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持續加大對財務造假等危害證券期貨市場秩序犯罪的懲治力度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0-11-06 16:03:59

中證網訊(記者 昝秀麗)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廳長鄭新儉11月6日在最高檢與證監會聯合發佈會上表示,檢察機關將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穩金融”在“六穩”“六保”中的重要支撐和促進作用,進一步密切與證券期貨監管等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更好地發揮檢察職能作用,持續加大對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危害證券期貨市場秩序犯罪的懲治力度,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鄭新儉介紹,當日發佈的6個證券犯罪典型案例中,有欺詐發行股票、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資訊案,有欺詐發行債券、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案,有操縱證券市場案,有內幕交易、洩露內幕資訊案,有利用未公開資訊交易案,還有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資訊案。這批典型案例有以下特點:

一是覆蓋當前證券期貨犯罪的主要類型。6個刑事犯罪案例涉及5個罪名,涵蓋了證券發行和證券交易領域的常見多發犯罪,揭示了相關犯罪的主要形態、類型,反映了當前證券期貨犯罪的特點、趨勢。其中,針對當前社會關注的資本市場財務造假問題,編寫了欺詐發行股票和欺詐發行債券兩個典型案例。

二是展現檢察機關參與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職能作用。6個典型案例充分體現了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指控證明犯罪方面的積極作用,在上述案件辦理過程中,檢察機關通過退回補充偵查、依法追訴漏罪、變更指控罪名等方式,做到精準指控、不枉不縱。同時,典型案例也反映了檢察機關在促進社會治理方面的主動作為,針對個別仲介機構在涉案公司財務造假中的嚴重違規違法問題,檢察機關結合相關案例,向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制發了加強註冊會計師行業自律監管方面的檢察建議。

三是彰顯依法從嚴懲治證券期貨犯罪的態度。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對資本市場法治建設高度重視,對顯著提高證券期貨違法犯罪成本提出明確要求。6個典型案例中,司法機關對部分犯罪情節惡劣、社會危害嚴重或者拒不認罪的被告人依法從嚴懲處,體現零容忍、不放縱的證券期貨犯罪司法政策。

鄭新儉表示,近年來,檢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和加強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等部署要求,與證券監管部門、公安機關等各負其責、相互配合、互相監督制約,不斷健全辦理證券期貨犯罪案件的制度機制,加強專業化能力建設,切實提高辦案質效。一是依法懲治證券期貨犯罪。2017年至今年9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各類證券期貨犯罪302人,起訴342人。其中,今年1至9月批准逮捕102人,起訴98人,分別同比上升15%和27%。二是大力推進辦案基地建設。為提高檢察機關辦理證券期貨犯罪案件專業化水準,最高檢于2018年12月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重慶、青島、深圳七個檢察院設立檢察機關證券期貨犯罪辦案基地,打造專業化辦案團隊。三是加強司法解釋,發佈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2019年,會同最高法院聯合發佈關於利用未公開資訊交易、操縱證券市場兩個司法解釋。今年3月,最高檢發佈了涉及利用未公開資訊交易罪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資訊罪的2個指導性案例,接下來還會陸續發佈典型案例和指導性案例,對相關辦案工作進行指導。四是加強與證監會、公安機關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在辦案基地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案件資訊共用、專家輔助辦案、幹部交流挂職等方面開展全面協作,共同構建執法司法專業化工作合力。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最高檢:持續加大對財務造假等危害證券期貨市場秩序犯罪的懲治力度
來源:中國證券報2020-11-06 16:03:59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廳長鄭新儉11月6日在最高檢與證監會聯合發佈會上表示,檢察機關將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穩金融”在“六穩”“六保”中的重要支撐和促進作用,進一步密切與證券期貨監管等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更好地發揮檢察職能作用,持續加大對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危害證券期貨市場秩序犯罪的懲治力度,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