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舉行 徐州都市圈建設加速推進

來源:解放日報 2021-10-20 14:36:45

今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二十一次全體會議在江蘇徐州舉行,會議主題為“長三角城市合作:服務發展新格局,攜手邁上新征程”。同日還將舉辦長三角民營經濟跨區域産業協同發展論壇、長三角中心城區高品質發展論壇、徐州都市圈産業協同發展論壇三個專場活動。

還記得去年在連雲港舉行的全體會議上,江蘇省領導在致辭時説:“這次會議主辦地連雲港,位於長三角的東北角,這次大家來,也是比較辛苦的。”説的是長三角其餘40城前往東北角的連雲港的交通不便。短短一年間,連徐高鐵、連淮揚鎮鐵路、鹽通高鐵全部通車,連雲港與長三角中心城市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其中,徐連高鐵於今年2月8日開通運營,徐州與連雲港兩座城市之間僅需50多分鐘車程,不再需花費兩個多小時繞行淮安。

徐連高鐵連起了先後兩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全體會議舉辦地,徐州和連雲港的聯繫不限於此。2018年,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座談會在徐州召開,10座城市參與簽署《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宣言》,包括江蘇徐州、連雲港、宿遷,安徽宿州、淮北,河南商丘,以及山東棗莊、濟寧、臨沂、菏澤。這些城市中,有3個老工業城市、7個資源型城市,且普遍遠離各自的省級行政中心和經濟中心。其中,徐州被明確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9月26日,徐州市委書記莊兆林在徐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作了題為《建設産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奮力譜寫徐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的報告,足見徐州對區域中心的重視程度。莊兆林提出,徐州要主動對標省會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輻射帶動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努力做到“徐州之於淮海經濟區如同上海之於長江三角洲”。

成為區域中心城市,徐州有一定基礎,“十三五”期間,徐州GDP連跨6000億元、7000億元兩個臺階,遠高於淮海經濟區其他9個城市。但徐州人深知,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絕不是被“封”出來的,更不是自己“喊”出來,而是靠實實在在“幹”出來的。如何干?徐州將發揮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徐州都市圈同城化建設,打造淮海經濟區之核。綜合考慮交通、經濟關聯度和人口、資源要素流動等因素,如今的徐州都市圈主要涵蓋徐州、宿州、淮北、棗莊、宿遷5市全域,以及連雲港東海縣、濟寧魚臺縣、菏澤單縣、臨沂郯城縣、商丘永城市等5個縣(市)。其中,河南永城正跨過省界,積極融入徐州都市圈,“去徐州買衣服”“到徐州度週末”一直是當地居民口中的高頻詞。以前永城居民前往京滬等地都是到徐州東站乘坐高鐵,後來鄭徐高鐵開通,永城家門口有了高鐵站永城北站。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永城與長三角也有一些聯繫,永城北站與徐州火車站一樣,都隸屬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

徐州都市圈建設正加速推進。在産業協同發展上,2019年11月,宿州、徐州兩市政府簽訂《共建宿州徐州現代産業園區合作框架協議》,推動打造省際毗鄰地區産業合作示範區,宿徐現代産業園先後承接徐州裝備製造、工程機械、新材料等産業轉移項目89個,項目協議總投資175億元。安徽蕭縣泉山工業園累計落戶企業31家,其中來自徐州産業轉移企業17家。此外,淮北市專門規劃土地1000畝,設立徐州産業園區,積極推進産業協同合作。

徐州都市圈正逐漸同城化。9月底,《江蘇省“十四五”鐵路發展暨中長期路網佈局規劃》發佈,其中提到江蘇將在蘇錫常、南京和徐州等三大都市圈,打造城市群城際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網。按照徐州相關規劃,為構建“1小時通勤圈”,將加快推動軌道交通S1號線向山東棗莊市延伸、S2號線向宿遷市延伸、S4號線向安徽宿州市延伸。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舉行 徐州都市圈建設加速推進
來源:解放日報2021-10-20 14:36:45
今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二十一次全體會議在江蘇徐州舉行,會議主題為“長三角城市合作:服務發展新格局,攜手邁上新征程”。同日還將舉辦長三角民營經濟跨區域産業協同發展論壇、長三角中心城區高品質發展論壇、徐州都市圈産業協同發展論壇三個專場活動。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