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線城市創新構建治理體系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1-07-26 08:23:40

面對産業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加速聚集,如何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如何謀劃城市發展新格局,如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擺在新一線城市面前的必答題。以建設現代化的世界城市為目標,向科技借力,以科技創新賦能城市治理,以科學規劃繪製發展藍圖,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則是這些新一線城市交出的高品質答卷。

合肥:科技“智”理城市運作難題

□記者 吳慧珺 合肥報道

“交通超腦”線上監測交通流量,每兩分鐘生成一次信號配時優化方案;“城市生命線”7×24小時守護城市地下跳動的“脈搏”;“政務大腦”+“城市中臺”讓群眾“一次不用跑”的場景不斷豐富……近年來,科技創新悄然賦能城市治理,創新之城安徽省合肥市向科技和大數據借力,讓科技“智”理城市,由硬核科技力量組建的“城市大腦”讓城市治理的各個“器官”協同並進,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交通超腦”治堵點

“路暢人平安”是全社會對城市交通的共同期盼。

隨著城市加速擴容,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城市病癒演愈烈,尤其是城市高架快速路的交通正面臨著汽車保有量高增長、高頻次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問題,有網友曾調侃稱“高架淪為停車場”。

合肥市民汪麗麗最近早晚高峰路過金寨路高架快速路,她感覺沒有那麼堵了,過去這條路一堵就是半小時。原來,為了緩解高架快速路的通行壓力,合肥市上線運作了“高架快速路智慧管控平臺”。

這個小平臺在治理城市交通上起了大作用。據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副支隊長陳建梅介紹,通過在路面架設流量檢測、匝道信號控制等設備接入數據,並結合網際網路路況等,平臺實現了對高架橋面尤其是上下匝道匯流、合流處交通流量與運作狀態的實時感知。

“高架淪為停車場”這一現象之所以被治得“服服帖帖”是得益於合肥市利用“AI+大數據”搭建而成的“交通超腦”。這個“超腦”讓城市有了會學習會思考會判斷的能力。

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交通指揮中心的大螢幕上,實時顯示“交通擁堵指數”“道路擁堵排行”“當前在途車輛”等資訊,這便是治堵背後的“交通超腦”系統,“高架快速路智慧管控平臺”也是“交通超腦”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套系統融合數據共用、精準感知挖掘、智慧分析決策和公眾出行服務等功能,可以明顯改進提升交警在交通管理、城市治理、公眾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水準。”陳建梅説,城市那麼大,過去交警也摸不清楚哪堵,有了這套系統,決策更精準也更有針對性。

據悉,“交通超腦”整合匯聚網際網路路況數據等海量交通數據,線上監測交通流量每兩分鐘生成一次信號配時優化方案,明顯提升了交通流量實時感知及分析預測能力,優化了全市高架快速路及十字路口的通行情況,完成治理區域暢通率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區域重點路口排隊長度降低約15%,改造後的幾處高架交織段高峰期通行效率提高了14%。

“城市安全生命線”守險點

科技硬核守護無處不在,或許這一刻就在你的腳下。

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監控室裏,合肥市各重點地區的路面、橋梁、供水、燃氣管道等實時畫面一覽無余。這是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發的“城市生命線工程”系統,從這裡延伸出去無數張網,連接著兩萬多個分佈在城市中的感測器,7×24小時線上實時監測著城市的安全。

“監測地圖上有一處線條成了紅色?!”值守工程師馬上點開系統查看報警,發現該位置附近一處供電井內可燃氣體濃度超標報警。經綜合研判,高度疑似燃氣泄漏,監測中心立即將警情推送至燃氣集團進行處置,並迅速為燃氣集團處置提供監測數據、地下管線等資訊。這一系列操作牢牢守住了城市安全的風險點。

據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付明介紹,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作監測系統融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資訊技術,實現對燃氣爆炸、橋梁垮塌、城市內澇、大面積停水停氣等重大安全事故的感知、接入、監控及預警。截至目前,監測範圍涵蓋合肥市51座橋梁、2200多公里的地下管線。

據統計,這一“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作監測系統每天實時採集500多億條數據,用來預警城市燃氣、供水、橋梁等各類突發險情,以硬科技守護著城市的安全運轉。該系統自運作以來,已預警管網泄漏可能引發燃爆險情212起,監測到沼氣濃度超標報警3210起,供水管網泄漏67起……較運作之前,合肥全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了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了70%。

“政務大腦”破難點

從“跑斷腿”到“動動手”,合肥做到了。

近日,合肥市公辦學校小學報名剛結束,原以為要排隊領號打一場持久戰的李麗沒想到,她只需要動動手,在“皖事通”App上提交相關材料,就能給孩子預報名家門口的小學。

民生無小事。記者注意到,針對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在“皖事通辦”合肥子平臺和“皖事通·合肥分站”基礎上,合肥市構建了“政務大腦”,這個“大腦”“慧審批、慧辦事、慧監管”,已經上線了合肥核酸檢測機構查詢、新冠疫苗接種預約、房産搖號、小學初中報名等330余個應用,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近年來,合肥市數據資源局在聚焦數據匯聚治理共用的同時,利用“城市中臺”首創數據開放應用創新實驗室,以“數”賦能,不斷探索利用數據“強政、惠民、興業”。

如果你是一位有貸款需求的合肥市民或企業主,動動手打開建設銀行App,點擊“快貸”,按照頁面提示提交相關資訊即可辦理。

這背後,是合肥市數據資源局通過有序整合市場監管、稅務、人社、民政等部門數據,在數據提供部門和企業(個人)雙重授權前提下,依託“城市中臺”向銀企開放標準化數據和介面服務,發揮數據便民惠企作用,實現數據賦能金融服務創新。

合肥市數據資源局局長陳睿説,這種創新做法一方面在企業授權基礎上,將更大範圍政務數據納入銀行對企業的風險評估,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另一方面讓企業或個人在辦理金融服務時少交或免交證明材料,實現“少跑腿”“零跑腿”。

蘇州:科創引領城市空間佈局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蘇州市此前探索實行對因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而經濟發展受到限制的地區給予經濟補償,希望在太湖生態島建設進程中,這方面能有更大突破。

讓産業用地“飛”起來

作為全球知名的製造業大市和中國“最強地級市”,近20年來,蘇州工業用地供應和利用集約程度不斷提高,如何進一步騰籠換鳥、盤活存量,向低效土地要空間、向存量土地要效益,是近年蘇州資源規劃的新課題之一。

2020年蘇州啟動實施産業用地更新“雙百”行動,即劃定100萬畝工業和生産性研發用地保障線,5年實現10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更新。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蘇州市在土地資源緊缺的背景下一次性推出68.8平方公里産業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實屬不易。

在建設用地總規模基本不變前提下,如何讓有限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

蘇州市相城區黃橋街道是典型的工業老鎮。經過幾十年發展,原先的工業模式和開發能力已近極限。新産業發展要空間,老舊産業要退出。黃橋街道目前行政區域建設用地總面積11平方公里,其中有約4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多為村集體工業地塊,零散分佈,平均容積率較低。根據新的産業用地規劃,黃橋片區規劃1平方公里集聚産業用地,預留1平方公里産業用地。在工業區內,0.4平方公里將集中建設高標準廠房,容積率提升至2.5。如此便可通過以建築空間換土地空間方式,一次性置換出近2平方公里的鄉鎮零散工業用地。

産業發展日新月異,産業集聚區域配套需求水漲船高。蘇州一方面精細規劃産業用地,合理佈局公共配套,另一方面,豐富産業用地準入標準,實施産業用地差異化供給。

位於蘇州高新區的蘇州半導體鐳射創新研究院項目總投資3億元,用地面積23132.9平方米,其中生産用地需要6316.9平方米,研發用地需要16816平方米,純粹的工業用地或研發用地均不能滿足項目需求。根據項目生産與研發結合等特點,經資源規劃部門與屬地政府溝通,在政策允許範圍內,蘇州探索出了工業(標準廠房)與工業(研發)用地混合出讓的供地模式,首次以多用途複合利用模式供應産業用地。

“這是創新供地模式的重要實踐,更是城市産業向深度、高端轉型的有力保障。”黃戟説,資源規劃部門將發揮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龍頭作用,以高品質空間藍圖、高水準資源保障,為蘇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作出新貢獻。

□記者 劉巍巍 蘇州報道

如何喚醒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記憶,如何守護山清水秀人美物豐的太湖島嶼,如何破解捉襟見肘的産業用地供給難題?江蘇省蘇州市規劃先行,持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以科學規劃引領區域高品質發展。

讓姑蘇古城活起來

古城保護與活化利用始終是蘇州精心書寫的“大文章”。

為留住千年古城的珍貴印記,蘇州以新一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為契機,完善名城保護政策和體制機制,梳理歷史街區、歷史建築等文化遺存,新增天賜莊、五卅路歷史文化街區,先後公佈兩批歷史建築名錄,做好大運河保護和海上絲綢之路、江南水鄉文化古鎮申遺工作,構建覆蓋全域、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蘇州還以提升城市品質和韌性為目標,延續“因水成城”的傳統築城理念和“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構建山水城市相融、古城新城共生、建築臨水而築的城市形態,突出“枕河人家”生活場景;以古城整體保護更新發展策劃規劃為抓手,打通古城保護更新“策劃-規劃-項目-運維”全鏈條路徑,通過集思廣益、交叉研究,形成高品質的一張藍圖、可實施的項目清單、高效能的運維模式。

盛夏傍晚,記者漫步在蘇州市姑蘇區平江路,感受古城的懷舊味道。“清風拂過,老街、紫藤、涼亭、遊人,仿佛時間都在歲月靜好中放慢了腳步。”來自上海的90後白領徐浩説。

蘇州古城同樣不可避免地面臨成長的煩惱,比如道路狹窄,基礎設施老化等。蘇州市科學研判古城區交通戰略目標、階段站位與政策綱領,引導古城交通模式轉型落位;著眼民生,全面排摸古城區社區配套設施現狀,推進規劃校核和重點建設項目梳理,按街道提出規劃要求和改善策略。

“2020年以來,我們通過制定存量建築盤活利用政策、謀劃古城城市更新試點等,探索打通存量建築和低效土地活化利用路徑。”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黃戟説,接下來蘇州還將持續攻堅政策堵點,確保規劃精準落地、社會資本有序引入,讓古城真正活起來。

讓太湖島嶼美起來

太湖,是蘇州的母親湖。位於太湖之中的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被蘇州人稱為“太湖綠肺”。蘇州市近年啟動太湖生態島建設工程,矢志打造“全球可持續發展生態島的中國樣本”,立志將太湖生態島建設成為低碳、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生態示範島。

太湖生態島規劃範圍包括金庭鎮區域範圍的西山島等27個太湖島嶼與水域,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規劃前置,是太湖生態島建設奉行的重要準則之一。據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規劃師姚鶴林介紹,蘇州開展《太湖生態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規劃重心由關注城鎮為主轉向對生態、農業、鄉村等非建設空間要素的共同關注。“我們將做強做優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打造高品質生態旅遊目的地。”

金庭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將發展高效高端精品農業、環保品牌型總部經濟、設計和文化創意産業、各種平臺經濟、無人駕駛應用場景等,塑造生態經濟新興增長極和動力源。

《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將於8月1日起施行,明確島內要規劃建設慢行交通系統,組織優化公共交通;加快公共停車場和新能源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逐步推行限制燃油機動車進島、遊客免費駁載等交通管理服務措施。該條例還提出,要結合太湖生態島功能定位、自然稟賦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探索有利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惠民富民的太湖生態島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這意味著“綠水青山”將可量化、可標價、可質檢、可交易,從而直接變現為“金山銀山”。

成都:科學謀劃城市發展方略

□記者 李力可 成都報道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常住人口達到2094萬。作為全國第四個常住人口破2000萬的城市,面對産業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加速聚集,如何謀劃城市發展格局,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考驗著城市的戰略方位。

錨定生態本底

這幾年成都市民圈子裏,成都的城市高樓與西部橫斷山區雪山的合照格外“出圈”。“在成都遙望雪山群”群主申蕓和群友們每天傍晚都會拿出天氣雲圖,討論第二天能否有機會拍下一張滿意的“山城合照”。

天空的澄凈與城市生態指標全面向好密不可分。數據顯示,2020年與2015年相比,成都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增加38天,PM2.5下降28.1%,成都的母親河錦江全流域優良水體率從69%升至97.6%,達到近20年來最好。

抽象數據背後,是城市從整體規劃到具體執行,一錘接著一錘敲的定力。作為內陸城市,成都不僅要突破地理上的盆地約束,還要擺脫粗放發展的路徑依賴。

從近日成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佈的《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中,更可以看到成都對未來城市的思考。

《規劃草案》提出,成都將堅持以水定城,根據水資源約束,確定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400萬人;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控制全域國土開發強度,引導國土開發重心向東向南轉移。

根據成都龍門山與龍泉山兩山相望、岷江與沱江水系兩水相依、森林與林盤兩林相映、良田與丘田兩田相異的自然地理特徵,成都通過差異化功能區戰略,將城市劃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五大區域,推動城鎮空間格局由“兩山夾一城”向“一山連兩翼”轉變,構建“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城鎮空間格局。

城市發展格局的改變,也呼應著時代的要求。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和四川省發展“主幹”功能,四川正加速構建以成都為中心,德陽、眉山、資陽三市為支撐的成都都市圈。未來,成都都市圈將呈現空間治理體系一體化、現代化産業體系一體化、優質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一體化、成德眉資市場一體化、都市圈治理一體化的同城化發展示範區,成都都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能力將全面提升。

打造産業新引擎

“每年都會有一款新車型在成都工廠投産,今年工廠的C5凡爾賽車型還將出口全球20多個國家。”這段時間,為給出口汽車聯繫國際物流,神龍汽車成都工廠物流總經理嚴慶每天都忙得熱火朝天,他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工廠汽車外銷量已經達到2020年全年的136%,出口額已超7億元。

7月18日,成都市統計局發佈了2021年上半年成都市經濟運作情況,成都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9602.72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電子資訊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了24.3%和13.6%。

位於成渝之間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為成都插上了雙翼。這座滿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0萬噸需求的國際機場,將成為成渝兩地開放發展的重要一環。

據中國民航局統計,2020年成渝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達到了8383萬人次。“機場群伴隨著城市群發展而發展。”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教授鄒建軍表示,“成渝雙城經濟圏機場群將共同服務近1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需要通過更為開放的市場環境,大力發展航空指向性經濟,加快推動航空運輸與現代製造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機場之外,成都東部新區三岔站TOD綜合開發項目正在加速推進。成都軌道城市投資集團設計研發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將打造成都東部新區多産融合效能區,塑造學研複合型都市創新區,成為東部新區産業新支點和國際學研新高地。

“一個區域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越高,經濟發展潛能和競爭力越大。”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尹朝銀認為,未來,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等要素將通過天府國際機場高效流動與匯聚,帶動成渝、輻射西南,為經濟發展帶來新活力。

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乒乓桌前的父子大戰、鳥園裏的大爺正喝茶遛鳥、街口鞋匠楊師傅延續著37年的老手藝……透過社區治理智慧化平臺大屏,成都市金牛區撫琴街道的實時景象一覽無余。

“改造前,西南街被居民們叫成了‘稀爛街’。”跟著撫琴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堃走進街道下轄西南街社區的居民院落,墻上展板中垃圾遍佈、電線密如蛛網的老照片與如今整潔的院落判若兩地。

2020年,按照成都城市發展的“中優”戰略,結合一環路市井生活圈打造、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西南街片區啟動改造,整合連片改造30個老舊小區、修繕6條道路、整修3個遊園、拆除違章搭建110余處,美化院落空間1.5萬平方米,同步兼顧地下管網等民生配套工程,實現片區院內院外、地上地下全方位更新。

在西南街旁,880米長的“面街”上幾十家麵食館和網紅民宿吸引了50多萬遊客前來“打卡”。“面對成都最老舊片區的治理,我們堅持自治比整治重要、功能比景觀重要,改不改、怎麼改,群眾説了算,如今城市業態、形態、人口結構都發生了可喜的轉變。”王堃説。

近日,成都印發了《成都市中優“十四五”規劃》和《成都市公園城市有機更新導則》,將以更新規劃和實施計劃為牽引,以“更新單元”為空間載體,以“留改建”為主要模式,以“城市針灸”理念促進老街巷、老院落煥發新生,以“創新創意”方式推動老廠房、老舊商務樓宇改造,統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片區綜合開發。

“通過重點推動中優地區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築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産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融合新業態培育新動能,讓‘老成都’煥發新活力。”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新一線城市創新構建治理體系
來源:經濟參考報2021-07-26 08:23:40
面對産業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加速聚集,如何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如何謀劃城市發展新格局,如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擺在新一線城市面前的必答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