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經濟“升級 消費市場有望持續擴容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1-02-03 08:31:33

隨著我國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消費復蘇態勢逐步鞏固。回顧2020年,“宅經濟”無疑是消費領域最大的熱點,“線上新經濟”蓬勃發展,助力消費結構升級。展望2021年,隨著我國加快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消費市場有望持續擴容。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比上年下降3.9%。在2020年第一季度,消費市場受到疫情明顯衝擊。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市場銷售逐季改善。2020年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季度增速轉正;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保持增長,市場銷售已連續五個月同比正增長。

數據顯示,2020年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但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仍然達到54.3%,高於資本形成總額11.2個百分點,為近年來的較高水準,消費仍然是經濟穩定運作的壓艙石。

受疫情影響,居民居家消費需求明顯增長。隨著新基建穩步發展,“線上新經濟”在疫情中展現出強大的活力,“宅經濟”帶動新型消費模式加快發展,也支撐了居民消費升級的趨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0.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9%。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和用類商品零售額增速較快,分別增長30.6%和16.2%。線上上消費快速增長帶動下,全年快遞業務量超過830億件,比上年增長超過30%。

以上海為例,2020年,上海制定促進線上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出臺實施線上新文旅發展行動,數字經濟、流量經濟、無人經濟等蓬勃興起,遠端辦公、智慧配送、網路零售、網路生鮮等新經濟新業態呈現爆髮式增長。上海統計局最新披露,2020年,全市網上商店零售額增長10.2%,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上海還出臺促進消費“12條”,“五五購物節”“六六夜生活節”、2020年上海旅遊節等,均不乏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豐富居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商圈、景區加強數字化發展,帶動消費復蘇。例如,美團在四川成都的寬窄巷子引入“全場景引流+新消費體驗+智慧化管理”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線上下運用智慧商圈大屏及鋪設美團餐飲系統軟硬體為商家和消費者帶來便利,線上上開設“寬窄巷子”品牌館、以電子優惠券等形式優化體驗流程、促進消費,使寬窄巷子這個文旅地標的餐飲等業態明顯復蘇。

業界專家分析,收入增長是促進消費的首要因素。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促進消費加快回升仍然是提振內需的關鍵,服務性消費的復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中低收入群體就業和收入情況將影響消費走勢,提升就業品質、保障居民收入仍然關鍵。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分析,中央相關文件精神要求,運用好農村土地改革、科技創新推進、社保體系完善、資源配置市場化、營商環境優化、公共福利增加等方式,激發和提振國內消費,有助於推動作為薄弱環節的農民工月均收入重拾同比正增長,有助於推動居民消費信心重回上升通道。預計2021年,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會進一步提高。就業改善同時也會增加收入並提振消費信心。預計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10%。

隨著新基建持續發力,“線上新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有望進一步深入。中國信通院發佈《中國居民資訊消費調查報告(2020)》稱,2020年以來,我國線上線下消費加速融合,融合消費新場景涌現,更多居民養成資訊消費習慣。有超過八成消費者展望,在疫後會延續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模式,有超過七成消費者期待嘗試更多消費模式。這也將促進融合消費與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實現良性互動。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宅經濟“升級 消費市場有望持續擴容
來源:經濟參考報2021-02-03 08:31:33
隨著我國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消費復蘇態勢逐步鞏固。回顧2020年,“宅經濟”無疑是消費領域最大的熱點,“線上新經濟”蓬勃發展,助力消費結構升級。展望2021年,隨著我國加快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消費市場有望持續擴容。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