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共文化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的背後

來源:成都日報 2021-08-19 10:47:23

成都市公共文化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的背後_中國網地産

成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能力隨著眾多大型地標性文化設施的投入運作大幅躍升。圖為成都露天音樂公園 本報記者 胡大田 攝

成都市公共文化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的背後_中國網地産

洛帶客家水龍節  市文廣旅局供圖

成都市公共文化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的背後_中國網地産

散花書院邛窯店    市文廣旅局供圖

在最新發佈的《2020年全國公共服務品質監測情況通報》中,全國31個省(區、市)共110個監測城市,成都市以83.72的高分位居2020年度全國公共服務品質總體滿意度第一位。其中,在公共文化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

成都公共文化服務為何會異軍突起,滿意度位居全國第一?成都公共文旅服務又有哪些獨門秘籍,贏得滿堂彩?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發現,第一的“背後”,是成都以人為本,創新推動文旅公共服務高品質發展,讓每個群眾都能夠實實在在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

文化設施佈局

新建文化地標 打造城市閱讀美空間

在成都市錦江區通寶街與匯泉南路交叉口的泰和國際財富中心,一棟正在施工的大樓前,工人們井然有序地對成都市文化館新館進行裝修。目前,成都市文化館新館基礎設施佈局已全部完成,整體完成進度達到70%,將在今年內實現整體搬遷,一個優雅時尚的文旅新場景“即將上線”。

據介紹,成都市文化館新館有市民藝術展覽中心、全民閱讀空間、全民藝術普及中心等場景,還有黑匣子劇場、全民藝術普及培訓教室、錄音棚等多樣的體驗活動空間,未來將成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

成都市文廣旅局結合城市有機更新、新城鎮化建設、産業功能區建設和基層行政區劃調整,制定實施《成都市社區綜合體功能設置導則》《成都市居住區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辦法》,引導新建的社區文化服務中心不低於4000平方米。“接下來,我們將認真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建設三年改革攻堅計劃。撤鄉並鎮的文化設施作為鄉鎮(街道)級分館繼續發揮作用,‘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的設施布點更加合理。”相關負責人説道。

圍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城市音樂廳、露天音樂公園、新聲劇場、金牛區圖書館等大型文化設施相繼投入使用,同時全面推進天府美術館、當代藝術館、成都圖書館新館、成都市文化館新館、成都自然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群、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金融城文化中心、金沙演藝綜合體等13個文化地標的建設。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能力將隨著眾多大型地標性文化設施的投入運作大幅躍升。

據成都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4年至今,成都已完成754個示範點建設,從空間佈局、氛圍營造、服務提升等方面著力,讓基層服務中心成為居民“樂聚”之地;聯合品牌書店,採用圖書館+實體書店模式,打造了36個“城市閱讀美空間”,讓“實體書店”變“借閱空間”。開展城市樓宇“一樓文化”建設,與相關企業機構合作,將城市樓宇公共空間開闢為高品質的公共文化空間,持續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實現“服務延伸”。

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為契機,成都全市22個文化館全部申報創建國家一級文化館,目前已通過四川省文旅廳現場評估。全市文化的辦館條件、業務建設、服務開展、探索創新等方面均有了跨越性提升。市文化館新館建築總面積達20034.45平方米,郫都區、青白江區、金堂縣、蒲江縣等7個區(市)縣文化館已全部啟用了新的館舍,高新區、簡陽市、邛崍市的新館正在全面建設。

全民藝術普及

去年各類培訓4000多場培訓10萬人次

炎炎夏日裏,幾百位“成都孃孃”走進課堂,完成一場由專業老師指導的“廣場舞”系統化培訓,培訓以“專題講座+分班教學”的形式,對學員進行專業化訓練。學員在完成培訓後,可以將學到的專業廣場舞組織技巧“帶回”社區和街道,傳授給熱愛廣場舞的夥伴們,讓廣場舞“全民普及”。在這之後,專業的廣場舞培訓還將迎來“考核時刻”——通過參加廣場舞培訓大賽等形式“檢驗”培訓的成果,進一步規範和引導全市廣場舞文明開展,推進全民藝術普及全域覆蓋。

像這樣“專業化”的培訓課程,在成都並不少見。2020年,成都市文化館開設62個全民藝術普及培訓科目,培訓學員14724人;開設老年大學培訓班51個,培訓學員1612人。積極探索全民藝術普及線上服務方式,通過增設“課後作業”、教師線上輔導、專業操作指導等,提高“慕課”教學品質,開設“慕課”5門,線上學習人數累計12379人,並在國家公共文化雲開設成都市文化館專場直播教學。

成都區(市)縣在完成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改革的基礎上,文化館總分館以市民文化藝術學校為主要模式舉辦各類培訓,2020年舉辦各類培訓4000多場,培訓10萬人次。成都圖書館作為中心館與區(市)縣館共同組成公共圖書館聯盟,全市統一借閱平臺,統一構建讀者數據庫,實現數字資源全域共建共用,市、縣、鄉、村四級通借通還,圖書定期流轉,並在人流密集的商場、超市、文化場所等積極打造24小時無人管理的圖書分館。成都區(市)縣館因地制宜實施總分館制,構築成了“一卡借閱、就近還書,一館藏書、各館共用”“一盤棋”統籌發展的格局。同時積極依託社會文化藝術機構打造書院、國學館、川劇館、鄉愁館等特色文化館藝術分館。

成都上下聯動、共建共用、資源下沉的運作模式日趨成熟。據悉,2020年成都持續推進公共服務品牌化建設,做強“一縣一品牌,一鎮一亮點,一村(社區)一特色”,2020年全市開展“成都文化四季風”“走基層文化惠民演出”等線下文化活動9萬餘場,線下參與人數達1250萬餘人次。

多層次文化需求

招錄街頭藝人 引進音樂節會

“從沒説過愛著誰,為誰而憔悴,從來沒有想過對不對,我的眼中裝滿疲憊……”盛夏傍晚的成都西村大院涌動著一股熱氣,一曲《別問我是誰》穿透擁擠的人群,循聲望去,人潮慢慢向一個抱著吉他彈唱的街頭藝人圍聚,渾厚的嗓音就像磁鐵一樣吸引了眾多行人的腳步。

這位歌手名叫史宇翔,來自貴州,是成都第一批街頭藝人。數據顯示,2020年,成都街頭藝術表演突破1.4萬小時,現場觀看群眾超過600萬人次,累計招錄藝人9批、406組、513人。全年參與重大文旅公益演出162場,新增15個優質表演點位;疫情期間線上累計直播890余場,直播間累計觀看人數600余萬人次;超過280位成都街頭藝人入駐了各大網路平臺,藝人粉絲量累計達800萬。

除了散佈在全市的街頭藝人表演,成都各類文旅品牌活動常辦常新。從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第七屆成都創意設計周等大型城市文化活動,到引進草莓音樂嘉年華等20余個市場音樂節會,在滿足城鄉群眾多層次文化需求的同時,擴大了城市文化影響力。

這樣的文化氛圍更是讓不少市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來自成都市武侯區老年大學藝術團的方憲蘭,65歲的她每天生活“忙而有序”:每天早上6點起床,9點開始活動,11點做午飯,下午去社區參加各種文化活動,舞蹈、手工、繪畫以及“吹拉彈唱”一個不落,晚上還要和夥伴們跳廣場舞。

隨著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她的興趣愛好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從舞蹈到唱歌,從樂器演奏到太極拳,還有刺繡、香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也使我的退休生活十分充實,有時還會讓我‘忙得不可開交’。對此,我的女兒不只一次説我‘比她這個大學老師還忙’。”方憲蘭笑著説道。

服務精準供給

預約課程活動預訂場地 網上一鍵搞定

晚霞映照下的成都露天音樂公園流光溢彩,“永遠跟黨走”——成都市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群眾歌咏薈演活動,匯集了成都市500多支合唱隊伍,共計30000余名黨員群眾。

“眾多具有鮮明主題的紅歌,讓在演出現場的我時刻處於一個熱血沸騰的狀態。”來自成華區文化館的劉力説道。在這次演出中,成華區方陣有300人參與,演繹了《映山紅》《我和我的祖國》等多個節目。“作為一名普通群眾,能參與這樣的活動是一件特別自豪的事。積極報名前來參與的人很多,大家一起體驗這種紅色文化氛圍,也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溫度。”他説道。

一陣清爽的秋風拂過,清水河滔滔不絕。河畔邊,家住成都市青羊區的孫秀英正和老伴一起散步。體驗了白天的文藝活動後,晚餐後他們準備去遠一點的地方——西村大院欣賞街頭藝術表演。3年前,孫秀英跟隨兒子從外省搬來成都,幾年的時間裏,她幾乎將社區舉辦的所有活動或培訓“體驗了個遍”,其中最愛的舞蹈班、聲樂班更是不落下。“來了就不想走”,這是孫秀英對成都群眾文化活動最直接最真誠的告白。

隨著成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推陳出新。琴棋書畫以及手工、歌舞培訓層出不窮,還有“教老人如何使用微信、應用軟體、小程式”等生活“小知識”,極大地豐富了市民日常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滿足市民對文化的不同需求,成都還利用數字文化資源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上服務項目,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大數據應用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實踐基地”建設,全市公共文化基於“文化天府雲”線上線下服務內容不斷融合,目前平臺已涵蓋課程報名、活動搶票、場地預約、街頭藝人、慕課教學、直播教室、文化志願者、大家美術館等23項最受市民群眾喜愛的服務功能,將民生需求通過“一鍵報名”“一鍵搶票”“一鍵預約”輕鬆實現。“文化天府雲”APP下載量突破100萬次,點擊量超過4000萬次。服務內容網上定制、文化活動網上預約、服務場地網上預訂、服務效能網上評估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本報記者 王嘉 孔維睿

(責任編輯:孫悅)
網站無障礙
成都市公共文化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的背後
來源:成都日報2021-08-19 10:47:23
在最新發佈的《2020年全國公共服務品質監測情況通報》中,全國31個省(區、市)共110個監測城市,成都市以83.72的高分位居2020年度全國公共服務品質總體滿意度第一位。其中,在公共文化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