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條段2540公里!河北打通拓寬京津“對接路”

來源:河北日報 2023-02-21 14:05:45

從今天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著力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河北交通運輸系統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著力解難點、疏堵點、去痛點,打通“大動脈”,暢通“微迴圈”,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持續向縱深拓展。目前,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京津雄核心區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加速形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與保障。

雄安新區對外骨幹路網持續完善。京雄城際鐵路通車,雄安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快線(R1線)建設加快推進,雄商、雄忻高鐵開工,“四縱兩橫”高速鐵路網路正在逐漸成形。新建高速公路454公里,津石高速和京雄、榮烏新線、京德高速一期通車,“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全面打通;容易、安大兩條普通幹線建材通道投用。攻克超距雷達等關鍵性技術,京雄高速智慧照明系統安裝投用;開設自動駕駛專用車道,榮烏新線高速建設智慧化貨運通道;京德高速交通事故風險辨識系統完成實地測試。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制定的4大類35項具體任務,已完成20項。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在雄安新區完成選址。

綜合立體交通網路不斷優化。“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設,河北通車里程達到8243公里,位居全國第2位,實現市市通高鐵,省會到北京1小時通達,省會與廊坊、承德高鐵直達。互聯互通的公路網路全面構築,河北公路里程達到20.9萬公里;高速公路達到8326公里,位居全國第5位,實現縣縣通高速;打通拓寬京津“對接路”42條段、2540公里,連通幹線公路達到47條、74個介面。功能互補的津冀環渤海港口群基本建成,河北沿海港口生産性泊位246個,設計通過能力11.6億噸,吞吐量達到12.8億噸,分居全國3、4位,大宗物資運輸主樞紐港地位不斷鞏固;津冀港口集裝箱合作航線達到7條,佔河北港口集裝箱總航線的十分之一,干支聯動的集裝箱運輸網路加速完善。

運輸服務一體化水準大幅提升。冬奧交通任務圓滿完成,賽時巴士線路和保障車輛運作有力有序,有力保障157萬餘人次綠色高效、安全便捷出行,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省交通運輸廳“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建立省部、省際和京津冀區域保通保暢協同機制,聚焦資訊聯動,實時推送河北核發通行證的進京運輸車輛資訊,實現互通互認;聚焦政策協同,5次優化查驗流程;聚焦紓困解難,“一事一協調”解決各類不通不暢問題3376個;聚焦重點領域,持續保障能源、糧食、民生等重點物資安全高效運輸。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實現全省覆蓋,並與京津等全國357個城市公共交通乘車刷卡互通。環京定制快巴運營,為通勤人員提供定制客運服務。

交通協同治理取得新成效。完善協同發展機制,建立河北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聯席會議機制,優化京津冀三省市區域交通一體化領導小組工作規程,毗鄰區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成立聯合工作專班,形成跨區域、寬領域、多層次的“5+1”協同發展工作機制。強化溝通協調,與京津主動對接,有力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部署加速落地,召開三省市交通運輸部門對接會議70余次,簽署接線協議23份,制定區域協同標準10項,三地交叉備案規範性文件98件。

下一步,河北將聚焦“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按照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有關規劃和方案,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向縱深拓展。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42條段2540公里!河北打通拓寬京津“對接路”
來源:河北日報2023-02-21 14:05:45
​從今天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著力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河北交通運輸系統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著力解難點、疏堵點、去痛點,打通“大動脈”,暢通“微迴圈”,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持續向縱深拓展。目前,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京津雄核心區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加速形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與保障。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