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正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歐宗榮:關於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的提案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1-03-04 15:24:14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最新統計數據,2019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4億,預計2025年將突破 3億,2033年將突破4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從養老服務發展上看,目前我國約97%的老年人以居家社區養老為主。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的社區養老體系,已成為最符合我國國情、最順應老年人養老意願的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正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歐宗榮:關於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的提案-中國網地産

全國政協委員、正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歐宗榮

因此,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持續提升社區養老服務品質,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大意義。

在此背景下,全國政協委員、正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歐宗榮提出關於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的提案。他提出五點建議:

一、強化老有所“養”,持續加大財政支援力度,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以社區為單位佈局養老服務設施和機構,努力實現城市的每個社區都有養老服務中心,每個街道都有功能齊全的老年照料中心或老年服務綜合體。其次,要強化政策落地,保障新建居住小區落實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要求,實現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同時,要完善扶持政策,結合老舊小區改造,以需求為導向,通過“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等創新模式,推動各地既有居住小區進行適老化改造,推動老年人居家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補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短板。

二、強化老有所“助”,持續加強社會各方力量整合,助力完善社區養老體系。 

一方面,要全面建立開放、公平的社區養老服務市場,放寬社區養老服務市場準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社區養老服務,積極引導民營資本廣泛參與發展養老服務業。另一方面,要完善落實各項扶持政策舉措,充分發揮物業服務企業的優勢,積極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切實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同時,積極推進智慧養老,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在養老服務中的深度應用,充分借助科技力量、資訊手段,創新社區養老服務産品,不斷提升老年人服務體驗。

三、強化老有所“醫”,持續深化“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新模式。 

“醫養結合”“康養結合”是社區養老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既要進一步完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充實醫護人才隊伍;也要落實好分級診療,支援醫療機構為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開通綠色通道,為社區養老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既要切實推動“康養結合”政策落地,不斷完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也要大力開展老年健康教育,著力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此外,還要全面總結已有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逐步擴大試點範圍。

四、強化老有所“依”,持續推動社區養老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社區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的瓶頸,直接影響了高品質養老服務供給。既要大力推動養老服務領域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鼓勵公益組織和志願者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又要加大養老服務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職業院校加強養老服務相關學科建設,鼓勵通過減免學費、補貼生活費方式擴大招生。同時,加強養老護理員培訓,建立養老護理員入職補貼和崗位津貼等制度,實現養老護理員“進得來、留得住、穩得了、幹得好”。

五、強化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持續推動社區老年教育、社區文化活動發展。

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把老年課堂辦進社區,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緊貼老年人精神和文化需求,以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進社區。鼓勵各類教育機構通過多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老年教育。大力支援部門、企業、高校舉辦的老年大學開展社區服務,通過家門口的老年大學、文化活動,讓老年人“學起來”“樂起來”。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全國政協委員、正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歐宗榮:關於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的提案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1-03-04 15:24:14
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持續提升社區養老服務品質,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大意義。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