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城市配套形成創新資源洼地效應

來源:南方日報 2021-04-22 17:35:45

嶺南初夏,松山湖南部濱湖片區萬科裏廣場前的草地上,孩童嬉戲,遊人來去,充滿活力。這家去年底剛開張的商業綜合體,餐飲、休閒、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咖啡店裏時常見到一些年輕科學家的身影。

這是松山湖科學城城市配套日益完善的一個縮影。商場不遠處,松山湖科學城核心創新區正規劃打造科學會堂、會議中心、科技圖書館、科普館等一系列創新配套設施,為大裝置集群匹配一流的創新服務。

從科技共山水一色,到半城山色半城湖。通過構建“兩心多點網路化”的城市服務體系,松山湖科學城進一步促進科技與人文、自然和諧交融,形成突出的“洼地效應”,持續增強對高端創新要素的吸引力。

撰文:歐雅琴張莎

“進階版”公園城市吸引創新資源匯聚

出門入園、推窗見綠。如今的松山湖,綠草如茵,鮮花鬥艷。在溪流背坡村,歐式建築、小橋流水、紅色火車……加上12座歐式特色經典建築,令人流連忘返。

“這裡很漂亮,不是景區,卻勝過景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在東莞工作生活已有一段時間,這裡的生活讓他很滿意。

越科技,越自然。以城市融入自然的理念,松山湖形成山水、城市與風景相互融合的優美格局。通過打造多級公園體系,如今,這裡構建起疏密有致、藍綠交織的城市空間。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幕拉開,東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新目標。作為東莞高品質發展的先行地、標桿區,三年來松山湖“規劃統籌、聚焦重點,關注民生、補齊短板,打造精品、示範帶動”,通過激發多元化市場主體的參與,啟動公園綠化景觀、商業配套設施、公共配套設施、市政公用設施、道路交通設施等建設工作,建成了一批精品示範項目。

以南部濱湖片區為例,已建成的桃源公園、太魯閣公園,風景優美、生態宜人,成為居民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松山湖第二小學、松山湖實驗小學和北區學校等增加了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三橫六縱”配套道路架構,提升了通行效率;犀牛陂排渠整治工程、松木山水庫與庫尾截排工程,提高了排渠的防洪能力,改善了區域水體生態。

“讓建築高度更低、城市綠化更綠、公共界面更人性化!”在最近的科學城建設理念中,松山湖提出了“進階版”的城市風貌目標,瞄準國際化科創人才社群,集聚新理念、新科技、提升城市生活和文化品質,規劃建設面向國際、代表粵港澳大灣區的新一代城市中心。

從“科技共山水一色”,到城野互聯、城湖相生的公園城市,如今,一流的生態環境日益吸引高端創新資源在松山湖匯聚。

加快打造“宜業宜居宜創”城市環境

從松山湖人才公租房走去辦公室,東莞創冷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莫景傑日常的通勤時間僅為5分鐘,下班時間,公司員工時常組隊在湖邊跑步,在松山湖的山水之間釋放壓力。

從一張“白紙”,到完成2輪融資、估值2億元融資的新企業,創立之初,莫景傑團隊裏只有幾位剛從日本回國的象牙塔中的博士,除了技術什麼都沒有。在2020年松山湖創新創業大賽上,團隊對接了本地許多資源,最終順利實現産業化,僅去年訂單總額已達1億元。

優質營商環境不僅帶動産業升級,更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落戶,對城市配套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此,松山湖科學城及其周邊區域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配套建設正在加快,其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更是快馬加鞭。

織密路網,暢通科技要素匯聚的大動脈。如今,東莞正在加速松山湖第二通道、環莞快速路三期、地鐵3號線等項目的規劃建設,重點謀劃打通松山湖和深圳光明區之間的軌道交通連接,同時打通松山湖功能區內部快速路網,與市內外城市主幹道實現互聯互通。

完善配套,讓人才在這裡沒有後顧之憂。松山湖正在新建台灣園北部小學及北部初中、未來學校,改擴建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松山湖中心小學二期;謀劃高水準綜合性醫院、推進市兒童醫院、新型社區醫院規劃建設;近3年新建提供人才房約5000套,優先向入駐的科研單位、大型企業提供人才房、長租公寓。

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現代化工作場所相融合,科技、人文與生態之美交相輝映。松山湖正變得更宜業宜居宜創。

成為大灣區獨樹一幟的城市建設亮點

坐在溫暖舒適的沙發裏,喝一杯香醇濃郁的咖啡,與世界頂級的科學家面對面暢談,近距離接觸的空間裏,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樣的社交場所和科技服務,今後在松山湖將越來越多。

面對大灣區競合發展新時代,松山湖瞄準國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和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定制供給創新服務與生活服務設施,使各類人才安心工作、潛心科研、放心創業。

根據規劃,松山湖正在構建“兩心多點網路化”的城市服務體系。

其中,城市服務中心為科學城提供行政、文化、商業、商務等城市級綜合服務,規劃建設一批高水準文化場館,集聚科技企業總部、科技金融等商務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等功能。科學服務中心則提供可輻射大灣區的科技交流合作、裝置用戶服務、科技情報、智慧財産權等科技服務設施,以及面向大裝置集聚核心區的綜合服務。

此外,依託片區及社區中心為所在區域提供高品質的文體商綜合服務或供日常工作與生活基本服務,保證騎行或步行15分鐘可達。

通過標桿性的生活工作環境推動“産—城—人”融合,綜合調配“一園九鎮”資源,松山湖科學城將在更廣範圍內實現資源要素供給均衡,對標廣深港澳等先進地區,創新城市環境治理,將松山湖功能區的城市功能融于山水之間,力爭成為大灣區中獨樹一幟的城市建設亮點。

因地制宜,松山湖國際化、高標準的科技、生活、文化公共設施和公共場所,將服務於人和科技,創造愉悅的城市體驗,使其日益成為東莞乃至大灣區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引擎。

樣本

燕嶺濕地公園

這裡隱藏著一座

美麗的“水下森林”

走進燕嶺濕地公園,路旁河道碧水潺潺,周邊綠樹環繞,成片的“狐尾”在清澈的河流下輕輕搖曳,魚兒在水草間成群暢遊,將這片濕地裝點得格外迷人。不少遊客走過橋間,紛紛駐足拿出手機,拍下這片美麗的山水風景。

這條生態景觀溝顯現著濕地公園污水治理後的神奇變化。河流下蓬鬆的“狐尾”,學名叫穗花狐尾藻,是水生態治理的先鋒物種,河道排出的是經過處理的再生水,一同構成了連接燕嶺濕地的生態廊道。

據了解,生態景觀溝的前身是垃圾填埋場旁的污水溝,過去污水橫流,遍地發臭。如今搖身一變,這裡成為一片美麗的“水下森林”。

燕嶺濕地公園位於松山湖生態園區西北角,佔地62.7公頃。區域通過人工濕地與自然濕地的物理、化學、微生物以及植物吸收等作用,深度凈化園內南畬朗污水處理廠的尾水,使地表劣Ⅴ類污水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實現污水由“濁”變“清”、迴圈再生利用。

公園中成片花海盛開的地方,正是垂直流濕地區域,由600多塊3000平方米的濕地植物池組成。據了解,燕嶺濕地通過構建獨特的土壤(機質)—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在沉降、吸附、過濾、分解、硝化等綜合作用效應下,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進行吸收、轉化與分解,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

自2012年燕嶺濕地治水工程全面完工後,平均每天處理南畬朗污水處理廠尾水13萬立方米。現在的燕嶺濕地公園成為了翠鳥、紅耳鵯、鵲渠等大量鳥類停留棲息的自然家園。據了解,燕嶺濕地內現有水生植物超過60種,觀測到的鳥類有100多種,數量和類型還在不斷增加。

去年,參照燕嶺濕地水生態修復的效果,松山湖對中心公園水體進行了水生態修復,目前項目已完成,水生態正在逐步構建中。松山湖將繼續開展園區部分河涌的水生態修復及活源補水、水庫水質提升、松木山人工濕地運營等工作,同時利用東莞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生態展覽館等資源,向更多市民科普、分享燕嶺濕地的治水成果。

觀點

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

友好的生態環境深受人才喜愛

城市的比較與競爭是多樣化的。當前各地的科技園區和科學城,均坐落在自然風光較好的區域,且當地政府往往十分關注區域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維護。

東莞在20多年前打造松山湖,環境依山傍水,醫療、教育等設施配套也在期間逐步完善。華為等龍頭企業的進駐,讓園區實現“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産業齊飛”,成為東莞高品質發展的“領頭羊”,也為高科技人才營造出優質的工作及生活環境,建設成果可圈可點。

建築之間的寬敞間距、步步見景的自然風光……友好的生態環境深受高科技人才的喜愛。與此同時,也要看到高科技人才在工作之餘,有迫切的生活及文化娛樂需求,這是松山湖在城市配套上仍需要持續完善的方面,增加生活娛樂配套及文化藝術類工程非常有必要。去年,松山湖建設佳紛天地、濱湖萬科裏等配套商圈,進一步滿足園區人才的生活與娛樂需求,但園區各處的餐飲、超市等生活便利配套尚有不足。

若從“城”的角度看待松山湖,政府可以考慮完善松山湖與市區的交通網路,縮短時空時間,實現“城”與“園”融合發展,同時,也能進一步補齊松山湖當前配套上的短板。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高品質城市配套形成創新資源洼地效應
來源:南方日報2021-04-22 17:35:45
嶺南初夏,松山湖南部濱湖片區萬科裏廣場前的草地上,孩童嬉戲,遊人來去,充滿活力。這家去年底剛開張的商業綜合體,餐飲、休閒、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咖啡店裏時常見到一些年輕科學家的身影。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