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動能:山東濱州何以成“標桿城市”?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1-07-20 08:19:06

7月17日,山東省濱州市的企業以前所未有的超大陣容,亮相“2021年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暨新動能展洽會”,參展企業數量、參展面積均在全省首屈一指。

這是山東培育壯大高品質發展新動能的一次大檢閱。代表濱州市赴展的61家企業,清一色的高新技術屬性,家家創新成色十足,格外引人注目。

用於光刻工藝的核心材料超高精細光刻膠;採用輕量化全鋁,整車重量比傳統車身減輕40%的車身總成;能取代已損壞血管及血管瓣膜,具有倣生結構的高性能人造血管;不依賴環境光照,可實現超解析度的鐳射選通成像……

兩年多以前,産業結構偏重偏舊、能源結構偏煤偏電的濱州,粗放型增長模式走到動力不敷的階段。從“濱州危機”到“濱州突圍”,再到“濱州標桿”,這個經濟發展曾長期處在山東“鍋底”的城市,新舊動能轉換在全省獨樹一幟,高品質發展格局初見端倪。

如今的濱州發展勢頭搶眼,大多數經濟和民生指標增速開始跨入山東省前列。濱州不再只是積極的尋標、對標求學者,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湖北、廣西等省區的十多個城市,紛紛將濱州列為被對標者、被學習者;濱州正日益成為北方、西北和東北一些地方的熱門對標學習城市。

□記者 王文志 濱州報道

對標濱州擺脫路徑依賴

在北方經濟第一大省山東,濱州長期以來幾乎都是“落後”的代名詞,既體現于經濟總量,也見諸於産業層次。

改革開放後,濱州主要依賴低要素成本等傳統動能步入工業化快車道。其特點是工業結構層次總體偏低,傳統産業佔比偏大,濱州曾經引以為豪的諸多産業和巨型企業,幾乎都集中于電解鋁、鋼鐵、化工、焦化、水泥等高耗能産業。

自然資源稟賦、技術、制度、環境等因素形成較強的“路徑依賴”,濱州逐漸被鎖定在粗放式發展的路徑上。隨著要素成本優勢減弱、環境容量剛性約束強化,支撐濱州工業擴張的傳統優勢開始弱化甚至逆轉,在山東最早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期”。

2017年開始,濱州經濟增速呈現下降態勢,GDP增速6.2%,位居全省最後一位。2018年第一季度,濱州更是出現負增長,為負1.28%,是山東唯一一個出現負增長的城市,當年該市GDP增速1.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3%,均列全省末位。曾經輝煌一時的幾家濱州巨型企業,接連出現流動性危機。

危機面前,濱州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集體反思:同樣的壓力,同樣的危機,為何對濱州的影響特別大、衝擊特別嚴重?為什麼會成為山東第一波受襲者,甚至成為危機中的一個“風暴眼”?

2019年2月開始,圍繞新舊動能轉換,一場自上而下發動的 “六問八策”討論活動在濱州大規模展開。決策層、企業、市民平等參與的這次思想滌蕩,完成了對長久形成的“舊動能”的深刻反思。是選擇傳統産業的10%增長,還是選擇新興産業100%的速度?濱州堅定地選擇了後者。

在兩三年的時間內,濱州壓減電解鋁産能268萬噸,退出焦化産能405萬噸,退出地煉産能670萬噸,鋼鐵整合轉型1714萬噸,壓減煤炭消費1298萬噸,關停淘汰煤電機組73.5萬千瓦。很多人認為,濱州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將是一個痛苦而長期的過程。

而濱州通過“創造性破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僅兩年時間,從“製造型”向“創造型”轉變,從“創業型”向“創新型”提升的態勢凸顯,創出非同尋常的“濱州速度”。

2020年,濱州工業技改投資、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等增速列全省第1位,固定資産投資、工業利潤總額、地方級稅收收入、“四新”投資等指標增速列全省第2位,GDP、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速列全省第6位;居民社保、醫保水準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濱州從2018年度的“不定等次”上升為2019年度的三等、第12位,2020年度躋身二等、第7位,是全省唯一實現連續兩年位次前移的地市。

這一年,濱州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獲得“新舊動能轉換獎”。較之“濟青煙濰淄”,濱州距離經濟圈核心相對較遠,政策資源和金融資本、産業資本、智力資本相對不足,在行政屬性和騰挪空間等方面也處於劣勢,卻揚棄後發優勢,打造先發優勢,殊為不易。

幾乎所有對標濱州的城市,都面臨“做大總量、提升品質”的雙重任務和“加快發展、加快轉變”的雙重壓力。濱州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不唯總量與速度論,但又不失總量與速度,恰好提供了一個範本和樣板。

一些對標濱州的城市決策者感嘆,如果論濱州路徑鎖定的程度、路徑創造的難度,鮮有出其右者,“濱州標桿”的最大啟示意義在於,沒有擺脫不了的路徑依賴。

對標學習濱州的湖北省荊門市,是全省磷化工産業主要聚集地之一,磷化工産業是該市傳統支柱産業,也是稅收的重要來源。2025年該市規模磷化企業要壓減50%以上,市招商局局長姜雲對本報記者説,從對標濱州中獲得更大信心,招商正在向電子級、食品級、醫用級等高端精細磷化品。

對標濱州尋找新動能培育密碼

幾乎每個對標濱州的城市都探究,濱州培育高品質發展新動能,如何能夠在兩年多的時間實現“蛙跳”?

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一語道破秘訣:跳出産業謀産業,以産教融合為突破口,推動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貫通,打造支撐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2019年,中科院大學17個高科技項目集中落戶濱州,首期落地的超高精細光刻膠項目,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號(02專項)産業化項目,目前已正式投入生産,將是我國精細電子高端材料研發生産的巨大突破。

中科院大學副校長楊國強坦言,這批項目原本計劃落戶東部某沿海省份,最終敲定濱州市,除了看重這裡的産業結構匹配度,更看好該市的創新生態。

建設産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成為濱州培育高品質發展新動能的開創之舉。這並非裝點門面的漂亮口號,契合了濱州新舊動能轉換最為現實和迫切的新要求。

濱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文祿介紹,濱州正是要通過“雙型”城市建設,集聚各方創新要素,以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搭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支撐服務體系,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驅動力。

圍繞優勢産業集群,濱州市推動企業與中科院理化所、金屬所、材料所、半導體所等13家“中科系”重點院所及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信信託共建魏橋國科科技園,實現科技創新“國家隊”鏈式落地。除了超高精細光刻膠,鐳射選通成像、高強韌鋁基復材、生物醫用鈦合金、高強高模碳纖維等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也紛紛轉化落地,電子化學品、彈性傳感、金屬基複合材料等“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實現重大突破,5個研究中心、10個聯合實驗室和7家科技公司、47個科技項目全面啟動。

濱州市科技局局長孫學森對記者説,目前濱州已初步形成“院係+研發中心+産業園”的“魏橋模式”、“N1N”産教融合的“京博模式”、“研發+中試+轉化+職教”的“黃海模式”,“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大批項目、資本、技術、人才紛至遝來,尤其是去年引進高端專家144人,本科以上大學生1.2萬餘人,其中碩士和博士1400多人,人才‘凈流入’實現結構性突破。”

在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帶動下,濱州以價值鏈為核心,重構重塑産業鏈、供應鏈,全力打造世界高端鋁業基地、世界級高端化工基地、世界紡織家紡服裝産業基地、國家級食品産業基地、國家級優質畜牧和水産品基地,全面提升濱州産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2020年,輕量化鋁新材料裝備製造、精細化工新材料、高端紡織家紡服裝、食品加工等主導産業集群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2萬億元。

濱州支柱産業鋁業,過去僅是完成從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加工材(坯料)這一原材料的聚集,産業鏈較短,2018年就地深加工率不足20%。如今濱州鋁産業形成了“鋁礦石—原鋁—工業鋁型材—鋁精深加工製品”上下游配套完整的産業鏈條。2020年,濱州鋁原料就地轉化為中高端鋁製品的比例達到50.1%,比上年提升16.1個百分點,被科技部認定為全國唯一的高端鋁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

依託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科技園等“五院十校N基地”,濱州市的協同創新體系正在形成。目前,全市規模以上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近300家,佔25.5%;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企業達到443家,比去年增加262家。濱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曉娟説,新興技術好比空氣、陽光和水,正在向濱州經濟主體的各個角落滲透。

2020年,濱州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2.59%,居全省第三;科技領域省級考核成績、綜合創新水準指數上升位次分別居全省第一;綜合創新水準指數增幅居全省第四;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46.1%,增幅居全省第二;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增長24.4%,增幅居全省第一。比數字更可貴的,是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正在延伸。

對標學習濱州,一些城市驚嘆:過去並無科教資源優勢、整個創新生態體系在山東靠後的濱州,如今做出了産教融合的大文章,這種高端切入使得創新的種子快速發育、茁壯成長,路徑創造可謂獨闢蹊徑。

河南省太康縣是“中國新興紡織産業基地縣”,縣委書記王國璽今年6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濱州建成世界級高效生態紡織産業集群,通過延鏈、補鏈、強鏈,紡織産業正在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對標學習濱州,太康需要持續向高端家紡智慧製造等領域進軍。

對標濱州找到改革創新要旨

“經濟發展的動能不止于要素、投資和技術,培育新動能實質是打破舊體制機制,構建新體制機制的過程,以好的制度避免資源錯配。”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説,加快制度創新,深化流程再造,有效釋放體制機制活力,才有條件有信心在高品質發展階段“當先鋒”、“打頭陣”。

記者在濱州調研發現,其先進動能的快速蓄積,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企業和民間自發的努力,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市場本身的動力,真正的奧秘在以改革的“有形之手”助推市場的“無形之手”,市場和政府協同推動兼具短期配置效率和長期動態效益的動能轉換過程。

近兩年來,濱州出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20條、建設世界高端鋁業基地11條、“雙招雙引”20條等具體政策,加快推動企業佈局園區化、産業發展集群化、産品品牌高端化。濱州市發改委主任王慶霞説,市場本身無法醞釀出科學規劃,也不會自發履行正確的發展戰略,需要明白無誤地告訴企業,我們所要的動能轉換,應該往哪轉、向哪換,讓企業轉有方向、換有目標。

圍繞新舊動能轉換,濱州近兩年掀起一場“全領域流程革命”,全面構建高品質發展生態系統,謀劃實施“1+10+N”改革。“1”就是《濱州市改革創新三年行動計劃》;“10”就是重點攻堅破解10項體制機制性障礙。

為了打造以應用研究為核心的産業整合創新平臺鏈條,濱州聚合使用各機關事業單位的閒置土地、辦公用房和資産,僅用9個月時間就建成佔地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一期工程,搭建涵蓋展示交易、人力資源、創意設計、數據諮詢、商務服務、學術交流、檢驗檢測、設備共用“八大中心”的“一條龍”式協同創新平臺,並規劃37平方公里的渤海科創城作為總部基地。目前,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已入駐各類機構164家,其中研發機構160家,科技要素的“虹吸效應”“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濱州大力調整利益分配機制,實施科研成果轉化凈收益最大程度向科研人員傾斜的政策機制。濱州西王特鋼新發行1億股股份,其中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得4900萬股,該所主要科研人員獲得5100萬股。在這種激勵機制下,科研人員承諾如果兩年之內拿不下稀土軸承鋼國産化,即放棄職稱晉陞、職務升遷和相應股份權利。

西王特鋼首批高端稀土軸承鋼順利生産下線,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産品品質超過了美國、歐洲相關標準,突破了“卡脖子”難題。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10項核心技術入股西王特鋼,已全部實現産業化,滿足了高端軸承鋼、齒輪鋼、模具鋼等品種需求,開發出高品質特殊鋼品種120多個。

濱州市通過財政資金的“種子”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對新舊動能轉換項目給予支援,促進企業從産業鏈低端向高端流動,從落後動能向先進動能流動。100億元高端鋁産業及園區發展基金、50億元新舊動能轉換母基金、30億元重點企業發展基金,以及“十強産業”子基金,實現了“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杠桿式放大”的機制效應。

“畝産論英雄”改革,是濱州激活企業新動能的又一抓手。全市2121家工業企業納入“畝産效益”分類評價,研發投入高、技術創新強、運作效率高的優質企業,會得到最優待遇,贏得更好發展;粗放型落後企業則會在用地、用電、用水、財政、稅收、信貸等資源要素配置上實施差別化政策。濱州同時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兩年盤活“五未”土地1.96萬畝,建成標準廠房235萬平方米,出讓“標準地”6109畝,列全省第一位。

“哪的環境更能滿足新動能的需要,新動能就會涌入哪。新興産業是在全球價值鏈高端參與外部競爭,必須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説,濱州致力於將制度性交易成本降到在全國具有明顯競爭力的水準。

濱州建立惠企政策精準服務雲平臺,對所有投資項目實行全程代辦制,在工程建設領域推行“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提高“不見面審批”事項辦理比例,實行無理由限時辦結、無條件並聯審批。

《濱州市工程建設項目並聯審批管理規定》是全國首部明確工程建設項目並聯審批的地方性法規,施行以來企業申報填寫要素數量縮減比例達42.6%,申報材料縮減比例達67%。濱州還成為全省首個免費為所有企業發放電子印章的城市,惠及全市12萬家在營企業。2020年,濱州簽約立項項目238個,新建續建項目485個,到位市外資金650億元、增長32.7%。

黑龍江省青岡縣工業發展迅猛,在全省後來居上,目前正全力打造“工業大麻百億産業園”。該縣副縣長高福軍對記者表示,要通過對標學習濱州,以改革的辦法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培育新動能:山東濱州何以成“標桿城市”?
來源:經濟參考報2021-07-20 08:19:06
7月17日,山東省濱州市的企業以前所未有的超大陣容,亮相“2021年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暨新動能展洽會”,參展企業數量、參展面積均在全省首屈一指。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