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規合一”後多地發佈國土空間規劃

來源:經濟日報 2021-07-26 08:41:20

最近,成都、武漢、深圳等城市紛紛發佈國土空間規劃,因為這是“多規合一”後各地首次發佈未來規劃,頗引外界關注。

以前,各地常常有規劃發佈,甚至每到換屆伊始,便是規劃密集出臺之時,導致一些規劃日益繁雜、數據時有衝突、執行部門難以落實。2019年,我國發佈《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行“多規合一”。

各地發佈的國土空間規劃都有什麼亮點?

成都近日公示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顯示,將堅持以水定人、以水定城,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約束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確定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400萬人,考慮人口流動性和人口發展的不確定性,按照規劃城市人口上浮20%配置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市政基礎設施。

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成都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萬,達到2093.8萬人,是我國繼重慶、上海、北京之後第四個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

在規劃中,另一個未來人口可能超2000萬的城市是廣州。早在2019年,廣州市率先發佈《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在2000萬人,按照2500萬人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另一些城市未來則可能放緩人口增長速度。深圳近日發佈的規劃顯示,將“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園”作為2035年的城市願景,提出2035年規劃常住人口1900萬人,實際管理服務人口2300萬人,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105平方公里以內。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深圳常住人口為1756.01萬人,與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2.40萬人相比,增加713.61萬人,增長68.46%,年均增長5.35%。

深圳未來人口增長可能放緩的原因或是因城市規模太大,導致“大城市病”等問題,使一些超大城市放慢人口容納數量。北京和上海均是如此。

武漢則提出,至2035年,規劃可容納常住人口1660萬人,按2000萬人的服務人口配備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多規合一”在這些規劃中得到體現。成都提出,將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控制全域國土開發強度,引導國土開發中心向東向南轉移。廣州提出,嚴控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生態和農業空間不低於市域面積三分之二,城鎮建設空間不高於市域面積三分之一;設定土地資源消耗上限,將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嚴格控制在市域面積的30%以內。武漢則將統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鎖定城鎮空間。將城鎮建成區、一定時間可供開發利用的城鎮開發建設區域納入城鎮開發邊界。

同時,各中心城市規劃也注重發揮中心城市對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成都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共建成渝世界級城市群。發揮好成都和重慶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打造成為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武漢則強調,將加強武漢城市圈與長沙、南昌等城市群産業協作、交通聯網,創新協同和生態共治,打造長江中游世界級城市群。發揮武漢在省域和城市圈的龍頭帶動作用,重點建設80公里半徑的武漢大都市圈,圍繞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優勢産業,發展頭部經濟、樞紐經濟。

這些規則的另一特點是,推進規劃全生命週期管理,提出制定生態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管控措施等。

此外,有些規劃對住房也有所設計。武漢提出,未來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不低於45平方米,廣州提出到2035年,新增城鎮住房200萬套以上,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量的比例不少於20%;保障性住房佔全市新增住房供應的8%以上。(記者 黃曉芳)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多規合一”後多地發佈國土空間規劃
來源:經濟日報2021-07-26 08:41:20
最近,成都、武漢、深圳等城市紛紛發佈國土空間規劃,因為這是“多規合一”後各地首次發佈未來規劃,頗引外界關注。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