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全面接軌深圳 全力融入“雙區” 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09-22 08:37:25

近期召開的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對“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作出了新部署,其中提到要強化汕尾作為沿海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功能,打造成為珠三角産業轉移承接地、産業鏈延伸區、産業集群配套基地。

近日,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曉強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積極參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是汕尾當前的重點工作,汕尾將以全面接軌深圳、全力融入“雙區”為主要抓手,強化沿海經濟帶重要戰略支點功能,加快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

做好四篇大文章,積極參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汕尾定位為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支點和靚亮明珠,新時期正主動作為積極參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我認為汕尾要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深度融入‘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重點在於做好四篇大文章。”張曉強表示,首先是要著眼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著力做好全面接軌深圳、全力融入“雙區”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先行示範區建在“家門口”的優勢,借勢借力主動承接深圳輻射帶動,以“規劃共繪、設施共建、産業共興、資源共用、機制共活”為主抓手,統籌“汕尾所能”“深圳所需”和“汕尾所需”“深圳所優”,推動兩市形成更加緊密的協作發展關係。

第二,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著力做好發展海洋經濟、培育臨港産業這篇“大文章”。汕尾將堅持陸海統籌、港産聯動,進一步發揮海洋岸線資源比較優勢,發展大産業、打造大平臺、培育大企業、聚焦大創新、推動大迴圈,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把海洋經濟打造成為重要增長極和主引擎,真正做到“向海而生、因海而興”。

第三,要著眼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著力做好補齊發展短板、加快老區振興這篇“大文章”。省委、省政府支援海陸豐革命老區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給汕尾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政策紅利。汕尾要用足用好這些政策,加快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第四,要著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做好狠抓重大項目、擴大有效投資這篇“大文章”。狠抓重大項目、擴大有效投資,無論是對於應對當前疫情影響、加快恢復經濟增長,還是夯實發展基礎、蓄積長遠發展動能,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進一步大抓老基建、突破新基建、補齊軟基建,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加快發展的動力活力,不斷鞏固和拓展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良好態勢。

全面接軌深圳,全力融入“雙區”,不斷放大特區帶老區效應

“心無旁騖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深圳先行示範區,是當前汕尾發展的戰略取向。多年來,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汕尾,不斷譜寫特區帶老區、先富幫後富的生動實踐。我們要進一步加強與深圳的協作,努力實現與深圳的資源融合、優勢互補和錯位發展,不斷放大特區帶老區效應,加快把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的靚麗明珠。”張曉強表示,汕尾要實現全面接軌深圳、全力融入“雙區”,必須下好五步棋。

首先是要著力推進規劃共繪。接軌深圳,首要的是規劃的對接和融入。汕尾將主動接軌深圳先行示範區,積極參與深圳都市圈規劃建設,加強與深圳在國土空間、産業發展、城市功能、科創平臺、設施網路、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規劃銜接,優化完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做到全面支撐、無縫對接。

其次是要著力推進産業共興。省委全會明確提出要把汕尾打造成為珠三角産業轉移承接地、産業鏈延伸區、産業集群配套基地。三者都聚焦于産業,所以汕尾把抓好産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努力當好深圳産業轉移首選的承接地和産業鏈延伸區,圍繞深圳現有的産業集群打造産業集群配套基地。

第三是著力推進設施共建。主要是圍繞構建半小時經濟圈,加快推進廣汕高鐵、深汕高鐵、深汕第二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與“雙區”尤其是深圳的“硬聯通”,促進同城化、一體化發展,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第四是著力推進資源共用。汕尾融入“雙區”,關鍵在於暢通要素流動和資源開放共用。比如,創新是深圳的顯著優勢,汕尾將探索通過在深圳建設“創新島”等方式,借力深圳豐富的創新資源,加快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生態文旅方面,汕尾資源豐富,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完全有條件打造成為深圳都市圈的後花園首選地。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方面,汕尾也要積極創造條件與“雙區”特別是深圳共建共用優質資源,比如發揮所優所能當好康養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

第五是著力推進機制共活。汕尾要全面對標學習深圳改革開放與營商環境方面的好機制、好經驗、好做法,努力打造與深圳接軌的政策環境,尤其是要在深汕合作中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努力以深度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雙勝利”階段性成效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汕尾堅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舉全市之力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組合拳,上半年實現GDP增長5.1%,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也位居全省前列。

“我們堅持‘早快嚴實’抓防控,在疫情防控中掌握了主動權。”張曉強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汕尾在全省率先建立“大數據+網格化+主動監測+群眾路線”四輪驅動排查管控體系,實行“包乾督導+督查督辦+執紀問責+考核激勵”等工作推進機制,有效織密織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兩張網。8月中旬陸豐出現零星散發病例後,汕尾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迅速落實一系列嚴密有力的管控措施,在最短時間、最小範圍內阻斷疫情,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實戰中經受住了考驗。

“戰疫情、穩經濟必須‘兩手抓、兩促進’,奮力奪取‘雙勝利’。”張曉強説,今年汕尾主要從四個方面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首先是狠抓復工復産,迅速恢復經濟社會秩序。通過及時出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33條”“復工復産30條”“暖企12條”等惠企政策,建立企業復工復産“1+3+X”服務機制和重點建設項目“1+5+X”協調推進機制,落實市領導挂點幫扶、復工復産專班跟進等措施,全市企業在3月3日就基本實現全面的復工復産。第二是深入開展“三大行動”。著眼于改革、發展、穩定三個維度,全面開展基層基礎建設年、“項目雙進”會戰年和營商環境優化年三大行動。比如在“項目雙進”會戰年行動方面,上半年全市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52.2%,比去年同期高9.7個百分點,而且是歷年來首次在半年時間節點實現“雙過半”;1-8月,全市引進落地39個産業項目、總投資額235.67億元。第三是全面開展“五城聯創”。在近幾年開展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的基礎上,進一步統籌推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質。同時,全力抓好鄉村振興工作,深入推進“5+2”農村綜合改革,突出打造10條美麗鄉村景觀示範帶,建設一批具有鄉村特色的旅遊特色村,推動鄉村旅遊與休閒度假、體育運動、康體養生、創意農業、民俗文化、特色農産品深度融合,打造精美農村畫卷。第四是紮實推進“平安建設”。通過狠抓突出問題治理,高壓嚴打違法犯罪,汕尾自2017年以來沒有發生重大群體性事件,刑事、治安警情不斷下降,萬人犯罪率全省最低,治安環境根本好轉。目前,汕尾正在乘勢而上推進掃黑除惡和禁毒示範創建等工作,努力成為全省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深圳對口幫扶持續發力,有力助推汕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近年來,深圳加大力度對口幫扶汕尾,幫扶方式從早期單一的扶貧“雙到”升級為全面對口幫扶,幫扶內容、幫扶機制不斷深化拓展,成效日益顯現。

“7年來,深圳累計向汕尾派出幫扶幹部746名,投入幫扶資金約83億元,有力助推了汕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張曉強説,兩市結對幫扶以來,深圳累計幫扶汕尾減貧10650戶42670人,貧困村居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6738元,有勞動力貧困戶年每人平均收入達14364元,貧困戶和貧困村100%脫貧出列。汕尾在2018、2019年省脫貧攻堅考核中連續兩年評為“好”的檔次。深圳還在醫療衛生、教育、公共文化等方面給予汕尾支援,援建了深汕中心醫院、深汕中醫醫院、汕尾理工學院等一批重大民生基礎設施,有力助推汕尾補齊民生短板。産業方面積極探索實踐“總部+基地”“研發+生産”等共建模式,比亞迪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汕尾,汕尾的“熱度”不斷上升。

張曉強表示,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眾多汕尾旅深鄉親鄉賢在深圳這片包容開放、充滿活力的土地辛勤耕耘,與這座年輕的城市同成長、同進步、同發展,在深圳作出了一番事業,開闢了一片新天地,為家鄉人民爭了光。希望旅深鄉賢事業有成不忘桑梓,積極回鄉投資興業、創業就業,將先進理念、資本、技術、項目、人才帶回汕尾,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助力家鄉振興發展。汕尾市委市政府將竭力當好“店小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廣大旅深鄉賢鄉親回鄉興業提供最細緻、最週到的優質服務。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汕尾:全面接軌深圳 全力融入“雙區” 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
來源:深圳特區報2020-09-22 08:37:25
近期召開的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對“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作出了新部署,其中提到要強化汕尾作為沿海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功能,打造成為珠三角産業轉移承接地、産業鏈延伸區、産業集群配套基地。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