以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為例,金融機構想要了解企業擁有的智慧財産權情況,需要查詢企業的專利、商標登記資訊,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推動智慧財産權全流程資訊數據共用、全生命週期跟蹤。同時,只有形成通暢、公開、透明的智慧財産權交易體系,金融機構才有足夠的動力接受智慧財産權這一無形資産作為質押物。

婁飛鵬表示,由於科技型企業一般具有高風險、輕資産的特點,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有效信用資訊需求很大。各部門機構間的密切協作,信用資訊全面及時共用,有助於解決銀企資訊不對稱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加大力度支援科技型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融資,助力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促進高品質發展。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今年一季度末 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5.2%
來源:人民日報2023-07-03 13:42:29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引導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的不同需求,進一步優化産品、市場和服務體系,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科技型企業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但具有高風險、輕資産等特點,較難獲得與其核心競爭力匹配的資金支援。近年來,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模式,助力科技型企業更好發展。這些政策落實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採訪。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