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寬鬆 新一輪人才購房政策來襲

來源:新京報 2019-10-25 11:24:11

新一輪人才購房政策來襲。近日,包括南京六合、天津中關村以及三亞在同一時間段“定向”放寬人才購房限制,引起輿論熱議。對此,專家認為,不可否認會變相刺激購房需求,但是板塊內的放寬,對於樓市的整體影響較小,不會改變中央“房住不炒”的主基調。

定向放寬人才購房限制

10月15日,“南京六合區放鬆限購,外地人購房不再要求社保或完稅證明的消息”在業內廣為流傳。多家南京媒體報道,南京六合不動産登記中心已確認,針對外地人的限購政策放鬆,目前已經開始執行。

在同一天,天津發佈《關於天津市促進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項目發展的政策措施(試行)》徵求意見的公告,對戶籍暫未遷入天津市的職工,其家庭在天津無住房的,可在天津市購買住房1套,不再提供在津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證明。

事實上,在10月15日這一天,三亞相關政府部門也簽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人才住房政策的通知》(簡稱《通知》),並未公開披露,但是消息快速在坊間釋放。直至10月21日,該通知在三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官網進行了正式披露。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實際引進並在三亞工作但尚未落戶的各類人才,其中包括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才(含國外、境外高校畢業生),符合瓊人才局通〔2019〕24號文件精神繳納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本人可申請購買1套住房。

而在今年6月份,三亞已經進行過一次人才購房政策的放鬆。與之前相比,三亞此次人才新政將人才購房政策降至大專以上,且社保、納稅期限有可能降至一年,進一步放寬。

人才政策更為下沉、聚焦

值得關注的是,人才相關政策並不是首次,已是去年以來出現的第三輪。

與之前相比,10月之後的新一輪人才政策不再含蓄,更具針對性,將人才引進直接與降低購房門檻掛鉤。諸如天津10月15日的人才新政,僅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中關村科技城試行一年,其中規定,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項目,對戶籍暫未遷入天津的職工,其家庭在天津無住房的,可在天津購買1套住房,無需社保或納稅證明。這説明瞭,政策的出發點是為了配合北京相關産業轉移的戰略,進而為相關職工提供購房優惠和保障措施。

還有此前,蘇州吳中區向人才定向出售“優購房”,最高給予30%折扣,南京對在南京企業工作的博士提供買房、租房等一系列安居政策。

業內人士表示,此輪人才政策最大的特點是定向寬鬆,針對特定區域的特定人才或産業人才,出臺針對性政策,其目的是為了吸引人才。

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進一步表示,此輪人才政策最明顯的特點是下沉到城市中具體産業板塊,顯示了各大城市的求才若渴,對於人才引進的強烈需求。但是郭毅指出,人才政策應該是系統的,人才購房政策只是其中一環,還要加大産業政策的扶持力度,積極引進生活配套類設施,真正留住人才實現産城融合大發展。

業內稱應防止非理性熱度

此次的人才政策將人才吸引與購房限制直接掛鉤。市場不禁懷疑,這是否會引起樓市波動?

58安居客房産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表示,不可否認人才政策的落地的確會引發限購不同程度放鬆,限購放鬆程度不同對各地樓市熱度的拉升效果也會有相應差異,效果可能會呈現天壤之別。

張波指出,目前的城市鬆綁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類是 “被鬆綁”,例如近期天津的政策調整,主要目的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項目,核心訴求並非放鬆調控,試點區域也有明確限制,對樓市市場層面的影響也會相對有限。另一類表現為“真鬆綁”,例如南京六合、海南三亞的限購門檻有所降低,這些政策雖然是從人才入手,但對市場將帶來實實在在的提升效果。

特別是三亞的人才政策,將人才限購政策降至大專以上,且社保、納稅期限有可能降至一年,具有普適性,涉及範圍更大。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三亞房地産市場明顯退燒,人才政策有變相刺激房地産的嫌疑。

根據三亞市統計局的數據,1-8月,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83.3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0.0%。

張波也認為,全域性大面積人才落戶買房制度推行還應慎重,尤其是在限購層面,對社保或納稅期限要求如放鬆過快、區域過大,則對於樓市非理性熱度提升會起到催化作用,也不利於“房住不炒”主基調的貫徹落實。

對於後續發展,張波表示,從人才引進的角度進行定向化樓市放鬆,預計今年四季度還會在不少城市推行,這一政策是否真正可吸引到相應人才則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來説指向性精準、明確的人才政策效果相對更突出,比如天津中關村政策很難會有投資需求鑽空子。

(責任編輯:)
品牌房企
樓盤速遞
網站無障礙
定向寬鬆 新一輪人才購房政策來襲
來源:新京報2019-10-25 11:24:11
南京六合、天津中關村、三亞等地 “定向”放寬人才購房限制;業內認為對於樓市的整體影響較小。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