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梵木創藝區,與成都文創園的集體焦慮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9-03-20 16:18:16


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提到:“城市體現了自然環境人化以及人文遺産自然化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城市賦予自然環境以人文形態,而又以永恒的、集體形態使得人文遺産物化或者外化。”

顯然,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寶貴財富。在城市發展的長河中,城市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文化發展的歷史。近年來,成都在文化創意産業方面表現出驚人的發展勢頭,甚至被譽為僅次於北京和上海的“中國文創第三城。”這座城市似乎在以驚人的速度締造著新的城市文化發展史。

今年2月,在成都市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成都市推進‘三城三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聞發佈會上,《成都市建設世界文創名城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成都建設世界文創名城的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

然而,伴隨著城市文創産業一路高歌猛進,許多文化創意産業園零零星星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落寞的生長著,他們的真實生存狀況究竟如何?

為此,我們走訪了成都梵木創藝區,希望以此作為範本,透過現象看清本質,解析這些文化創意産業園的困境與出路。


                 ◆◆理想與現實◆◆

                 後勁不足的梵木創藝區


走進位於東三環東洪路的成都梵木創藝區,是一個典型的後現代藝術空間:有梧桐樹鑲嵌在鋼筋水泥的建築中間,還有流水形成的小湖泊。演出場館裏,依稀聽得見樂隊排練的聲音,年輕人們圍坐在一起共同探討蓋碗茶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結合,整體充滿了文藝與新潮的氛圍。但仍有斷斷續續的施工聲,使得這裡看上去像是一個新生的、尚未完工的園區。

梵木創藝區前身是321文化創意産業園,2014年年底長江紫東企業就開始規劃,將無縫鋼管機械廠改建成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其中包括,30個獨棟文創類工作室、創業咖啡、3層樓的創客辦公空間、2000m²的藝術中心等多個業態。2016年底,由梵木藝術館創始人余炳接手,升級為梵木創藝區。


根據當時的規劃,梵木創藝區將形成集“音樂製作—藝人經紀—演出活動—演藝設備—作品版權”為一體的完整音樂生態鏈,成為四川省首個具有完整音樂生態鏈的園區。然而,時隔兩年,目光所及之處,除了投資方丙火創意産業機構、英盟當代藝術館,還有一些尚未落成的設計類公司、親子類體驗中心,以及門口羅雀的咖啡館和手作工作室,並沒有呈現出當初所謂的已吸引“213家各類文創企業”,而“創意設計+音樂産業”的模式,也未得到明顯的體現。

與此同時,周邊的生態也有很大改造空間:因臨近龍泉驛區,新舊社區交替出場;道路旁,老舊廠房孤零零地立在路邊,停在路邊等客的“摩的”圍成堆,給人進入城鄉結合部的錯覺。儘管距離地鐵2號線成渝立交站僅有700米,但周邊的人氣、商業配套明顯不足。

據了解,梵木創藝區也會與諸多領域藝術家、創作人深度合作,會不定期舉辦原創藝術家居展、攝影主題展、平面設計作品展,也有手工體驗活動,藝術家分享沙龍,音樂演出等,但高品質內容引入園區並未成為常態,問及周邊居民梵木創藝區鮮有人知,園區尚未形成成熟的聚集效應和社群影響力。


                 ◆◆困境與進化◆◆

            商業不為情懷買單,從産業園到産業功能區


公開資料顯示,成都梵木創藝區創始人余炳一直致力於文化創意方向的創業,余炳的初衷是文創産業通過文化植入、創意融入和設計提升,與製造業、資訊科技等行業融合,帶來附加值,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園區,再加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援,道路修建、交通改造等公共設施的完善,讓梵木創藝區從一片破舊的廠房中脫胎,有了現代藝術中心的樣子。

但是,四川産城匯孵化器總經理林森表示:“理論上來講,類似梵木創藝區這樣的模式是成立的,但是這些園區屬於個人發起行為,單個的項目缺乏頂層設計,更缺乏城市級平臺統一運營管理,很難成功。當然,梵木並不是個案,成都存在很多這樣的文創産業園。”


目前,成都市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公佈了31家首批成都市文創産業園區。其中,類似梵木創藝區這樣的文化創意産業園不佔少數。

以當年的“成都東村”為例,早在2011年,成都市就頒布“成都東村”的宏偉規劃,力圖重點發展以文化創意産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建設城市商業副中心。

當時,資料顯示:“成都東村”發展目標是以文化創意産業為主要特徵,將文化産業與城市形態完美結合,融合智慧化和低碳環保理念,建設具有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文化韻味,充分展示創意設計的“城市中的城市”,建成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創意新城。成都東村佔地41平方公里,總體規劃了“一環、兩軸、三島、一中心”的整體空間格局。

時隔多年,如今在東村規劃範圍內,除零零星星有幾個所謂的文化創意項目外,根本沒有形成規模和氣候,想像中的創意産業依然還要靠想像,曾經規劃的藍圖連影子也看不到。

還有曾經風靡一時的中國藝庫,號稱“首席文化藝術旅遊商業集群”,打著構建洛帶旅遊文化産業集群的旗號,美其名曰涵蓋文化、旅遊、酒店、展會、休閒、購物、餐飲7大産業主題,其本質仍舊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賣房子,缺乏系統規劃和整體運營能力,最終淪為一座“鬼城”。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成都文創産業遭遇不少難點和痛點,尤其企業在依靠政府高額補貼入局之後,如何去打造核心內容,如何防止文創資訊交流閉塞,如何培養專業人才團隊,如何利用文化特色、創意IP、産業勢能形成閉環,都是未來扼需解決的。

林森簡單總結了這些園區面臨的共同問題:

其一,尚未形成完整高效的文創産業鏈,特別是核心內容不足。文創産業鏈是以創意內容為核心,進行産品設計製造、行銷並通過後續衍生品的開發,形成上下聯動的産業鏈條。

其二,文創産業的配套服務有待完善,統一的運營管理嚴重缺失,需要一個協調文創産業各個方面的平臺,有效解決傳統條塊分割式的管理模式所導致的參差不齊的問題。

其三,缺乏有利的政策引導。由於缺乏有利的招商引資政策,園區對文創企業或商戶來講沒有明顯的吸引力,而文創企業的發展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及複合型運營人才,無法引進人才就不能帶動産業。


鵬友會核心創始人,西南交通大學國際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蔣鵬則表示:“文創産業的難題並不是成都獨有的問題。放眼全國,現在搞文創幾乎都是不賺錢的,整個産業目前並沒有形成良性的迴圈,商業無法為情懷買單,匠人精神無法得以持續,整個産業生態耐不住寂寞、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2019年,成都將深入推動世界文創名城建設,打造一批重大功能性項目和平臺,建設文創産業生態圈、産業鏈。建成超過620萬平方米園區載體,年內實現文創産業增加值1350億元,佔GDP比重約9%。

2020年,加快建設世界文創名城,建成一批具有區域帶動力、全國影響力、國際知名度的文創園區、街區、小鎮、企業和品牌,形成特色鮮明、附加值高、原創性強、成長性好的現代文創産業體系。建成880萬平方米的園區載體,實現文創産業增加值超過1800億元,佔GDP比重約10%。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鵬友會核心創始人蔣鵬認為:“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宣揚向日本學習文創,而事實上也確實在進行模倣和複製,但卻忽視了其背後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成本。日本的文創並沒有想像中美好,也在艱難中前行,但日本人對産品的堅持和打磨確實值得去借鑒。整個社會應當宣揚正面的價值觀,鼓勵文創從業者潛心去創作優質的內容。”

四川産城匯孵化器林森則表示:“在成都市建設‘三城三都’的大背景,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功能區一定是大勢所趨。但是目前一些文化産業園區有名無實,項目重復、投資效率低、培育能力差、虧損嚴重等問題,為實現盈利模式的升級,需要政府介入進行引導和疏通,梵木創藝區或被作為政府的試點區域,進行優化改造。”


               ◆◆新思考與新格局◆◆

             由低階到高階,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顯然,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關乎政策鼓勵、金融支援、基礎設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創意人才集聚等要素的共同發力。

根據《成都市建設世界文創名城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可知,未來成都文化創意産業的支柱性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創産業”不再是光鮮的城市名片,更是城市經濟發展新引擎,“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去泡沫化成為必然。

文化創意産業與文化相關聯、産業規模集聚,服務於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文化創意産業功能區才是城市價值的實現。未來,成都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創名城,首先要從“文化産業開發區”、“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的初級階段過渡到“城市産業功能區”的高級階段。

梵木創藝區這樣單打獨鬥的模式註定也將走向複合化:由分散到集聚、由産品到服務、由産業園區到産業小鎮、産業功能區,由增量擴張到存量改造、由粗暴嫁接到有機嵌入,用平臺化思維吸引産業人才、資金、內容的匯入,實現自我造血功能並可持續發展。

但是,我們也需深刻的意識到,任何一個産業的成熟都無法逾越時間的沉澱和對産品本身的極致追求。


目前,整個國家“文創之風”盛行,似乎無論做什麼只要內容與文創相關都會得到政府的支援,在文創給傳統項目披上一件華服的同時也進入了“深水區”。目前的市場認同低,民眾素質和精神層面的理解並未達到支撐文創産業的力度,我們整個産業必須多一些耐心。

鵬友會核心創始人蔣鵬強調:“在入局文創之前,有些問題是必須想清楚的。我們需要判斷這些東西有沒有市場,是否值得去做,如果值得做我們自身缺乏的條件如何補上,如果不值得做又該如何面對。文創在招商過程中,首先是資源量的匱乏,其次解決了量的問題,別人是否願意跟隨你的需求滿足招商運營,最後才是如何實現運營。每個環節的投入、産出、收益能否實現?什麼時候實現?而這些問題的判斷與初衷,更多需要企業以承擔社會責任、解決行業痛點出發,而非單一從企業盈利的角度判斷。”


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書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並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這三個使命也正是文化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追求的終極目標。

如今,正在打造文創名城的成都,也需要褪去追逐風口的浮躁,去尋找趨勢的力量,回歸匠心與産品主義,去認真的思考:如何去優先發展現代新興文化業態,推進傳統文創産業轉型升級,推動文創與科技、金融、城市深度融合,構建現代文創産業體系,形成成都文創品牌,從而去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不斷提高成都文創産業的國際格局。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被遺忘的梵木創藝區,與成都文創園的集體焦慮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9-03-20 16:18:16
任何一個産業的成熟都無法逾越時間的沉澱和産品本身的極致追求。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